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读菲华诗人王勇的系列闪小诗

读菲华诗人王勇的系列闪小诗

 

作者:陈去非(台湾)

 

  現代人多半缺乏耐性,凡事講求速度和效率,風氣影響所及,輕薄短小的文學作品成為流行時尚,閃小詩和閃小說正是其中的代表。流行於香港和東南亞華人圈的「閃小詩」,是否受到台灣新詩界「截句詩」啟發?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可以確定的是它的性質屬於「短詩」家族成員,短詩強調「小而美」,在極短的篇幅裡,表現出完整的創意,所以「濃縮語言、精煉意象」就成為必要條件。

 

  王勇這系列的閃小詩,除了第一首之外,其它九帖可視為同一主題「臉」系列的「組詩」。

 

  火中讀詩

 

  點給父親的紙錢

  每張都寫上了詩句

  很快,父親就用燃燒的眼睛把它

  讀完,一字不漏

 

  〈火中讀詩〉這首詩,有著洛夫式的超現實演出手法:「很快,父親就用燃燒的眼睛把它∕讀完,一字不漏」,把眼睛閱讀詩句和火焰燒化紙錢,這兩個意象巧妙地「疊映」起來,是這首詩的創意所在,「燃燒的眼睛」就是詩行裡的亮點。

  經由「意象疊映」所產生的蒙太奇(Montage)效果,跟「通感」(Synesthesia;感官挪移)是不一樣的,本質上比較接近魔術師的魔術手法。

 

  變臉

 

  舞臺上,賣力表演絕活

  掌聲把他捧在半空

  下了台,對著一桌喘息的臉

  發怔:哪張才是我的

 

  「變臉」是川劇裡的表演手法,這首詩描繪表演變臉的演員,演出當時的激昂和下台後的迷惘,使用「情境對比」來表現演出者心理層面的反差。變臉演員表演完後,面對一桌面的臉皮,他的情緒反應是「發怔:哪張才是我的」,因為他的心理上已產生「入戲」後的意識混淆,才會出現這樣的迷惘反應。

 

  丟臉

 

  一群發怔的臉,看著我

  他們竟然,竟然忘了

  他們,都是我的臉 

 

  「丟臉」的原意是把自己的臉皮弄丟了,或者丟掉自己的臉皮,引申為做了不光彩或羞愧的事情,當事人感覺無地自容,面子上掛不住。平常使用「丟臉」這語詞時,都是以引申意為主,但是在這首詩裡,詩人反而刻意把焦點拉回到「丟臉」的原意上,以「我」作為敘述角,我就是複數的「臉」,而且是被他們丟掉的那一張張「臉皮」,反諷這些人做了不光彩的事,竟然還「發征」故作無辜狀。

 

  擦臉

 

  為你擦把臉,臉髒了

  為窗擦把臉,窗髒了

  為天空擦把臉,天空髒了

  這是一塊1937年的抹布

 

  〈擦臉〉這首詩,雖然採取順敘法,但詩意的因果理解則必須倒過來。「一塊1937年的抹布」,可以想像是一塊歷史陳跡下的抹布。1937這年發生「七七事變:盧溝橋戰役」,中日雙方不宣而戰,掀起八年抗日戰爭序幕,詩裡當然沒提供這部分的線索,讀者不妨單就這塊祖父級的老抹布來思考,它一定擦拭過許多物品,所以老抹布當然會是髒污的,既然是髒污的抹布,再拿來擦拭任何物件,只會越擦越髒。這首詩的深層意在於,具有老抹布性格的人,只會把周遭的親友弄得髒兮兮,也就是「幫倒忙」。

 

  整臉

 

  討厭這張東方臉

  整成西方臉 

 

  回到家,鏡子裡的臉

  都張口痛駡

 

  這首詩同樣採取「情境對比」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整型改臉前後,產生的個人心理與族群意識間的矛盾對立。因為生為東方人的自卑心理,於是去整形成為西方人的五官,沒想到回到家裡後,照鏡子時家人的族群意識醒來。「鏡子裡的臉∕

  都張口痛駡」,「都」是指複數,所以合理的理解應該是,當事人整型改臉回到家攬鏡自照時,家人紛紛「張口痛駡」 ,指責當事人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信心。

 

  打臉

 

  拳拳擊中他的臉

  他,就是不倒

  只待臉裂成午夜的

  薔薇 

 

  被人當眾「打臉」的經驗,應該是相當難堪的,何況如果是「拳拳擊中他的臉」,這種打臉的部位和力道就更加可觀,可作者偏偏說「他,就是不倒」,原來被當眾慘打臉的這傢伙,是個具有「一皮天下無難事」性格的假面超人,才能夠表現出「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大無畏的態度。等到事過境遷後,這位假面超人還能若無其事,笑容如薔薇花那般燦爛。至於「只待臉裂成午夜的∕薔薇」,作者何以刻意強調薔薇花在午夜綻開?在這裡應視為「略喻」,暗示被打臉的這人,在午夜夢迴裡依然可以笑容燦爛,如薔薇花綻開。如果使用鏡頭剪接來演出,一張被人拳拳擊中的臉,其實早已鼻青臉種嘴歪眼斜,但是當事人竟然沒被擊倒,接下來是午夜夢迴時,這位慘被打臉的假面超人,那張臉漸漸裂開成一朵燦爛的薔薇,頗有魔幻寫實的詭異氛圍。

 

  撞臉

 

  撞鬼了,當他

  驚對一張相同的臉孔

 

  他忘了,他的工作就是

  開模:量產面具

 

