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用自己的方式,捍卫文学的尊严

用自己的方式,捍卫文学的尊严

——读耿春元先生《爷爷的苹果园》有感

 

作者:傅彩霞

 

  小满,意示雨水丰盈,麦粒渐满。这一天,我恰好读完耿春元先生的新著《爷爷的苹果园》。合上书本,恍惚里,感觉眼前不是麦穗青绿,而是一派秋日景象,蔚蓝天空下,金色麦浪涌动,一株株沉甸甸的饱满麦穗,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汇成了耿春元先生的文学粮仓,捍卫着文学的尊严。

  此书分上下两部分,由上篇《爷爷的苹果园》和下篇《文田拾秋》合成。在《前言》里,耿春元先生低调自谦:“鄙人年龄到了如四季的晚秋时节,一些文字如庄稼收割后,遗落在地里的颗粒,捡起比较饱实的,一并放进<爷爷的苹果园>这个篮子里,以免散失。”其实,这个富饶丰盛的篮子,长篇纪实散文《爷爷的苹果园》似盖头,《文田拾秋》如俄罗斯套娃,隐藏包裹的分明是颗颗饱满,粒粒晶亮的珍珠。

  书里的许多篇什,我曾零零星星地拜读过。那些散见于报刊的文章既有删减,也有增益,改头换面,但风韵依旧。这次集中印制成册,内容原汁原味呈现,简直就是视觉的盛宴,思想的爆发,文字的狂欢。壬寅初夏,酣畅淋漓的密集阅读,火辣辣地过了一回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肌肤,文学作品没有精湛多彩的语言,作品就会味同嚼蜡,索然无趣。耿春元先生的文字质朴简净,精炼劲道,有至味,有嚼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绵里藏针;看似朴素无华,实则功力深厚;看似幽默风趣,实则无比犀利。那些简洁辽阔的语言,如一泓秋水映明月,肃静无尘,灵韵泛清芳,似讲究留白的水墨画,高天浩渺,意味深长,给人留有想象空间,似入身临其境的境界,让读者时而联想翩翩,时而悲欣交集,时而沉思不语,时而感慨万端。炉火纯青,宝刀不老。

  翻开书籍,我迫不及待地一头扎入了苹果园,一口气读完四万余字的纪实散文《爷爷的苹果园》。这片神奇的苹果园,既是耿春元先生的脐血地,朝思暮想的地方,也是爷爷耿思文精心打造的精神家园,如梦如幻,惊心动魄,更是他铭记爷爷的福荫与恩泽,对逝去的人、过往的事和流逝岁月的追思怀古,致敬前辈,缅怀先祖。这篇感人至深的大散文,以讲述爷爷不平凡的一生为主线,以耿氏家族百年的跌宕起伏为副线,还原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几个转折瞬间,轻抚着昨日的哀叹与感伤,唤醒了时间沉淀的沙漏,描绘了诸多远去的背影:博学正直的爷爷,持家有道的奶奶,谨小慎微的父亲,敢想敢为的二哥……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一群人影响整个社会。

  爷爷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温厚善良,勤俭持家,行有余力时,既买地捐献义冢,又谨慎选择优质土壤,栽培百亩苹果园,这是烟台栖霞苹果最早种植的开端。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苹果园经历了民国、抗日的战火纷飞与动荡年代,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特殊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爷爷的苹果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文章看似平静的叙述,蕴含着感人的力量,深沉的情感,汹涌的思绪,以及对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命运改变的无限感叹。

  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上,都带着自己的独有使命、遗传基因和神秘密码。爷爷是耿春元先生心中的一道光,一尊神,他缅怀爷爷平凡传奇的一生,悼念神一样存在的爷爷,字里行间从头到尾满怀敬畏,充溢隐喻,包藏着人与时代的关联,又悬于时代之上。

  在作者眼里,爷爷是耿氏大家族的主心骨,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具有完美的神性,偶尔也显现普通人正常的人性。抗战时期,风骨傲然的爷爷拒绝出席“秘书长”的接风宴,不给这个青州老乡留有情面。次日,听见“秘书长”来家登门拜访,心中无底,惊慌失措,“手有点抖,而且系错了一个纽扣”。神性与人性共存的爷爷,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爷爷。

  最令我感动的是,“共党嫌犯”的二哥不幸被国民党逮捕,爷爷聚集了烟台名门望族,决定借钱赎人,搭救这个“作孽”的孙子。来人告知,性命保下,放人还需要八千大洋,父亲耿士斌一听这个庞大数额,便脱口而出:“我不要这个孽障儿子了!”

  爷爷一巴掌打在父亲的腮上,骂道:“混蛋!你不要儿子了,我还要孙子呢!”言外之意,革命的火种还要继续,急需搭救的不仅仅是你儿子,我孙子,更是英雄的革命党人!

  多么响亮的一巴掌呀,父亲的腮立时肿了起来,他捂着被打肿的腮,跟母亲说:“儿子有救了!”此处,写得形象传神,把三代人的形象和各自心理描述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节俭半生的爷爷,毫不犹豫地卖掉了仁堂药铺与苹果园,散尽家财,支持革命事业,抖一抖打着布丁的青布长衫,赤条条领着家人,无怨无悔回到故乡青州,过起了从零开始的“村医”生活。全国解放,看到九死一生的二哥耿信远回到家,爷爷抹着两把泪,大声说道:“回来就好,你立了大功,这个家……亏了你!”言尽意无穷,拍手叫绝。此时的苹果园已赋予了深刻诗性的存在,它救过八路军伤员、掩护过地下党干部、救赎过亲人的生命、庇护过耿氏家族。祸福相依,否极泰来。耿春元先生感恩爷爷,耿氏家族是托爷爷的福,没有爷爷果断卖掉百亩苹果园的英明决策,耿家以后的命运将万劫不复,难以续写传奇。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爷爷1955年去世,享年71岁,他的精神血脉,流淌在世代子孙的骨子里,薪火相传,家风家训,赓续传承。

  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真诚,真情实感是散文的生命,耿春元先生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文字,拨动读者心弦,引发情感共鸣,展现文学的思想境界。读到文章最后,苹果园俨然已成了一道靓丽风景,一个正义符号,一种精神象征,挺拔向上,傲然屹立。了不起的爷爷,了不起的传世之作!

