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丁萍:浅尝《春柳湖》的民间特色

 1《春柳湖》(全四部)

 

丁萍:浅尝《春柳湖》的民间特色

 

作者:丁萍

 

  《春柳湖》的每一个人物,每一环情节,每一道场景,每一件用品,每一句语言,都来源于洞庭,来自于渔民,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

 

  书中仅民间故事和传说,就有几十个,或以口头叙述的形式,把它融入作品中,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展示到读者面前,或嵌入主体情节中,推动全书波浪式的发展,既做到传承民间文化,又做到教育和启发民众。此为其一。

 

  其二,渔歌贯穿全书。春柳湖渔民苦了累了穷了唱渔歌,丰收了幸福了快乐了唱渔歌,渔歌从他们的口中唱出,结合身边的人物、事件、环境、心境,恰到好处地编唱出来。也许他们的生活太过单调,一年四季大多都在水上漂泊,除了打鱼就再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这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找到一个发泄的窗口,各种内容的渔歌从他们嘴里喊出来,感天动地,变为生活的动力。我生活在西洞庭湖畔,时常听渔民唱渔歌,那种沙哑、高亢,带着水乡特色的音调在湖面上传得很远,特别是在宁静的夜里,把船泊在湖面上,歌声悠扬,婉转,带着一种凄美,触碰我的灵魂。


2 大美洞庭湖

 

  其三,民间语言的运用独具特色。书中那些精妙的大众化的语句,非常形象生动,特别是地方地域的谚语,令我细细品味咀嚼,并抄录收藏:

 

  水爬河堤风助浪/做事决心坚,泰山能凿穿,海底也要被打翻/愚公父子能移山,俺能建设鲤鱼滩/把人当鬼,把鬼当人/人多热气高/尖起耳朵听/道不同,心不通/一竿子插到底/鞭子抽到心尖尖/毛米汤/痒酥酥/鱼死不闭眼/戳到痛处/只看到脚背/渔民只有一湖水,那也是清汤寡水/不学不想很平常,一学一想心里亮/把春抓住/人吓人,吓掉魂/吃不穷,用不穷,当家不好一世穷/闷子哼/顺口打哇哇/冷屁股对热情的脸/何狗日的/套真话/撇打撇脱/一语破题,直截了当/眼睛里滴血/初一一下,十五一下/直爬路/病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办法总比困难多……等等。

 

  我觉得这些语言乍看很土,静心细品,发现字字句句都包含很深的人生哲理,都像诗的语言,形象、生动、有画面感。

 

  还有——

  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公闹鬼神。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话多不值钱,水多干了田。

  砍了脑壳共一个疤的生死朋友。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寒梅放清香。

  十处打鼓,十一处在场。

  这树苗好像在向俺点头致意,感谢对它的栽培。

  歌也唱了,手也拉了,我也变得像你们一样年青了。

  走向白云漂荡的远方。

  麻雀尾短辫。

  棚缝里看人。

 

  笑声飞过翠绿茵茵的杨柳林,飞过碧波涟涟的春柳湖,随着浩荡的春风,飞向更远的地方。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用地方语言,讲述野生植物:芦苇、野蒿子、水芹菜、菱角藤、鸡荷梗、泥蒿、菖蒲、辣蓼子、摇片草、水葫芦,等等。


3 各种野生植物

 

  用地方语言,讲述人物行动:驾渡船、开茶馆、摘菱角、挖藕、伺鱼、拉网、扳罾、摸手坑子,摸脚坑子,等等。我小时候摸过鱼,推过虾,就不懂“摸手坑子”是一种什么捕鱼方式。读了《春柳湖》便明白了。原来是缺乏捕鱼工具的渔民用双脚在湖滩齐腰深的水里,踩出一个个坑穴,特别是冬天,鱼儿钻进坑穴里取暖,渔民凭借经验,不适时机的从坑穴里捕捉。这就是摸手坑子。这是贫穷渔民的谋生手段。

 

