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叶荷女士诗作品读

 

作者:娄炳成

 

  叶荷是王海云女士的笔名,笔名清丽婉约,真名大气磅礴,都富有诗意。与叶荷女士相识于今年初夏九三学社陇南市武都区支社在古村张坝举办的读书会活动上,彼时,正值槐花十里飘香,山花四处烂漫之际。笔者受陇南市兼爱读书会会长、心理咨询学会副会长、心理咨询师杨欣蓝和她的闺蜜九三学社社员焦美芳(活动召集人)两位女士相邀,参加了此次活动。期间,笔者按照活动安排,朗诵了自己的两首旧作《访张坝古村》,叶荷女士古筝伴奏,乐音典雅,为活动增添了清新活泼的气氛。之后,在微信朋友圈里陆续读到了叶荷女士的多首诗作,才知道她不仅古筝演奏得很好,还是一位诗人,写得一手好诗。

 

  品读叶荷女士的诗作,被她诗作里所洋溢的人文情怀、所反映的心灵情愫、所描绘的山水情调深深感染,一如聆听她演奏的古筝,时儿高山流水,时儿天阔云飞,时儿鸟鸣翠柳,时儿徜徉花海,令人为之怦然心动,教人会心露出莞尔,使人馨兰之气顿生。现在,就请各位读者朋友跟随笔者脚步,走进叶荷女士的诗歌艺术世界,去直观感受她所呈现给我们的旖旎风景和艺术风采:

 

  其诗作有的犹如她的笔名,清丽婉约。

 

  “不知何时/喜欢上了寂静/喜欢独处时的寂静/喜欢凌晨万物皆醒之前的寂静/喜欢星空泛辉辽远的寂静/喜欢春的绚烂,夏的葳蕤,秋的斑斓,都隐归于冬的寂静/喜欢一场漫天飞雪落于大地的寂静//喜欢眼观黛青烟色,晕染山川的寂静/喜欢耳听鸟鸣待飞,风穿竹林的寂静/喜欢冬虫凝结时间,蛰伏泥土的寂静/喜欢百花开谢,尘归于土的寂静//喜欢在一场场繁华和萧瑟中,适时转身的寂静……/喜欢,不如/沉浸寂静”——这首诗名叫作《寂静》的诗歌,可谓句句有寂静,满篇皆寂静,一切鲜活生动的具象,都复归于抽象的寂静,好一个寂静了得!最后以“喜欢,不如沉浸寂静”作结。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都在狂奔,包括人的思想、人的意识,一如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里说的那样:“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禅定、冥想,去追求相对意义上的寂静?皆因为,寂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对世间喧嚣、冗杂、浮躁的主动排斥,但不是消极逃避,而是积极调节,有意识地规避,让自己沉下身、静下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甘于寂静,乐于寂寞,蓄积待发,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诗歌呈现的夜晚/烟花正璀璨//我祈祷幸福,一朵,两朵,无数朵/自星空降临/在心里和笔下生根/在良知和悲悯的情怀发芽//我望见,迎春花和春梅争相开放在新春里/冬去春来,我的眼神如初//春风浩荡,春风温柔/春风也掀起诗歌的一角/在心灵的狂野/奔跑”——这首诗名叫作《新春,有诗歌的夜晚》的诗歌,把新春佳节“烟花正璀璨”的喜庆转化成对春光的歌咏,转化成一个美好的祈福,让“春风也掀起诗歌的一角”,读来清新自然,寄情于景,让我们看到诗人放飞了心灵,让诗意的风筝在自由的蓝天之上翩翩起舞,迎风翱翔。

 

  “当烟花擦亮会飞的雪/2019的第一个月圆便与花灯/捉迷藏//风走过,云淡薄/我知道/天空藏着一个月亮/诗句里住着一个月亮/琴弦上流动着一个月亮/远方,停泊着一个月亮/回头/烟火里又含着一个月亮//月缺,月圆/都似我的故知”——这首诗名叫作《元宵月》的诗歌,读来非常流畅,突出月亮的意境,心里眼里都是月亮,天上人间都是月亮,无处不月亮,处处皆月亮。李白可谓描写月亮的一代宗师,给我们呈现了大唐时代那轮明月各种各样迷人的风采。而在叶荷笔下,现实的月亮又别具一种风韵,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在元宵节,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在琴弦上流动,在烟火里明媚,与人间花灯捉起迷藏,与诗人故知闺蜜般地倾心夜语。笔者很难揣测,自古至今,那些将月亮揽入心怀的女诗人们,对月亮寄予了一种怎样的至深情感、怎样的爱怜底事、怎样的女儿幽思?阅读叶荷女士的这首小诗,让笔者观看到的是她那颗月儿般如水轻柔纯净清亮的诗心。

