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养率性善而遂天命
——评析《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的道文化意义
作者:甘易 赵立航
“浩然之气”这个词,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创造的一个词语,是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哲学概念,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文化意义。
“浩然之气”一词,生则至伟,至大至刚,本身即是属于大道精神的,绽放着璀璨之光。浩然之气学说的诞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鼎盛事件,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至上荣耀,具有无限想象的精神内涵和天才般的历史辉煌成就,由此中华民族拥有了浩然之气的大道思维、胸怀、境界和无限精神。浩然之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是中华文明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文化的本真叙述,是中国人文的意境观想。
浩然之气学说,立则即成,推则式微。浩然之气学说因袭孟子三百余字《心气说》空乏其身两千年,囿于诸多原因而未曾发扬光大也未被纳入国学之道。九百多年前,诗人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为浩然之气作出过解释定义,并在赠友人诗中写出过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是儒释道浩易之大家,苏轼的一点二字是包含太极和无极的,一是太极,点是无极。因此苏轼的一点浩然气与易理直接相通,是全覆盖的无限的,也是充盈的无边的,而不是指数量的多少。其实浩然之气的一点或一点点,都是一样的一望无边和无边无际。只有这样去理解先辈浩然之气的高风亮节,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和位面。
浩然之气学说,立道当成,自道当行。浩然之气学术思想在今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概念明悟,有两部重要文章的发表和助推功不可没。一部是浩然之气学说的经文化发展,源出于赵立航、甘易2020年4月6日发表于作家网的《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的一万七千字经文。另一部是将浩然之气学说列入国学之道谓之浩然之气道学的文章,源出于甘易、赵立航2019年9月6日发表于作家网的《浩然之气道学:国学第十三道》的评论文章。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匹联,一体同境,厚德弘毅,大道笃行,从气息、能量和修养的视角入微,为我们连接起了浩然之气更为广义的精神时空,其所定义的浩然之气诸多属性,能观照我们精神世界的无边内涵,也能照见大千世界的多维姿彩,还能佐证浩然之气垂成造化的衍生意义。有道是:君见国学十二道,我看国学十三道。君见大道有三千,我看大道满浩然。
一、勿正处~谓性之道
勿正浩然之气,是浩然之气的基本存在状态。故之勿正乃谓性也。
勿正,是指全方位,全体一同,而非居中指正而言的意思。勿正是浩然之气自身存在的广义和无限方面的基本属性原则。浩然之气的无限可能性和其全维度的存在表现,在于它的盛大宏大浩大最大极大方面,这样存在的浩然之气应该是充沛的满盈的全覆盖的无边际的没有方向的,这就是勿正浩然之气的本来面目。作为无边存在的勿正浩然之气,自然就成为了不同主体存在需要依存和长养的综合气概问题。综合气概问题,就是勿正浩然之气,这是人们普遍的生存、长养和发展之本。综合气概问题,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综合气概问题,是深厚土壤,强大基因,本源力量。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找到了事物本源。综合气概问题,找准了本源文意,消除了概念歧义。综合气概问题,规避了浩然正气的义与道问题,规避了集义所生问题。综合气概问题,抓住了问题生发逻辑和问题广延价值。这样,浩然之气学说按此逻辑要义发扬光大就会顺理成章,惟心所现,在勿正之处,自然而生,自然而发,自然而成,达到不难言,我法妙可思,言说自如之境地。
