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图片的本真凭据
一一评刘小平诗歌《母亲与阿尔茨海默症》
作者:朱必松
全诗分为五小节,第一节:“母亲从不懂建筑学/却用粗糙的食物,简陋的木材/为我们,筑起一个坚如磐石的家。”这个坚如磐石的家并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或者说从贫瘠的物质基础之上,建筑了丰盈的精神大厦。母爱,是人生的第一道光,这也是我们从童年时光起眺望这个世界的一扇窗口,对整个人生具有启示录的意义。
第二节:“母亲也不懂美学/
却把灰扑扑的布料,变成
我们身上熨帖的衣衫/
还在胸口,绣上好看的小花。”
不懂美学的母亲却成为了世界最美的时装设计师,因为母爱是美的,因为母亲的胸怀是博大的,温暖的。我最近读了“网红书记”陈行甲的一篇笔记,他说,其在公益路上会走到人生的最后,他会带着付出了全部的爱之后的满足感去天堂拥抱自己的母亲。
读了这样的文字,是没有办法不让自己深受感染的。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母亲在,人生才有来路。没有母亲的人,人生只有归程。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 说: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芭芭拉•金索尔夫说: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慈祥的母爱本身就是自然界最高的法则。
刘小平的这首短诗非常精巧,它的整个结构出其不意,它每节的第一句的“词根“和“句子”看似芜杂和错乱的,是反逻辑,反理性的。“不懂建筑学”、“也不懂美学”、“从未上过学”、“阿尔茨海默症”(又称失忆症、记忆功能障碍)、“那般固执”,从表面上看,这些修辞既没有逻辑关系,也没有并列关系或说推进关系,但其却蕴藏了一种“内逻辑”、“内关联”和“内张力”,正是在这看似偏离了轨道的叙述中有了多种指涉。刘小平在微信中发表这首诗时,配图了她很平静地推着母亲坐在轮椅上的照片,我认为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张照片,它传递了一种传统中孝悌的美德、一种爱的力量,一种善的力量,一种光明的力量,一种让人对这个世界可以看到有希望的力量,一种生命轮回的平静、智慧、从容、圆满和般若。那张推着母亲坐在轮椅上的照片,仿佛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神阿芙洛狄忒的再世。
第三节:“我的母亲从未上过学校/没有学习一个汉字/
却从来不会/认错我们的名字/
也不会拨错一个个电话。”
这种表述很干净、很澄澈,有一种圣洁的光芒。
《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说:母亲们是天生的哲学家。这是古今中外对母亲最精辟最智慧的论述。有时候母爱的力量是接纳天地日月之间的精髓的,会感应山川江河湖海神秘的魔法,是一种磅礴的贯穿外宇宙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比如我们从神话小说所看到的护犊之情,是无法解释的,它是通神灵的。也许,所有的母亲都是一尊神,无师自通。
第四节:“直到暮年,阿尔茨海默症/找上母亲/她开始意识混沌,常把几个孩子/张冠李戴。”
第五节:“可母亲仍是从前那般固执/她一把将我搂进臂弯,不容分说/“你就是我家的人,你就是我的孩子!”
在这个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不会“家丑外扬”的,也就是整个现代性社会中,人与人似乎都戴着面具,只会呈现出自己具有张力、强势文化或说非常能够给自己形象和地位“加分”的一面,具有喜剧因子的一面,而不会展示出“疾病”“苦难”、“死亡”等等具有悲剧因子的一面。但我从文字和图片中只是看到了一个女儿对母亲爱的一种真情流露,一种没有任何掩饰的本真的反哺之情,展示出她对整个世界的一种坦荡的信任和自我极度的自信。
不管是处在“疾病”中的母亲,还是健康的母亲,她们的自身都笼罩着一种光圈,这种光圈往大的方面说,就是一个民族以孝悌为传承的凝聚之力,向心之力,往小的方面讲,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之光,幸福的源泉。在这表象的“悲情美学”中恰恰繁衍着一种大美和大爱的意象生成。
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能够赓续血脉的精神依据。这首诗和她推着母亲坐在轮椅上的图是真正在全社会传播了一种正能量。
(作者:自由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附:母亲与阿尔茨海默症
母亲从不懂建筑学
却用粗糙的食物,简陋的木材
为我们,筑起一个
坚如磐石的家
母亲也不懂美学
却把灰扑扑的布料,变成
我们身上熨帖的衣衫
还在胸口,绣上好看的小花
我的母亲从未上过学校
没有学习一个汉字
却从来不会,认错我们的名字
也不会拨错一个个电话
直到暮年,阿尔茨海默症
找上母亲
她开始意识混沌,常把几个孩子
张冠李戴
可母亲仍是从前那般固执
她一把将我搂进臂弯,不容分说:
“你就是我家的人,你就是我的孩子!”
简介:刘小平,笔名青娥。居武汉。写诗与随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