 

  “春/是一支画笔/在天地间的卷轴上/恣意渲染//借一条柳丝/可画一江春帘/借红橙黄绿蓝靛紫/便可几处繁华/几处落荫//借东风剪步/期许风筝高度/借一江春水/让众多水鸟相还//借一袭春雨/将土地瞬间酥软/借一声春雷/惊醒地下蜇虫//借一眼希冀/把绿色八百里望穿/借一声鸟鸣/将夜空啄明……//借谁的眼晴/让行迹点点/入水渡成青花烟雨”——这是一首诗名叫作《春的臆想》的诗歌,每一个自然段都有一个“借”字,诗歌中的每一种景物都拜春姑娘所赐,何以用“借”?这种反写手法的典范为诗仙李白所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是李白写给杨玉环的清平调第一首的前两句,起句就不同凡响,曾令笔者深深为之叹服!诗人不落正写老套,不是说“你的衣裳像云彩一样飘逸,你的容貌像花儿一样美丽”,而是反写,“就连天边的云彩都艳羡地想,我要是有杨玉环那袭飘逸的衣裳该多好啊!就连园中的花儿也艳羡地想,我要是有杨玉环那般美丽的容颜该多好啊!”叶荷的这首小诗让春姑娘把春景“借”尽的反写手法,很自然,很贴切,也正是这首诗歌的成功之处,精妙之处;倘若正写,就会流于一般化,平庸化。可见,叶荷女士对诗歌写作手法有其独到的感悟,足见其创作时很用心、很用功,加之其悟性天赋很高,已经娴熟于诗道了。

 

  其诗作有的犹如她的真名,大气磅礴。

 

  “用一耳廓的鸟鸣声,去追赶/一座山的高度/让满目的绿意,浸染/连绵的山峰//就着细雨霏霏清晨的夏风/我们采摘了瓢子和槐花/就采摘了/属于这个季节的言和笑/以及/泥土色的芬芳//当清香盈满麻崖子梁/和来往过客的衣袖/季节,只是/生活的一个注脚”——这首诗歌的诗名叫作《采摘》,很短,但写得大气。大气之作不一定都要有“大江东去”那种气势,关键要看意境上是否深邃,思想上是否有高度。用鸟鸣为尺,去丈量山的高度;用眼里的色彩,去描画连绵的山峰;瓢子和槐花虽为屑小之物,却代表了一个季节的言笑;轮回的季节,诠释了五彩斑斓、自由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诗歌,小题大做,由小见大,可谓一滴水中见太阳,一片叶子看世界,一条涓流观江河,谁能否认它是大气磅礴之作呢?

 

  “云上的马营,在暑热中/有着六月里,它该有的样子/大地,容纳了一切/这样的色调,这样的明快/惊艳了我的眼睛和身心/思绪紧跟着一阵风,一片云,一种旋律/去亲抚一朵花,一棵草,和一地的庄稼/是怎样的生根,发芽,成熟,和不可避免的枯萎/以及高原上的牛,羊,迎风飞扬的马尾/怎样回归/安祥的村庄//回头,这片似曾熟悉的/土地上的云/在记忆深处,久久地飘荡不已……”——这首诗歌的诗名叫作《云上思绪》,起首句“云上的马营”下笔不凡,奠定了整首诗歌大气磅礴的气势,接下来,一路的景观,一路的惊艳,把我们带进了高原草甸上那已经遥远了的旧时田园,花海泛着波浪,草丛随风摇曳,骏马飞扬着尾巴,牛羊回归安详的村庄,似曾相识的热土地,以及拥吻着那片土地的云彩,诗情画意,何其浓郁;赞歌一曲,何其嘹亮。没有大气的胸怀,没有大气的笔力,断然无法将云上的马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同样为之惊艳!