  〈撞臉〉這帖描寫的也是一種短暫的「人格同化」(入戲)現象,跟〈變臉〉裡的那位演出者有著相似的情境與相同的心理反應。「撞鬼了,當他∕驚對一張相同的臉孔」,當事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視覺上的錯覺,與撞鬼的心理反應呢?原來他入戲了,因短暫的人格同化,而忘記自己是個面具的開模師,每天的工作就是開模生產不同造型的面具,而同一批次的面具都是同一個模子印造出來的。

 

  鬼臉

 

  他是一位畫家,擅長肖像

  可他畫來畫去就是畫不出

  那張臉,那張天天在他夢裡

  晃來晃去,吐著舌頭的童年

 

  〈鬼臉〉這首詩的主角是個畫家,為許多顧客畫肖像,盡管他的畫工很了得,但他還是有自身的極限,就是畫自己「晃來晃去,吐著舌頭」,童年時候那張天真淘氣的「鬼臉」。「扮鬼臉」是孩提時代,每個人共同的成長經驗,在面對不愉快的情境或不接受對方言行時,孩童經常以這類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畫家畫不出自己童年時,扮鬼臉的模樣,原因當然有可能是記憶淡化了,更有可能是那份赤子的童心已不復存在,所以即使想畫,也難以捕捉到童年時的情境,畫出那份「赤子情懷」。

 

  闊臉

 

  自從被鎂光燈加持後

  他的臉就變闊了,闊到

  擠爆了鏡框。於是他的臉

  便穿牆而出跑成眾箭之靶

 

  〈闊臉〉這首詩以誇張和變形的演出方式,來暗諷突然走紅後,就自我膨脹起來,裝闊佬的那種人。「被鎂光燈加持」是指當事人成為新聞媒體矚目的焦點,初嘗成名滋味後,自我意識就開始失控,自命不凡地搖擺起來:「他的臉就變闊了,闊到∕擠爆了鏡框。」,於是裝起闊佬,大家都得慢他的臉色賣他面子,得意忘形的誇張行徑,終於嘗到苦果:「穿牆而出跑成眾箭之靶」。這種一旦得意,就忘記自己生辰八字,幾斤幾兩的小人,社會上所在多有,作者抓住這類人的人格特質,以誇張和變形的手法,活靈活現地描繪出這類人的行徑,具有相當的警示作用。

 

  換臉

 

  是什麼事令她如此

  悲愁,淚落秋雨綿綿

 

  誰的夢切開了她的心脈

  血,便若梨花開在春夜

 

  〈換臉〉這帖無論語言和情調都與前面各帖明顯不同,少了些理性(說教)的成分,着墨在一個女人的心境上,前兩行以提問語展開,拋出問題來:「是什麼事令她如此∕悲愁,淚落秋雨綿綿」,女主角何故悲愁且淚如秋雨?原來她正為情所困:「誰的夢切開了她的心脈」,結尾句的明喻句:「血,便若梨花開在春夜」,並沒有提供可以尋思合理答案的足夠線索,讀到這裡感覺這首詩有些故佈懸疑。

 

  如果從〈換臉〉的主題去聯想,似乎可以如此推理:女主角被她的情人嫌棄容貌長得不好看,女為悅己者容,於是她把心一橫,去動刀整容,手術後她躺在病床上,思前想後,覺得自己為了情人雸去挨刀,到底值不值得?當然,筆者如此天馬行空的推理,其實詩行裡並沒有提供足夠的線索作為佐證依據,所以還是回到原來的字面意義去理解,才不會強作解人而一腳踩進語意的誤區。

 

  王勇的閃小詩,表現手法多元,有蒙太奇、有意象疊映、有超現實的誇張和變形,語意上則有諷喻調侃、暗示警語,幾乎每一帖都具有相當的可讀性。「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圖語),能否凸出新()意吸引住讀者眼球,深化美感敲出共鳴,是小詩是否具有可讀性的關鍵所在,這些具體指標,王勇都能輕易「達陣」得分,足見他的詩已具有相當的火候了。

 

  2018417日於台灣新竹市

 

  (原载2018720日菲律滨《联合日报》辛垦副刊,2022624日《中诗网》。)

 

  *陈去非,本名陈朝松,1963年生。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硕论〈台湾当代新诗修辞技巧研究〉。作品以新诗、小说、剧本、修词学、文学批评及理论为主。出版诗集《风云情歌》等5部,长篇小说《蓝色鬱金香》等3部,电视剧本《安平追想曲》、《天堂旅馆》等7部。电视剧本《水色嘉南》,该剧2009年于客家电视台八点档播出。电影剧本《小确幸的爱情》、《无怨的青春》等45部。学术著作《现代人的梦工厂:电影剧本创作实务》、《新诗:创作赏析与批评》(上下册) 4部。曾任《劲报》副刊特约撰稿,《台湾新闻报》西子湾副刊特约审稿,中华电视公司特约编剧。曾获《中央日报》长诗徵文奖第三名,苗栗县梦花文学奖新诗首奖,南投县玉山文学奖新诗首奖,竹堑文学奖新诗首奖,浯岛(金门县)文学奖新诗第二名,台南县南瀛文学奖剧本类评审特别推荐奖,第一届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长篇首奖等。

 

  *王勇,笔名蕉椰、望星海、一侠、永星等。一九六六年出生於中国江苏省,祖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已出版诗集、专栏随笔集、评论集十三部。曾荣获菲律滨作家联盟(UMPIL)《巴拉格塔斯文学奖》《2018亚细安华文文学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40年贡献奖》等重要奖项,经常应邀担任国内外文学奖评审。现任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会长、菲律滨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菲律滨安海经贸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尼拉人文讲坛执行长、《薪传》与《诗菲华》主编、《世界头条-菲华作家》策划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