世间万物之道,虽然玄妙真空,无为自在,人心万象,众生百态,但也往往都只是这么简单,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也如老子所示:以道莅天下,“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以贯之”之道,可称为太极之道。这“一以贯之”之道,还可称为太极生两仪的衍生之道:即为阴阳之道,中庸之道,空相之道,勿正之道。因为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精一存在状态,正是这亦阴亦阳、亦中亦庸、亦空亦相、亦勿亦正之道凝一核结为太极的元始意象。浩然之气的六项勿正属性,缘起太极,太极生发,既是亦勿亦正凝一核结为太极时的元始意象,也是太极生两仪勿正之道时的归零衍展。宇宙中存在一股力量,它要让万物进化发展,变得更加美好。而这种力量,一定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真纯善美精神。这足以说明只有饱含真意的、纯粹的、善良的和唯美的感觉和气息,才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大道精神,才是与本源相一致的原始精神,才是彰显心源性海的真我精神,才是体现万物生长应有之意的浩然精神。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是时间性的存在。人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同时也生活在一个文明传承的浩然世界。自然世界和浩然世界都是本然世界。人的使命就是要在尘世中,让自己拥有一颗真纯善美的心灵,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顺应自然,衍生浩然,回归本然,为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从中获得幸福和快乐。乐是心之本体。道是性之根源。人作为地球生命中最庄严、最伟大和最辉煌的存在体,去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尘世生活,此乃宇宙本身的意志,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宗旨。经过无数智者仁人的探寻,目前已形成了勿正浩然之气的四十七字养气修养要诀,这就为我们开启了一条去追求幸福、快乐和爱慕生活的喜乐自在之道。大道至简,勿正浩然之气四十七字养气修养要诀,出自我国禅学观悟者刘金元先生在创办“晋学舍”时所题写的一句座右铭,并被其自誉为“小心经”。勿正浩然之气四十七字养气修养要诀是:“志是其首;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是其身;义与道是其食;义又是其骨;道又是其筋;观照是其脉;放松是其魂;接受使其长养。”勿正浩然之气养气修养要诀,四十七个文字,字字珠玑,直指大道本心。经此观悟,勿正浩然之气堂而皇之,成为了浩然之气道学的象征性称谓,刘金元先生也因此冠冕于“勿正禅师”之雅称。达摩祖师有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勿正浩然之气四十七字养气修养要诀,最终也成就了本文所评析的《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经文的生发和缘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要始终恪守吾道一以贯之,放空自己,一念不存,没有定式,随性所致,通过心灵最纯粹的真善美,去感知世间万物,用内心深处的至敬至诚和良知良能去躬身践行,从而获得一刹接通本源之证悟,参悟高深的道义和至尊的佛理,窥见一丝天机和天地奥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是达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所说的天地精神境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真正成为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心有光亮,自予光芒,心想事成,知行合一,守望无言,幸福无虞,欢喜无声,其乐无涯,大爱无形,德合无疆,混沌无状,勿正无边,天风浩动,地流奔涌,金风送爽,随顺自然,负阴抱阳,充气为和,元亨利贞,因缘和合,万物有我,有志为之,自利利他,自存共存。芸芸万物,顺应自然,早晚返回其本根,落叶而归根。万物回归本然乃永恒之规律。人亦如此,百脉归宗,万念归一。于是乎,庄子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乃为浩然之气之勿正衍生也。
二、刚直处~率性之道
刚直浩然之气,是浩然正气的基本存在状态。故之刚直乃率性也。
浩然之气出自孟子的呼吸养生方法,也是孟子的心生修养目的。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孟子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刚直的,刚直是孟子浩然之气无馁而自在自持的本质属性。孟子曾告诉其学生公孙丑说:这浩然之气浩大无比,是阳明之气,强而有力,是不可动摇变更的,是光明而且生机活泼的。如以今日之佛学的术语来说,便是无量无边、圆明清净的。孟子只讲气,这气是至大至刚的,是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的原则和定义。
孟子又讲到养气的方法,是要“直养”。所谓“直养”,要连着下面“无害”一起来读,就是如同我们抚育小孩,要顺着他心理、生理自然生长发育的情况去栽培他、养育他。营养不足或营养过量,都是会出毛病的。在养气方法上,另一个比较抽象的原则,就是“气”要配合“义”和“道”。“义”是义理,“道”可指形而上的道理,同时也可比为形而下的道路,轨道的道,也就是要有方法,不能出轨。假如不是配合义和道,这气就“馁”了,养不成了,无法充塞于天地之间了。