  再说下篇《文田拾秋》。窃以为,把《文田拾秋》改为《文田拾珠》再恰当不过。耿春元先生看似信手拈来的长文短篇,实则凝结着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光芒。《文田拾秋》由散文随笔、人物小说、序言评论三部分合成。

  写散文随笔,表达真情实感,别有洞见,文章由浅入深,情深意切,神韵飞扬,引人哲思。如,《独孤的甄如》,时代的风,无论怎么吹,苦难如何压身,“右派”甄如依旧蕴含风骨,具有高贵优雅的灵魂,甄如的孤独,如一个社会的寓言,是一代人的缩影。那些心灵过滤的往事,已成了耿春元先生宝贵的写作素材。《遥远的慰藉》,用简约的笔法,深情记录了青州作者文学联合会走过的风雨历程,文学“阿甘们”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坚守。耿春元先生却不提身为会长,他为文学联合会和《青州文学》创刊出版付出的艰辛与牺牲。二十多年过去,一批批精英作家从这个文学摇篮里成长起航,飞向自由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如今,“20号”,俨然成为了青州古城独有的文化符号,耿春元先生以高贵的人格魅力和文学素养,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成了“诗与远方”的温暖依靠。耿春元先生的散文随笔,不是一泻千里的胡辣汤,是淡而有味的高汤。高汤耐品,吮含弥久,余香不尽!

  写小说人物,深刻剖析人物灵魂思想,有洞穿现实的力量,别有深意,耐人寻味。我一直对耿春元先生构思独特的小说爱不释手。收录书里的小小说,与他已结集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活法》《大风》互为补充。故事丝丝入扣,入情入理,人物形象饱满,富有个性,用笔苍劲,刚柔并蓄,不疾不徐的叙述腔调,加之温婉娴静沉稳的语言,构成了耿春元先生小说特有的文学魅力。这些小小说犹如一幅幅气韵生动的水墨小品,兴味蕴藉,深意却在有无中。水墨画里的飞白,少一笔有感不足,多一点又嫌过头,构成了一个个生机盎然的世界,让读者在翩翩遐想里,完成了一次次精神的衔接与超越。恰如海明威所言:“作品就像水中的冰山,露出的是小部分,大部分藏在水下。”如,《古董》《破烂王》《银元》,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为小人物画像的悲悯情怀,让他的小小说既接地气又蕴含丰富,既深沉又有灵气。作品的寓意隐喻都躲藏在文字的背后,有待于读者仔细咀嚼和思索。总感觉,洗尽铅华的耿春元先生,已跳出与自己和人世间的对话,转为与历史对话,在历史的天空中寻找文化的倒影。

  写序言评论,让人领悟精髓,把握脉动,如一束耀眼的光,照亮迷茫的前方。如,《你看到了什么——关于小说主题》《文学的坊子和地域的坊子》。耿春元先生的表达注重创新与思考,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目光是向下的,向内的,唯有向下向内挖掘,才会得到生活本质的馈赠,因为,这是心灵的方向,也是遥远的慰藉啊。

  作家创作从来不会一步登天,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神圣的文学殿堂挺进。耿春元先生是一位无畏的攀登者和跋涉者,年逾八十高龄,依然不断地向着更高峰攀登,着实令人钦佩、敬重与感动。作家是最富有创造力的职业,需要随时随地洞察思考,每时每刻打开敏锐触角,感知发现触摸这个世界。即使在梦里,耿春元先生也会殚精竭虑地去思索,去构思,去书写。这种永不停滞地追求姿势,是作家最美好的样子,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作家刘知侠的《写作秘笈》,也是耿春元先生的写作秘笈,长年备在口袋里的纸和笔,见证着他的勤奋耕耘、细节捕捉、思想火花、奇思异想……昔日涓涓细流,终汇成浩浩江海。

  耿春元先生博学儒雅,才华横溢,他身上有一股优雅沉静之气,宛如民国文人范儿,这得益于他博览群书,熟读精思,勤奋自律,他称自己不是一个作家,最钟情的身份是读书人。他的读书,是一种软输出,从他的风神面相、言谈举止和审美气质,便会看到读书对人的心灵润泽、精神滋养和气象万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光鲜耀眼的成功背后,全是脚踏实地的无言付出,不改初心的默默耕耘。在读图、读视频时代泛滥的当下,文学已被逼仄到了尴尬境地,能在这扇窄门里,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实属不易。

  文学和医学是相通的,精神气质是一样的,都是时代的一味良药。耿春元先生的这部《爷爷的苹果园》,是他把一生珍贵储藏的富矿,挖了出来,带着爱的温度和文学的执着,走向人间......

  这部有质感的大书,值得反复细读,也认领精神朋友和读者。因为,揭开历史真实的面纱,把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和思考写出来,不仅需要功力和才华,更需要自信和勇气,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捍卫了文学的尊严。

 

  作者简介:

  傅彩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首届签约作家。潍坊市奎文区作协副主席。作品见诸《光明日报》《山东文学》《青岛文学》《散文百家》《小小说选刊》等;著有小说集《方向》,散文集《芸窗漫笔》《彩霞正满天》。改编出版世界文学名著六部。

 

注: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