  其四:渔鼓、三棒鼓、地花鼓、三句半等地方艺术形式得以充分表现。书中的渔鼓我全部摘录下来。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根据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心里情绪编织而成,现实而生动,也是几代渔民和几个时代的缩影。我自小就爱听渔鼓,年少时也学着表演过渔鼓。一般唱渔鼓都会现场发挥,自编自唱,声音高亢嘹亮,余音缭绕。渔鼓类似独角戏的形式,一个人手捧渔鼓,又说又唱。除了渔鼓,就是三棒鼓,两人表演,一个主角,一个配角,主角击鼓,配角敲锣,以唱为主。渔鼓、三棒鼓,十分适合渔民的生存方式,渔船划到哪里,渔鼓、三棒鼓,就唱到哪里,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还有地花鼓,多人表演,男女各半,说唱搭配。地花鼓表演,与渔鼓、三棒鼓表演比较起来,显得奢侈一些,需要一定的场地、服装及导具,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庆,渔民才会船停码头,相邀表演地花鼓。书中还多处写到了三句半,四人表演,前三句画龙,后半句点睛。也是渔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只要有一个渔民起头,便会立即得到响应。例如《春柳湖》第四部第九十二章第二节《书记进食堂》:

 

  这一天,万胜达书记深入到一、二两个生产队,直到傍晚才回到撒满晚霞的渔场院子里。


  万胜达书记和陈秘书直接走进渔场职工食堂用晚餐。

 

  饮食员柳秀莲给大家分菜。

 

  这时,几个年轻渔民正在表演三句半,夸赞《渔场食堂变了样》:

 

  开饭铃声响,

  渔民进食堂,

  齐朝桌上看,

  变样。

 

  小缽换大缽,

  装满丝瓜汤,

  猪油泡一层,

  放光。

 

  一盘溜藕片,

  里面酌生姜,

  夹进嘴巴里,

  喷香。

 

  青椒炒瘦肉,

  堆成小山岗,

  肉多辣椒少,

  味长。

 

  菜丰饭吃饱,

  养鱼劲头涨,

  年底迎考核,

  不慌。

 

  感谢大师傅,

  又谢雷场长,

  待俺胜亲人,

  不忘。

 

  万胜达书记和陈秘书一起静静地站在后面观看渔民即兴演出的三句半,不禁连声赞道:“好!好!好!”

 

  综上可见,如果作者不身临其境,不用心感受,不可能有如此真切的体验。那么也就不可能用渔民的语言,刻画渔民的心里活动,抒写渔民的生活感受,表达渔民的思想情感。只有从渔民中来,到渔民中去,才能对渔家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春柳湖》这部作品,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是就民间特色,谈了一点自己的感受,由于水平有限,显得粗糙与肤浅,但我内心获得的教益却是深刻的。这就像茶罐煮饺子,内心有话说不出。恨自己读书太少。有什么办法呢?

 

  我以小诗一首,作为本文结尾。

 

  遥寄杨兄

 

  小区后面的杨梅树

  结满了丰硕的果

  低垂的枝桠上

  满是绿里透红

  很想采摘一些

  用爱来层层包裹

  遥寄远方的杨兄

  尝尝江南的特色

  想吃吗?山高水长

  想动用春柳湖的鱼鹰

  而它早已与芷兰为伴

  与芦苇结邻

  我只能借用网络

  还是先发一张图片吧

  望梅止渴

  那样会不会诱发你

  思乡的情结

 

2022610日于长沙


4作者丁萍近照 

 

  作者简介:

  丁萍,男,59岁,湖南汉寿人,现在长沙市猎鹰驾驶有限公司工作,曾经在《沧浪》《桃花源》《小溪流》《主人翁》《星星诗刊》《湖南妇女报》等发表小说、诗歌数十篇。近期由“作家网”“正扬网”“资江文化”等平台发布的评论《<春柳湖>给我灵感》、《读<春柳湖>给我情感》,散文《我与<春柳湖>作者的文学之缘》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