孟子再深入一层说:这气是“集义所生”,把一切“义理”(原理)都透彻、明白了,并彻底做到以后,才能养成这股浩然之气。并不是自己本身只讲做工夫,对一切义理没有彻底了解和体认,只从传说的道理中因袭套用附会、生拉硬扯就可以得到的。而且,尽管借用别人正确的义理,可是如果自己没有亲身实践,也是不行的。孟子所表明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秉持真意、坚持道义、自我养成、存于内心、见于行为的气概和精神状态。
按照《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的观点,浩然之气具有六种气息:长养之气,精练之气,豪迈之气,自在之气,混沌之气,无极之气。浩然之气通常呈现的是勿正浩然之气。刚直浩然之气就是配义与道所形成的浩然正气。浩然正气是配义与道所形成的一种刚直的浩然之气。浩然正气,是长生不老的四字真言,是天地精神奥义,也是人类社会精神奥义的正义和盛大气象。宋代铁骨文人文天祥著有《正气歌》,这是他刚直浩然之气和浩然正气的代表作品。文天祥正气与铁骨兼修,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之名句。清代变法维新志士谭嗣同,具有坦荡正直、刚直不阿、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他在《狱中题壁》中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抒发了谭嗣同愿为自己的理想正义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三、盛大处~为善之道
盛大浩然之气,是浩然之气道学所追求的为善之道。故之盛大乃为善也。
盛大源于孟子讲的至大,盛大的无限可能性在于它的浩瀚浩大的方面,盛大思维应是充沛的满盈的全覆盖的没有方向的。盛大思维是至大至远至高至深至瀚的澎湃思维和无边思维。我心清净,我心澎湃,我思无边,我势高悬!这是浩瀚思维的高峰体验标尺。
盛大俯仰天地,生机勃勃,充实圆满,纵横自在,生生不息,此起彼伏,广大深远,气势恢弘,波澜壮阔,浩渺沧海。高瞻远瞩、远见卓识、高屋建瓴等吞吐天地的宏图大志都属于盛大思维的范畴。
盛大既是唤醒自心光亮,也是普惠自力尊严,还是共享万物强盛。
盛大既是内求本心纯明,也是高求认知卓越,还是外求人间幸福。
盛大既是顿悟内心涅槃,也是观照智慧顶级,还是和谐天地广泛。
盛大是最高品的对标气概,思想者永远在路上。因此,我们将继续向前不懈奔跑,用我们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去拥抱凌云之梦。因为我们深知:我们的征途,是星域宇宙。
盛大最高品意旨就是:成就更宽广的未来,达至更浩瀚的领域,让人们体验到完美圆满的过程。让自己成为一束光,使很多人借着这束光走向光明,达至大本大源和心源性海。
大本大源和心源性海,就是走大者之路和返归本源之路。洋洋大观,乃为善之道,可见之于大象无形之处。老子不言太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乃是大道文化。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的互动。老子所说的三,也是指三才,三才为源,三才为大。三才有各种表现,通常呈现为:元玄虚三才、天地人三才、生发真三才、持守住三才、象数理三才、身心灵三才、精气神三才、心气象三才等等。如此一来,三才自然可以续发生出万物和幻化万象。整个社会都在彰显大者,张扬大者,追逐大者,讴歌大者,信奉大者,可见盛大乃从众和为善之道也。大者即善者,共走大者之路而去为善,看来比走“理者即善者”等等之路要容易多啦。
四、众妙处~至善之道
众妙浩然之气,是浩然之气道学所追求的至善之道。故之众妙乃至善也。
道心惟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浩然未必至大,但可从微末开始。浩然未必至刚,但可从微末开始。浩然未必至中,但可从微末开始。浩然未必至正,但可从微末开始。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我们要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也就是所谓的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其实就是无,得到的法门就是无为,得到的众妙就是无不为的境界。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最理想的生活首先应该是中庸的,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惟有做到中庸,才能于平凡之中有所超越,实现所谓的“极高明”。因而,在冯友兰先生的座右铭“极高明而道中庸”中,“中庸”是最核心的一点。
