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朦胧到清澈

从朦胧到清澈

——浅谈李志平老师的《零点的月亮》

 

作者:邹中海

 

  去年底,夏志红老师给我送来一本书,并对我说:“这本书你一定要认真读,诗人不但是你的同乡,更是一位最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话是不能不听的,他自己就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人。

 

  近年来由于喜欢写评论的缘故,结识了不少诗人和作家。我每个月总会收到几本或几套作家诗友们新出版的书籍。由于时间关系,我的阅读量少得可怜。阅读方式大都是走马观花、简单粗暴式粗略游览。除非书中确实有令我眼前一亮的亮点,我再会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并摘章截句,做成相应的笔记,作为以后撰写评论或感悟的素材。这样一来,我阅读的时间线也拉得老长,能阅读的书籍就显得更少。

 

  夏志红送来的这本书,是一本诗集,书名是《零点的月亮》,李志平著,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首先是感到诗的厚重,有两本普通诗集的厚度而不止。其次是书的封面很有特色,浅蓝色的底色,水墨画的意境。那枚不知是落山的圆月还是即将升起的太阳,在山峦之间升起或降落。刹那间,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朦朦胧胧的不确定性,显得诗意盎然。月亮的下方由一细一粗两条微微隆起的黑色线条组成,像河流又像地平线,更像是穿越而来的时空线。旁边有个图案,粗看是企鹅衍珠,细看好像又不是。那颗红色的珠子,叼在并不能确定的动物嘴里,亦虚亦实,格外亮眼。封面的左上角有几句诗,昭示着这本书的水准和品位,充满着神性的禅宗色彩:“过了零点已打回原形/那些路/爬进身体/像绳索成草结/我无法忘记开花的声音的盈虚终究洗不掉心中的原罪/我向佛而坐/背后隐藏着敌意!”

 

  这是我见过最有特色的诗集封面之一。空灵、唯美、素雅。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纵横捭阖、行云流水般的布局与留白,既朦胧又清澈,做到了完美的内涵诠释与诗画的和谐统一。远看近看,都没有半点违和感!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书页。在这里,很有必要介绍一下诗集的作者。诗人李志平是一位写了三十多年的文艺工作者、主任编辑,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娄底晚报总编辑。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潮》《湖南文学》《西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200余篇首,多次获得国家、省级以上奖励。诗观是其内心的挚爱,是源自生活的感悟;带着崇敬的神圣,哲学的透彻和历史的思辩;具有形象、隐秘、深邃、孤独和幽美的独树一格的高贵气质。字里行间,都能看出诗人的博学与才华。

 

  新时代的诗歌要有担当精神,但担当是一个很宽泛的词。什么才是担当?拥抱时代是担当;呼唤或呐喊是担当,关注人间疾苦、人民福祉、人类命运是担当;由具象变成抽象,把人类精神升华,成为一种唯美空灵的美学或哲学的思维方式是担当;或者由抽象变成具象,把精神层次的追求转化为具体可摸可感的人间烟火,也是一种担当。

 

  在这本底蕴厚实、文本厚重的诗集中,我见到了这种担当。其中很多诗歌,堪称经典之作。这些诗歌给我的另一个印象,是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性质。诗集的前半部作品,倾向于朦胧、晦涩,有点难懂;后半部作品则显得透彻、清澈、神性、唯美。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诗性结构呢?我想大概跟诗人长达三十多年的写作过程有关。刚开始写作时,作者无论从写作状态抑或是从人生经历来说都处于探索、迷茫、思考的过程,所以诗性往往徘徊在混沌与本真之间。后来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人生阅历不断丰富,思想逐渐成熟,渐渐地由原来的迷茫进入到时空转换的澄明。这本诗集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零点的月亮》。“月上柳梢头”是月亮最亮的时段之一,零点又是昼夜运行的分水岭。这种带有禅宗哲学的命题方式,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空灵唯美,仿若有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顿开之感。诗中所说的神性禅宗,其实就是在云淡风轻之际自然的精神皈依。

 

  常在网络上听到有读者、作者、评者把诗人分为两大阵容:一类晦涩,一类易懂。个人认为这是非常简单的区分法。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很少有诗人能坚持三十多年的写诗经历,在金钱至上滚滚红尘中寥若星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诗人都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半路出家。所以诗人其写作本身和成长的轨迹就存在着断崖式和片面性。即使有的诗人也坚持了几十年,但写诗不是凭勤奋就可以了的,它还包含着诗人的天赋、悟性、良知、底蕴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感动。读者也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或研究一个诗人贯穿一生的作品。于是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观点,不全面也不准确。其实任何作家和作品,都必须有一个由青涩到朦胧,由成长到成熟的过程。比如巴金的作品,越成熟,越接近自然纯朴,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余光中的《乡愁》,更是明白晓畅。

 

  诗人李志平写诗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一九八六年就开始写了。他本身就经历和见证了抒情诗时代、朦胧诗时代、励志诗时代、口语诗时代和后现代诗时代。他的写作过程也囊括了他的心路历程。在这本诗集中,共收集了他433首诗歌。笔者试着找出两首代表着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作为对比,他写的是两位不同的女性。一首写的是《和陌生的念佛女人邂逅》。在这首诗里,诗风倾向于朦胧,是他早期的作品,诗的语言结构,则有穆旦的风采:

 

  “和她,邂逅在石马公园西坡森林的圆桌旁

  此时,下午的阳光让树顶的绿叶跃跃欲试

  无数铺陈的声音滑过林外持续不断的喧嚣

  她的脸色呈现死海般的节奏

  无欲的双眼看不到我灰尘般的存在

  她喃喃自语,她似乎听到了无数的涛声

  也许许多故事已臻枯萎,一个骷髅逸出的灵魂

  正被她收归或自如放飞

 

  (节选,见是《零点的月亮》第021页)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跳跃性很强的意象,传达出凝重的情绪,形成了一种荒诞、晦涩、奇特的诗风。而在下面的一首写母亲的诗中,显得情真意切,明白晓畅,荡气回肠,读后令人泪罢!

 

  “窗外秋云压城

  你酣睡,如一个婴儿

  母亲,我读你的脸

  像读一部沉重的史书

  在你脸上的沟壑里

  我像一条昆虫在蠕动

  一朵黑云掠过

  无数花朵盛开

 

  我匍匐在你的床下

  有时显得很高大

  然而,你轻轻地伸手

  那我逃不出你纹路的迷宫

  我守着你

  像守着你未完成的梦

  偶尔,我进入到你梦中

  像回到了孩童时代

 

  (见《零点的月亮》第219页《沉睡的母亲》)

 

  或许正如诗人在后记中所言:“当然,诗歌也不是虚幻的玄乎。我的诗歌近乎朦胧,其实是完全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感悟。这种感悟带着宗教的神圣、哲学的顿悟、历史的思辩。”也正是由于这些,成就了他特有的诗性空间。

 

  湘中人崇文尚武重气节,重情重义重亲情。他的诗都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写给外孙女怡宝和外孙宣宣的也很多,体现了诗人不装不作、返璞归真的一面。夏志红说得好,这本书无论从艺术角度、人文角度、社会角度、亲情角度都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诗人,文评人。有诗文写进教辅、馆藏和获奖。代表作曾被关工委推荐,中央电视台推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