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寻根意识与生活情怀

寻根意识与生活情怀

——赵攀强散文集《母亲的升子》读后印象

 

作者:边村

 

  《母亲的升子》是作家赵攀强的散文新著,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攀强先生以书写乡土散文著称,是陕西文学界具有乡土情结和乡愁意识的标志性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和文本风格值得研究探讨,也期盼能引起文学界更大范围的关注。

 

  我以虔诚的读者的心态,在阅读《母亲的升子》这部文集后,被作者朴素的行文风格和真实的情感呈现所打动,当然,这是一种感性的外在的印象;整体观照和梳理赵攀强的散文,我不揣浅陋地认为,他的文本潜涌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及生活情怀,这是这部文集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寻根意识是赵攀强散文的主要基调之一,文集中的一些回忆性篇章大多属于此类。寻根意识包罗万象,但概而言之,无外乎分为两种:精神寻根和文化寻根,即对生存精神的探寻和道德文化基因的盘查。

 

  寻根意识作为一种创作思想蕴含在作家的文字中,牵引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赵攀强先生的诸多乡土散文被评论界贴上乡愁散文的标签,成为重要的乡愁作家,我完全赞同。但评论界对赵攀强散文的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乡愁”上,很少从乡愁的背后去探究作品的内涵,这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作家抒写乡愁,其表象是呈现对乡土的记忆,其内在,却是对生存精神和道德文化的寻根。

 

  中国农村在经历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以及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我们在获得巨大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一些精神品质在丢失,道德在滑坡。

 

  这部文集有多篇散文都是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的回眸,其中流露出的不仅是作家对乡土的怀恋,更有对当下某些生存精神和道德文化渐次缺失的忧虑之情。

 

  比如,石磨是一种古老而笨拙的器具,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大多数家庭都是通过转圈推磨来加工粮食。作者在《老家的石磨》中勾起对这种劳作的记忆,尽管“推磨是件苦活,太枯燥,太费力,太乏味,从此就不喜欢推磨了”,但相比于吃糠咽菜的苦处,从石磨里流出的面粉就有很大的诱惑力,推磨这个苦差反而变成了一种享受。苦难,锻造了一种生存精神,即:勤劳和坚韧。

 

  类似的散文在文集中还有很多,如《进城卖羊》传递出自尊自强的精神,《深夜里的红灯笼》是对生存信念的坚守,《草鞋的记忆》则呈现出极强的生命意志,等等。

 

  这些篇章, 单从文本的表象来认识,也只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忆;但从文字深处去琢磨, 就能感知到作者是对某些生存精神的追寻和拯救。当然,这些生存精神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

 

  而《母亲的捶布石》呈现的是家风,闪耀的是道德文化的光芒。“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呀!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将来不论官做多大,钱挣多少,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不能忘记根本啊!’”母亲的话朴素而深邃,有力地敲击着灵魂。

 

  其实,道德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 在《童年草屋》里,母亲没有因为缺吃少穿而扣留两个偷盗食物的哑巴,不但把两个哑巴放行,而且把他们偷的那块腊肉送给他们, 这是做人的宽容大度 ,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母亲的升子》中通过“升子”这个特殊的器物来测量着道德人品, “借平还满,借劣还优” ,在升子里展现出母亲的厚道和诚信。

 

  值得关注的是赵攀强在他的寻根性散文中写母亲的篇章较多,如《幸福是碗姜汤面》《家乡的柿子树》《老家的大槐树》《乡村木匠》《撞进童年记忆的那条大鱼》《黑夜里的灯光》等等。这些文章,有的是直接写母亲,有的是在文中提及母亲。可以想见,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也许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也可以这样认为,“母亲”其实是一个精神意象, 母亲的朴实、勤劳、隐忍和坚强, 母亲的宽容、平和、诚信和醇厚 ,母亲所构成的生存精神和文化品格,激励着“我”的成长,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试想,我们这个民族不正是具备了母亲这样的精神品质才从苦难走向强盛的么?

 

  寻根意识使赵攀强散文摆脱了复制记忆的平庸,让散文有了思想和高度。而作者另一类抒写生活情怀的散文,则呈现出优雅的气质和通透的人生境界。

 

  如《人生三趣》这篇散文,作者从书趣、茶趣和花趣中把玩生活意趣,感受生活万象,提拔出生存的文化价值。“人生如夜行,总有一盏灯在照亮,这盏灯就是书”,作者深悟读书的妙处,“是读书梳理了烦乱的心绪,抚平了创伤的心灵,指明了迷失的方向,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和追求的希望”。而喝茶则需要“好茶、好水、好杯、好环境、好心情”,最美的人生就像茶一样,“平平淡淡、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平淡中追求价值,在价值中诠释平淡。”其实,生活情怀展现着一个作家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态度。

 

  《人不可无趣》一文,告诫人们多培养兴趣爱好,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个人》是介入生活最基本的修养;《小院风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卖菜记》则是对底层劳动者的人文关怀;《路边卧着的狗》是规劝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亲山亲水亲生活》咏赞着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今年秋天有点冷》是作家对保护生存环境的诚挚呼吁。

 

  赵攀强有着扎实的生活功底,是一个很有生活经验的作家。而且,他的散文往往都是真人真事,在文本表达上,多以记叙为主,这与他早年从事新闻宣传有一定关系。在叙述风格上,作者有条不紊,也注重细节填充,从而使他的散文具有饱满鲜活、亲切自然的品质。

 

  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赵攀强散文在结构安排上十分谨严,偏重逻辑转换和通篇的规整,使文本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他的好多散文被中小学选为阅读教材,大概是这个原因。

 

  当然,作为一名比较有成就的作家,赵攀强先生在散文创作中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诸如拓宽写作视野,丰富表达手法,在保持文本思想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艺术性和趣味性,等等。我相信,赵攀强先生正在努力调整现有状态,在做飞跃式的冲刺。期盼他的文学创作在历经“碟变”后,由高原迈上高峰。

 

  作者简介:郭明瑞,男,笔名边村,陕西省旬阳市人。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函授学习,在主流文学刊物或网站发表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200余篇。陕西省安康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