众妙是无限存在的。谁能掌握了众妙的功夫,谁就长养了浩然之气的至善之道。众妙就是微妙,微观就是观众妙,妙有也是众妙。刚柔相对,柔软就是微妙。匠心独具,匠心就是微妙。可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微妙开始,通过微妙而立足,又通过微妙而臻成的。微妙有做事的历练、火候和方式。譬如,用意不用力,是一句太极拳术语,就体现出了做成一件事的微妙之处。你想真正做成一件事,那就需要沉淀和历练,这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没经历过这个过程,你就没那个实力,没那个悟性。用意不用力,是感悟出来的境界。凡事都有时机。当你太用力,太在意输赢,你就患得患失,洞察不到时机。用意,是你保持正常的节奏,做好你该做的每一件事,同时,保持意识的清醒和直觉的机敏,当时机来时,你会下意识抓住,顺着势去做,事情自然就成了。
五、中空处~天命之道
中空浩然之气,是浩然之气遂天命的意蕴之所在。故之中空乃天命也。
天地人三才是易学精髓。天地是对立的两极,人是中间的一根弦,就是天地之间的一爻,是保持中庸之道的人。在伏羲氏先天八卦中,上为天,不是人;下为地,也不是人。只有中央,不偏离中央,能保持中庸的,才算是人。
文王创制后天八卦,其帝王心法,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是说,世人之心,变化莫测;天道之心,微妙难识;洞其精髓,抱一不移;诚意正心,执守中道。执守中道,尊道贵德,便是道德;守中不移,不为物扰,便是心经;守中不移,为不可胜,是为金刚;中道既守,应物以和,是为中庸。故中者,系为中华民族的心法精髓。
中庸之道,未发之中言体,已发之中言用。中空,就是易之衍变的未发之处,没有表现。意守中空,随机变化,是一种强大的心法。太极即是中,是有无之间的中。任何健康存在和运行的事物则是万用之中。诚意,正心,无妄。至诚之道,可以先知。至诚无息,即是中道。
中庸思想第一个明确提出的是孔子。人们常将中庸思想作为标准去说三句话:我不知道,你看着办,差不多。物适其用即中庸,即中道,即众妙。看中庸要看“时位中”三个字,即:什么时间,什么位置,合中程度。万物自有时,时虚位实。所有的最好,都不及刚好。
“中”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空间位置的层面,而当它与“时”结合在一起,就变成对天时的把握。遇见时势、时机等等,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而是要拿捏分寸、掌握尺度地取“中”。平和中正的心,就是自己的心经,亦即是自己所拥有的一本无字真经。“中”字,是和合之道,是对空间关系和时间维度的双重融化,是道之最佳位置和最佳状态的妙境。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起心动念,根据经验和喜乐对事物下了定义,它们才变得真实,对我们才变得有意义。这就是说,世间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只是一种显现,它本无自性,不是固有的。因此,王阳明讲,要在别人起心动念的空白处,阔步前行。即为本体念生,即为本体行动,即为本体自建,即为本体创造,即为本体驱动,即为找到本体生存空间。
人存于世,各有天命。意守中空,心才是源头,外界只是心的投射。万千事物最终也只是落在当下这一念。这就是最大的秘密所在,改变的关键在内而不在外。认识到念头如幻和万物空无自性的本质,便有了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这便是世间最大的力量。空性既不玄妙也不遥远,它不是努力求取到的,它就是我们最真实的本性。这颗空明的心,它超越了时空,超脱了所有的概念和问题。在每一次觉察中,在每个当下,在每个念头里都可以体悟到。空性的力量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呢?空性的力量是坚不可摧的。一个处于空性中的人,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它。“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对这种力量的常见描述。看看那些身处窘困境地或受到辱骂、委屈与不公平对待的人,依然可以淡然面对。这也是空性的力量。
生命即是空性,中道即是如来。《易经》的中道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字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中”字结构黄中通理、内蕴正大光明,构成了中国、中华、中央、中心、中位、中庸等诸多词汇,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实际上,我们每天日用而不觉的“中”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密码与基因。
六、不朽处~知命之道
不朽浩然之气,是浩然之气遂天命的价值之根源。故之不朽乃知命也。