 

  “姚寨沟有最高的山,长年积雪,叫雷鼓山/有最高的水,一身清瀑,名九天银河瀑布/胸中文字垒山,指间音符秀水/以一曲《雪山春晓》,微微领略/轻易难达的雪山景致/以唐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稍稍解读/水的一段纵跃//驻足九天银河瀑布前/水为山跃,山为水拔;水中有山,山中有水/文字和音符相互映衬和交融/拟一曲《高山流水》,诠释姚寨沟的山水/最适合不过”——这首诗歌的诗名叫作《姚寨沟的山水》。姚寨沟是武都居民最熟悉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区,也是生活在武都的诗人画家情感倾注的美好地方。诗人叶荷不作白描,亦不写意,仅用范上娥、格桑达吉创作于1981年的一首古筝独奏曲《雪山春晓》和古琴曲《高山流水》,以及李白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来作解读诠释,让我们联想,那些古曲有多美,那首古诗有多美,姚寨沟的山水就有多美!这是一种取巧的写法,熟读李太白的人或可为之,但不熟悉古典琴曲的人,是很难着笔的。叶荷女士修炼古筝,谙熟古曲,心手合一,信笔拈来,犹成新响!

 

  “三月,花朵的绽放/空余出太多悲伤/春色绚烂之外/除了阳光、蓝天/空气里还弥漫着/病毒的狂,空难的悲,以及雾霾的灰//春风大雅,春分已过/春花次第在枝头/初看,妖娆/再看,像佛的偈语//让内心驻一场白雪,否定/沟壑的阴晦/愿大地春晖/渡这世间太多的苦难//三月,别让花朵/开出忧伤”——这首诗歌的诗名叫作《三月,别让花朵开出忧伤》。人间三月,景明春和,本是踏青赏花的大好季节,而新冠病毒肆虐,又发生了一起空难,给这个季节涂染上了悲伤的色彩。诗人以悲悯的人文情怀,给我们描述了这个非同寻常的月份,几多悲情,几多忧伤,与其赏花游春,不如“让内心驻一场白雪,否定沟壑的阴晦,愿大地春晖,渡这世间太多的苦难”,诗人在默默祈祷:“三月,别让花朵开出忧伤!”自诗经问世以来,关注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是每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具备的天然良知,是诗人落地生根的善源本缘。生活不仅仅只有阳光雨露,诗歌也不能都是风花雪月。诗人是天之骄子,是文化脊梁,是知识精英,应当也必须担当起一份社会责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记录下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人们生活的苦难艰辛,以及人与一切困厄险阻作斗争的伟大壮举。诗人要为生活的一切美好引吭高歌,但也要鞭笞假恶丑,用生花妙笔渡人渡己,把世界装点得更加完美!

 

  其诗作已经形成了细腻、婉约、清丽的独有风格。

 

  叶荷女士呈现给笔者46首她近年来或发表或珍藏的诗歌,其中的《红月亮,蓝月亮》以前不久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月全食自然现象为题,尽写人世沧桑;《变脸》以陇南几次雹灾入诗,又见悲悯情怀;还有其他的一些诗歌,或如兰吐蕙,或似浪鸣溅,或像岚缭绕,或形林涛啸,限于篇幅,无法尽数逐一点评,甚觉遗憾!品读诗人叶荷的诗作,总体感觉,她是一个比较低调、不事张扬的诗人。她在基层做帮扶,工作之余,家务之余,勤于习练古筝,勤于笔耕诗歌,也许受时间所限,她的诗歌作品大都较短,多为小诗。但,越是短诗小诗,越是难以写好,越是极显功力。她的诗作虽形短而神伟,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

 

  叶荷女士的诗作写得很精巧、很唯美,与许多的女性诗人一样,其诗歌不乏细腻、细微、细心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思想所得,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感时伤怀,有烟火味,但少有脂粉气。其诗歌艺术创作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物象,围绕这个物象,不断转换视角,连番切换意境,写深写透,但不写饱写满,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留下意犹未尽的思索,留下美丽如斯的赞叹。她的诗作,很多的结尾之句都会主观介入,让主题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没有说教,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恰到好处,戛然收笔。她的诗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细腻、婉约、清丽的独特风格,仔细品读,使人赏心悦目,如饮琼醪。风格的形成,意味着创作上的成熟,坚持下去,必成大器。

 

  借用汉乐府民歌《江南》作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祝愿叶荷女士在诗歌音乐的荷塘里,像快乐的鱼儿一般自由畅游,琴艺日长,诗作日新!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文史研究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