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微诗评(之十七)
麦地金黄,照亮青藏
——浅析陈琴诗作《麦地》
作者:史映红
看到陈琴诗作《麦地》,就想起与麦地、麦子相关的很多人物、景物和文字来,首先想起西藏诗人马相村的诗《痛悼尼玛扎西同志》里几句深沉忧伤的诗句:“……走吧,我的兄弟/你朝有山的方向走/彩云深处有古老麦类的影子/你朝有水的方向走/万顷良田泛着碧波的颜色/你不必担心饥馑,不要担心/只要高原上还有一粒种子/人们会让它生根、抽穗、结籽/养活这方勤苦的百姓/因为种子里浸染着你的血液/你流传百世的基因”。
想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藏诗人陈人杰的诗(《青稞红了》——挽尼玛扎西)里几句忧怨凄楚的诗行:“……是无数次失眠,指向浩渺/是父性融入植物的胚胎,孵出藏青2000∥当收割的季节来临/大地在流汗流银,在挥舞臂膀/在携带空心的火焰/在追赶黄金和金黄的欢乐/在驰入心中的疆域/叱咤无法想象的课题”。
想起西藏诗人子嫣诗作《想念一片麦田》里几句精致隽永的诗句:“……生命似河水,分分/秒秒都在流逝/脚下的日子却粘稠滞重/仿佛总也到不了明天/时间总是不够用,总有/负债,牵绊着前行的脚步/怀揣彻底回归的梦想出发/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记忆深处的原乡,渐行渐远/麦田尽头的家,终究只能怀念”。
还想起电影《隐入尘烟》里马有铁的几句台词:“被风刮来刮去,麦子能说个啥?被飞过的麻雀啄食,麦子能说个啥?被自家的驴啃了,麦子能说个啥?被夏天的镰刀割去,麦子能说个啥”?
这些诗行和语言,都隐含着一缕如哲如禅的意境,有的是对农牧专家、“青稞领域的袁隆平”、高原麦田的守望者尼玛扎西的深切缅怀,有的是对人生和生命的真切思考与感悟,有的是自我心声和情感的抒发与倾诉,故而,好的诗歌作品是社会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完美结合。
返回到陈琴作品《麦地》一二节,诗人使用“落霞、黄土、悲欢离合、岩石、泪水、羊群、草原、青山、呜咽”等词语,描写落霞如练、残阳如血的壮观和美丽;描摹黄土、青山和草原的亘古与永恒,却又承载着凄风苦雨、冰刀雪剑和风雨雷电击打后的伤痕累累;还描写羊群的慵懒、自己的疲倦、岁月的呜咽和青山的静好。这两节遣词精妙雅致,用语考究精巧,走笔沉潜从容;借物喻义、借景抒情的描写方式,很好的扩展了自由叙述的空间和维度;陈琴在这种日常与平凡事物中捕捉生命与人生感悟的能力与努力,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第三节:“山腰间/那个土房子里/装着半截和大半截的诗”这三句,能轻易看到诗人对高原和土地、山岗和草原、历史与时空深沉而悠长的敬畏之心。文字和诗歌是陈琴心灵与情感的奔涌和激荡;是诗人对内心和人性的探究与孜孜不倦的思考。“半截和大半截诗”究竟写了什么?是博大深邃、云谲波诡的人类历史?是充满酸甜苦辣、聚散离合的人生?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职场?还是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爱情?
“那些羃羃芳树萋萋柔岸/那些月华为衣星野如梦/锁进石头锁进青铜锁进山洞”,这些诗句,诗人将抒情与哲理完美结合,将倾诉与禅意无缝对接;在徐缓的语速中,在从容不迫的走笔中,蕴藏着一种辽远的意境;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缕岁月的沧桑感,历史的负重感,生命的紧促感,人生的悲壮感。
诗作结尾:“今夜/我只能睡在麦地/怀着一捧荒凉的热泪”,真挚真切,坚定决绝,细腻柔软的情愫直入读者内心;把诗人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悲天悯人的胸襟表露无遗;把对人世间诸多美好的品性与道义,比如宽容、良善、孝道、感恩、忠诚等加以放大、推崇和扩展;这些光亮与金黄,照亮你我,照亮高原,照亮青藏。
这首诗既有反思和内省,又有慨叹和感喟,甚至有拯救和救赎,诗句超脱,富有哲理,具有犀利的穿透力,很容易启迪人、感染人、打动人。
麦地
作者:陈琴
淡蓝色的衣衫
翻飞着紫色的丁香
插着银簪的青丝
装满了落霞
推开黄土里的悲欢离合
刹那间岩石浸透了泪水
暮色中
远处的羊群伸了个懒腰
夕阳靠在青山里
风吹倦了树也吹倦了自己
野草覆盖了草原的眼
岁月呜咽在马头与山岗
山腰间
那个土房子里
装着半截和大半截的诗
那些羃羃芳树萋萋柔岸
那些月华为衣星野如梦
锁进石头锁进青铜锁进山洞
今夜
我只能睡在麦地
怀着一捧荒凉的热泪
任一树梨花照亮盔甲
作者简介: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