中华文化是以易经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套以道设教而非以神设教的文化,一种以象为形和以卦为演的思想。一般而言,任何民族的发源文化都是从神话开始的。中华文化没有以神设教是幸运的,而是选择以道设教,惟道是从。这是轩辕黄帝的功劳,同时仓颉造字开启了象形文字文化,于是以象为形和以卦为演的思想得以正脉相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共存的,儒释道浩都是讲易经的,讲的是新易学《重易》首两卦“天生”的卦演和易变。儒家讲求生的易学,道家讲保生的易学,释家讲乐生的易学,浩家讲新生的易学。浩学的知命经验是新易学《重易》的心源之道。新易学《重易》心源之道是:儒释道浩,精神图腾;大道相通,重易合一;自成体系,开新篇章;大放光彩,永恒经典。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告诉我们,有不是最本源的东西,最本源的是无。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归于无,所以一切都须顺应自然。从有到无,从无到有,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人类所面临的不朽之命理。
佛性不是空寂,空寂是对佛性的误解。佛性不是空寂,佛性指向的正是不朽价值。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就是宇宙。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之中。不管什么时代,有一种感情叫爱情,仓央嘉措的一首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仓央用这首诗把爱情收归到了佛门。什么叫我们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么叫宇宙,就是人类生活的不朽价值。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来世间做一次人,就是要展开我们的绚烂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人类生活的不朽价值之中。
佛法说一切的存在其实都不存在,真实状态是“无我”。修真者有句话,叫修真一途,逆天而行。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不经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危险,如何能站在别人无法到达的巅峰。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雄关漫道真如铁。矗立在巅峰的,都有着非凡的传承和承续。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里所说的是,每个人都是带着天命而来,天命它都在人的“性”里。每个人都在寻找天命所在之处,只有找到天命,才能找到不朽处和永生之处。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上天赋予你的使命。孔子曰:不知命不可以为君子。要做到真正的知命,必须见性,见性而尽性。见性知命,尽性达命。上天赋予我们的性又是什么呢?即性命,这是性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属性。性命包含有天性、人性和个性三项内涵。天性是动物性即生存和生育,人性是道德性即仁义礼智信等,个性是自性和个体性的千姿百态。何谓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发生的天性、人性和个性,率性之谓道。修道教化就是走率性之道,顺应天性,培养人性,发展个性。善即无形维度,行即有形维度。非善而不能及。李白诗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唯有不断学习,人生才有更多可能,每个人都做到物尽其用和事尽所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我们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但求正己,莫问前程。所以我们要按照天理人道去争取,去努力,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品行。你自己争气,你自己走正道,你自己守规矩,你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会从旁帮助你,如有神助。陶渊明、苏轼是知命的,所以他们获赐神来之笔,创造出了辉煌的人生、不朽的意境和留传的文字。
作者简介:
甘易,浩学思想倡议者,浩然之气道学创始人,新易学《重易》创作者,独立研究学者。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对哲学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欣赏诗歌赋文。
与秦墨合著有《信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纲目录纂“信仰论”百度百科。
著有《卧牛城赋》,系为2016年4月山西临汾平阳广场所树立的一座不锈钢浮雕墙艺术景观赋文,亦称“七哉赋”。“七哉赋”为宿青平所寓意创作。
