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微诗评(之十三)
诗舞,跃动地球之巅
——浅析萱歌诗作《来古冰川三章》
作者:史映红
我曾给萱歌第三部诗集《西藏三章》写过一个拙评,故而对萱歌的人生阅历和文字特点粗有了解,她于2004年至2010年连续两届援藏,并于2013年主动申请调入西藏工作至今。
她是西藏“雪域萱歌”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主打栏目《雪域读诗》的创办人,这个创办于2014年的诗歌交流公众平台,这个“诗的高地,歌的原野”读诗平台,已经成功进行到386期,它像绽放在青藏高原的格桑花一样,遍野葳蕤,璀璨夺目。
再次准备为萱歌的文字作评析的时候,就想起她与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普布昌居对话时的几句话来:“13年前我与西藏结缘,之后我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西藏是‘诗的高地,歌的原野’。
而更让我处处感动的是这里震撼心灵的壮美山水、独特丰厚的绚丽文化以及淳朴善良的藏族人民。这里每一天的太阳,每一缕清风,每一片云朵,每一季草原,每一座雪山,每一张灿烂的笑脸,每一处和谐美丽的村庄,都会牵动我生命深处的沉思与遐想。可以说,这片高天厚土让我的生命获得了又一次新生。无论是我对人生、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悠久灿烂的藏文化对我的启迪,都让我沉醉在一种美好与坚韧之中,而这一切,实实在在地撞击着我诗意的灵魂。13年来,我在高寒缺氧、艰苦卓绝的工作中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与渺小,苍茫与伟大……所以我写的诗,内容看上去阔达,实则背后多了不少私人化的情感”。
世界之巅,雪域高原,地球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5座雪峰在这里,海拔超过7000米的70多座雪峰在这里,海拔超过6000米的数千座雪峰在这里,故而,爬山,转山,看山,写山是不少高原作家诗人创作的主要方式。
我们来到作品第一节,“从天而降、织出的光阴,向上望去、止不住的岗日嘎布”这些词句,我们从中品味到和谐,山与水的和谐,冰川与村庄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品味到久远,山的久远,水的久远,来古冰川的久远,村庄的久远,光阴的久远。当然,我们还品味到博大,博大到“从天而降”,博大到让我们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博大到想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博大到还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品第二节,萱歌写的一如既往的简洁,简洁到惜字如金,简洁到一字千金,这些诗句奇崛、准确、空灵,诗人非常善于把惊愕的景致,抽象的情感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加以表达,在短短数行文字中完成诗蕴诗意的延伸,奇绝景致的投射,感官与心智的瞬间开放。其中“洪荒流淌”一词使用尤其到位,有一种苍凉空阔的美,一种高淼辽远的美,一种亘古雄浑的美。
第三节诗人着重描摹景致,高低照应,远近结合,让我们闭目沉思,脑际就出现了一幅只属于高原的画卷,或者短视频:太阳之下,雪峰之下,冰川之下,溪水之上,砾石之上,是高高低低的树木,是悠闲游弋的牦牛羊群,是绿草如茵、野花芬芳的草地,是缱绻舒展、如烟似雾的白云……
这首诗萱歌写出了境界,写出了品味,写出了自己的特点,在阅读和品味中,作为读者的我们,能感觉到心灵之海变得清冽了、干净了、通透了、宁静了,有飘然出尘之感。
来古冰川三章
作者:萱歌
一
从天而降
一语道破
村庄织出的光阴
向上望去
就是止不住的岗日嘎布
二
