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诗树常青

诗树常青

一一浅析刘川老师的诗作《对话》


作者:邹中海

 

  刘川老师有一首诗作,令我非常着迷,即使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我的脑海中依旧盘旋。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简单,语言更是通俗易懂,却能看透生死,举重若轻,很有震撼力。此诗也能代表刘川老师的风格,是现代新诗的标杆诗作之一。题目就叫《对话》,全诗如下:

 

  《对话》

 

  文/刘川

 

  父亲,站起来,你不是一直这样鼓励我的吗

  不,这躯体太重了,总算扛到终点了

  抓我的手,父亲,像原来一样

  孩子,我太虚弱了,我的手被它自己的重量握着我挣不脱

  父亲,你为什么不呼吸,不喝水

  不,不久之后我也是空气、水以及万物

  父亲,从此你吃什么

  泥土?种子?黑暗?不,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再也不会饿了

  你腕上的表停了,我来上弦吧

  不用,我的孩子,我已经不再需要时间了

  那么我给你穿上鞋子吧

  不,道路已经不再需要我

  父亲,这书你还看吗

  看,但我的眼睛睁不开

  也许,我该看一些不用眼睛的书

  父亲,鱼竿你也带上吗

  不用了,从此河边每一个垂钓的老者都是我

  我是他们身后忠实的影子

  父亲,今天正是你的生日啊

  是的,我正去另一个世界诞生

  父亲,为什么抛弃我

  不会的,你一直跟在我身后,现在

  我不过是进入了另一个房间

  而不久后你也会找到他的门

  父亲,我要听你讲话

  那就听吧,我一直在你的记忆里讲个不停

  可是,父亲,我多么爱你

  好孩子,我也是,这是死亡也无法阻止的

  刘川老师何许人也,查一下百度才知道:

 

  刘川,《诗潮》主编,辽宁人,出版诗集五部,从1991年开始在《星星》《大河》上发表作品,曾荣获“中国校园十大诗人”称号,1999年参加《诗刊》社“青春诗会”,2005年,获得《人民文学》“青春中国”诗歌奖,2004-2005年度“人民文学奖”,首届徐志摩诗歌奖,“中国.星星杯”爱情诗大奖,“中国散文诗.天马奖”,2007年,被《诗选刊》评为“2007.最具活力的20青年诗人”,2013年,获得辽宁文学奖,2014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散文诗奖,“葵.现代诗环境建设奖”;2015,获得彝良文学奖;2016年,获得第三届“陈子昂诗歌奖”提名奖。

 

  当刘川老师的这首《对话》映入眼帘的时候,我深深地被这对跨越生死的父子情震撼到了!这哪里是一首诗,分明就是一座丰碑!

 

  因为在我看来,这首诗有典型的“三高”。

 

  第一高:跨越生死

 

  世界上有两大难以逾越的高山,一为名利,一为生死!对于前者,因为难以逾越,所以才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说;对于后者,因为不可跨越,所以就连仓央嘉措都有“世间除了生死、都是闲事”之语。前者为本性,很难移;后者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或不可逆转。但要想看透它,还真不容易!

 

  第二高,从小我之情上升到大众情怀

 

  “父亲,鱼竿你也带上吗/不用了/从此河边每一个垂钓的老者都是我/我是他们身后忠实的影子……”读罢,令人荡气回肠、而且升华了主题,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之间的跨越。这也能体现出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把对父亲的爱,上升到了尊老的大爱。

 

  有了大爱、跨越生死,是不是这首诗就是好诗了呢?且慢,还有第三高!

 

  第三高,结构新颖、结思巧妙,将技巧隐如无形

 

  全诗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也没有任何的铺垫,釆用拉家常的方式,直接进入主题。在对话中,非常注意细节描写,比如“抓我的手”、“上弦”、“穿鞋子”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节,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生活画面。这些看似娓娓道来的小细节,实则是一种情透纸背的情绪发泄和渲染!既为父亲的一生做了有力的高度概括,也为父子情,注入了血浓于水的情怀:“身躯太重”,“再也不饿了”这些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条件非常艰苦的父亲形象,而这个父亲形象,是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整体父亲形象,所以非常能引起共鸣。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父亲扛着的又何尝不是一座山呢?而在结尾处,笔者又用轻松甚至有点调侃的笔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胸开阔又有点幽默的父亲形象,使父亲的飘洒俊逸、苦中有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一个能坦然面对生死的人,又有什么能难得倒呢?

 

  本诗在结构上新颖别致,由表及里,一虚一实,始终围绕着父亲从死到生的这一脉络层层展开。把父子情、生死情、情与理、家庭与社会、现实与回味相互交织,张驰有度,融于一体。尤其可贵的是,文中的父亲,已经升华到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

 

  当然,诗无达诂,文无定法。对诗歌的解读,更是见仁见智,如果您也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域留言!

 

  作者简介:邹中海,笔名涛博哥哥,海哥。诗人,文评人。作品曾在《世界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宣部学习强国发表。并有作品被教辅收录或获奖,国内外的一些图书馆和中山市博物馆有收藏。现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约撰稿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