2020年4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是对孟子开创浩然之气学说丰富发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学,国学新道。一万七千言,经文了其观。围绕其经文要义,在作家网曾连续发表过的五篇相关评论和延展文章中,提出了国学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气道学的思想主张,提出了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的系统主张。
2020年6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浩然之心经文》,堪称,一部“心即渡”的预言式和开创式浩学经文,是针对“儒释道浩”并列称谓中浩学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经文,也是将浩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所提出的创新主张。术语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经文,五十六颗心。观瞻中华文明,明见浩然之心。实现了一个完整地深度学习和表达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随机而渡,随感而能。渡能合一,熵减阳明。
2021年1月,作家网发表与赵立航合著的《浩学三观: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和《浩学:儒释道浩之国学第四维度》两篇文章,于是拟与儒释道相并列的浩学思想体系日渐精进,其中尤以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两个新生名词所承载的内涵最为丰富,并与孟子所创立的浩然之气学说共同构成了浩学三观的组成部分。浩学作为儒释道浩之国学第四维度,逐渐展现出了其厚德弘毅和大道笃行的发展之路。浩然之心和浩然之象两个新生名词,《浩然之心经文》和《浩然之象经文》两部千字经文,如今已汇入中华文化的浩瀚思维之中,缘起呈现于QQ浏览器、今日头条、UC浏览器和百度等搜索,赫然入目。
2021年1月,缘发于浩学三观中的浩然之象,念生偶得,顿现荣华,窥见了易学天地的又一唯美之境域。人生最奥妙之处就是你永远无法重来。因此,寄希望于一切重新开始和一切重归平静,是生命灵魂所遥想所穿越的另一种世界。于是摒弃邯郸学步,踽踽前行地开启了新易学《重易》的探索创作之旅。一切重新开始,一切恢复平静,这是新易学《重易》的精神实质。春华秋实,不辍劳作,别开生面,铺陈华丽,终于呈现出了中华易学文化的又一片蔚蓝色新天空。新易学《重易》是虚拟世界问题,是以天道、灵魂、爱与慈悲为心象之变幻的易学,是太极宇宙灵魂生成观。
除却巫山钟情理念,悟观沧海云水浩然。
诗言道:
心念贯通似真空,高峰体验毗妙有。
未竟满溢不呈现,又见唯美始浩然。
作者简介:
赵立航,浩学思想倡议者,浩然之气道学创始人,媒体人。
长期活跃于新闻战线,历久而弥新。见证了祖国发展的浩然前行,阅历了媒体人生的激情搏跃。人生追求天高云淡般的远航,寻找梦想和现实的界限,探寻真情与人性的力量。闲暇之余,追随圣贤之道,用积极的心态建设心灵品质:凝达不动之心,平和知行合一,点燃自心光亮,照见生命阳明。致其虚极,守其静笃。显于本有,止于至善。老子的紫气东来,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杜甫的会当临绝顶,朱熹的万紫千红,还有国学十二道诸多人物的思想典故,像一座座历史的灯塔,照耀中华思想文化的天空,令人无限向往。生发于先秦的孟子浩然之气道学思想, 傲骨梅无仰面花,挺立了中华两千多年的思想和精神风骨,大气磅礴,光彩夺目,与我有缘,如沐春风。
2020年4月作家网发表与甘易合著《浩然之气(经文三篇)》(完整版),是对孟子开创浩然之气学说丰富发展的集成之作。先秦圣学,国学新道。一万七千言,经文了其观。围绕其经文要义,在作家网曾连续发表过的五篇相关评论文章中,较系统地提出了国学第十三道即浩然之气道学的思想主张。
2020年6月作家网发表与甘易合著《浩然之心经文》,堪称,一部“心即渡”的预言式和开创式浩学经文,是针对“儒释道浩”并列称谓中浩学思想所作的奠基性经文,也是将浩学作为一门新学科所提出的创新主张。术语革命,浩然之心。一千字经文,五十六颗心。观瞻中华文明,明见浩然之心。实现了一个完整地深度学习和表达浩然之心的可部署思想框架:我自菩提,心即渡之。随机而渡,随感而能。渡能合一,熵减阳明。
为完美无缺彰显浩学三观:浩然之心、浩然之气和浩然之象的经文体系,2022年3月作家网发表了与甘易合著的《浩然之象经文》。术语革命,浩然之象。一千字经文,九十三种明象。心生向阳光明,象形文字智慧。立意新颖,包罗万象。志存高远,意象无边。堂而皇之,洋洋大观。
自此,与甘易共同发起倡议的浩学三观思想体系就基本完成了自身整体的经文模块化建设。浩学三观思想体系所蕴含的大道精神,人们也通过对其奠基性的三部经文的诠释评论中逐渐显现了出来,即道是:浩然之心,发无漏智而证正理;浩然之气,养率性善而遂天命;浩然之象,垂万千象而见我象。
清净为修悟道为然,吉光片羽轮回无极。
诗言道:
心随境转是平凡,境由心转为圣贤。
心若太虚观无量,无漏智发菩提心。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