趁着夜色
冰在一片雪花中崩塌
孤独的睫毛
眨一下眼睛
就有洪荒流淌
三
不远处晃着乌云
牦牛躲进轻咳的树荫
小草经过纵横的山脊
似雨似雪
或阴或晴
肌肤的流云
心中的冰雨
林芝,工布,小江南
——浅析咚妮拉姆诗作《小江南》
时光如梭,光阴如箭,从西藏林芝返回来都快一年了,这应该是第四次踏上林芝的土地。众所周知,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平均海拔3100米左右。林芝古称工布,藏语之意为“太阳宝座”。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有世界上第三深度的——帕隆藏布江大峡谷;有亚洲最美的十座山峰之一、即海拔达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有风景奇绝、美轮美奂的南伊沟;有影响广泛,如梦似幻的林芝桃花节。林芝气候温润,拥有地域广袤的原始森林,盛产核桃、蜂蜜、苹果、松茸、天麻、红景天、雪莲花、贝母等;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虎、熊、豹、羚、獐、猴、鹿等。
返回到作品一二节,咚妮拉姆用“尼洋河、母乳、时间、色季拉山、绿、光合掉尘埃”等词句,简约勾勒出林芝的地理特点、气候温度和民俗民风等概况。如果你在林芝大地上徜徉,尼洋河像一条连绵不绝的绿色哈达,随着地形高低宽窄的影响,这条绿色哈达有时急,有时缓,有时宽,有时窄;这条铺陈在林芝大地的哈达,边走边唱,播放着舒缓轻柔的乐曲,让你的旅程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林芝的空气像过滤了一样,洁净的让人无语,完成这个浩大工程的,是“色季拉山”的“绿”。“朝圣道、娘布拉苏的祈愿、太阳宝座”,这些词句的出现,把西藏和林芝的特点呈现无遗,很多人都知道,天上西藏在很多信教群众心目中,那是地球与天堂的交汇点,那里高耸、神秘、奇崛、神奇,是神性涵盖之下的精神和信仰的家园,在这片神奇梦幻之地,在很多人精神图腾的启悟下,西藏是许多人寻觅本真、窥探回归、释放重压、放飞信仰的空灵之地。这两节咚妮拉姆在写作上比喻恰当贴切;描摹形象生动;诗句轻灵活泛,跳跃从容舒展。
走在林芝大地,是大大小小、不绝如缕的牧场,牛羊悠闲,野花烂漫,牧人恬淡;黑帐篷之上的炊烟,像婉转悠扬的牧歌一样袅袅升腾,向高、向远飘逸。开通不久的拉林高铁,像一条钢铁巨龙,向着峡谷,向着雪山,向着森林,向着圣城拉萨的方向,风驰电掣,它气势如虹、它排山倒海、它如光如电,把高原各族人民的梦想实现。拉林高铁先后16次跨过雅鲁藏布江,多次穿越尼洋河、雅砻河、拉萨河。它要把成都与拉萨连起来,要把西藏和北京连起来,要把56个民族的心连起来,要把不堪回首的昨天与和谐幸福的今天连起来,要把和谐幸福的今天与更加美丽的明天来连起来。
三四节咚妮拉姆写得很考究、很精致,给读者一种视角上的豁然和心境上的超然。把林芝大地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把高原边地各族人民的温馨安宁、和谐幸福有机地糅合于一体。与其说是用文字和诗歌,倒不如说是诗人在播放一段短视频,给读者以视听上的享受和冲击,让人印象深刻。
清代文学家涨潮在《幽梦影》里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咚妮拉姆在这首诗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写森林、牧场、尼洋河;写铁路、桥梁、朝圣道;自然的、现实的、宗教的、历史的诸多元素都有了,既大气宏阔,又轻灵隽永。本人非常喜欢这样的诗行,因为在不经意间就记住了。
小江南
作者:咚妮拉姆
尼洋河用母乳
挥发去时间
色季拉山用绿
光合掉尘埃
崎岖的朝圣道
娘布拉苏的祈愿
端出太阳宝座上
可歌可泣的小江南
牧场 铁路
森林 桥梁
过去 现在 未来
和谐在一张画卷
静是林芝心情
爱是祖国血脉
一块觉悟的活化石
在世界的心性中微循环
作者简介: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