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大师”为何如此不同?
作者:倪章荣
近年,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术和“学术大师”为何跟西方的学术与“学术大师”不同,非但不同,简直是天壤之别。可能有人会说,学者研究的领域、对象、内容不同,尤其是东西方文化本来就有很大区别,中国学术自然与西方学术不同,中国“大师”也不会与西方“大师”一样。这个我知道,如果完全相同,就是抄袭了。我这里所指的是大师们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尤其是研究成果。对于任何学术,我都是个外行,可我总感觉中国的很多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不像那么回事,如果没有西方学术和“学术大师”进行比较的话,或许我也会像大多数文化人一样,对中国的一些“大师”顶礼膜拜,可是,有了西方的学术和“学术大师”作为参照系,我便认为,要么中国的学术不是学术、中国的“大师”不是“大师”,要么西方的学术不是学术,西方的“大师”不是“大师”。
尽管我读西方学术著作不多,也很难弄懂那些高深的理论,然而,我还是发现,西方学术尤其是哲学,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发现,那些被称之为“大师”的学者都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以亚里士多德为例,他为人类开启了科学之门。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他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方面开拓性研究与假设,两千多年来,一直让人类受益。不少西方学者都承认,我们所有的哲学问题几乎都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在科学上建立了三大定律:(一)在天文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二)在物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三)“真空”是不能存在的,因为空间必须装满物质。这样才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传递物理作用。虽然他的有些理论出现了错误,比如,第二个理论,但他无疑是将人类引向思辨之路的最大功臣。他的体系是完整的,也可以说是严谨的。这一完整和严谨的体系是由他的众多学术著作构建的。
可能有人会说,全世界就一个亚里士多德。然而,凡是被我们经常提到的那些西方学术大师们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论,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以哲学家为例: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康德:完成哲学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型。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尼采: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撼。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还有牛顿以万有引力为基础的力学体系,达尔文以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论体系,弗洛伊德以临床试验为基础的潜意识理论体系等等等等。
在我看来,中国的学术和“大师”与西方的学术和“大师”主要不同点在于:没有发现和理论,更没有理论体系。
反观我们的学术包括一些所谓的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有发现的很少,几乎找不到建立了理论体系的“大师”。我一直在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而刘亚洲上将则干脆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思想家。仔细想想,思想家也好、学术“大师”也好,其思想、观点都应该以他们的著作反映给受众,可中国的那些“家“与”大师”的著作,只有碎片式的矛盾百出的叙述,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些语录体。就连孔子这个儒家的老祖宗,也谈不上多少发现,他们的理论不过是在重复一些世俗生活的规矩和维护统治利益的技巧。从来没有将这些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与对比,也根本不曾对形而上有过点滴的思考。而且《论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仅这一点,他也算不上一个严肃的思想家。
这里,我想选取《论语》中自相矛盾的一处,来说明点问题。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在这部一万来字的语录著作中一再强调“礼”“乐”对安邦治国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可是,当他的学生宰我问他守孝三年,是不是会礼崩乐坏时,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我把原文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宰我问:”三年之丧,其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道,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子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21)。翻译成现代文:宰我问孔子:父母死后,要居丧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您不是说过三年不行礼,礼必然败坏;三年不奏乐,乐必然毁弃吗?依我看,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了才一年,你就吃稻米饭,穿锦缎衣,你安心吗?宰我回答:安心。孔子说: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吧。不过我认为:君子居丧守孝期间,吃美食不香,听音乐不乐,住在家里也心慌。我是主张不改三年守孝规则的,你非得这样我也没办法。宰我出去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宰我真不仁啊,父母养育他多不容易,难道他对自己的父母连三年的爱都不能给吗?读完这段文字,读者们有感想?我的感觉是:一、孔子的思想不是统一的,既然把礼乐上升到这么高的高度,却因为父母的死亡放弃三年的礼乐,岂不是把个人的情感置于国家社稷之上?与他一贯倡导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二、他没有回答宰我提出的守孝三年会礼崩乐坏的问题,而是偷换概念,大谈守孝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我们的学问家,不论大小,都不能自圆其说,更没有逻辑概念。
尽管老庄有那么一点发现或者说不同的意识,然而,他们都没有进行深入发掘,只有一些模糊不清和似是而非的概念。仅拿无为而治而说,无为而治的具体图景是什么、是否具有可行性(可行性分析)、用什么方式达到此目的,都没有说清楚。孔子之后就更加乏善可陈了。王阳明有那么一点意思,他至少将儒释道学说进行了整合,强调了主观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足以引起世人惊讶和社会进步的发现,他的那些文字更多的作用是为现代心灵鸡汤提供了范本。春秋之后,中国的思想和学术便只会做一件事——阐释,尤其是近现代。一部《论语》被古往今来多好牛毛的文化人和所谓的学者诠释过?并且吃这碗饭的人还在呈几何状态上升。我不明白,11705字的《论语》下面真的埋葬了那么多珠宝,值得我们不厌其烦地采挖吗?
中国现当代出了很多国学大师,可是,他们的成就毫无例外都是建立在对经典甚至古人三四流作品的阐释上的。以钱钟书这位“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为例,他的地位和声誉主要是建立在《管锥编》基础上的。《管锥编》辑录《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共计781则,近130万字。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对前人著作进行考证与诠释的著作。考证得再细、诠释得再全,那也是人家的作品,况且有些作品在中国也算不上一流。我不能说考证与诠释没有意义,但似乎不像学术“大师”,至少不像西方的学术“大师”。其他的中国现代学术“大师”都和钱钟书先生差不了多少。
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会这样,为什么他们那么热衷于诠释别人,而不去发现和建立自己的理论与思想?我觉得是时候对中国思想与学术进行反思了,否则不仅使得社会进步艰难,也会贻害子孙后代。
(倪章荣,笔名楚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