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晋与《之溪棹歌》
作者:王昌宇
陈熙晋(1791年――1851年)原名津,字析木,号西桥,浙江省义乌县稠城湖湖门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应贡生试,浙江督学侍郎汪由敦发现陈熙晋的文章立意高远,论述无懈可击,系奇文也。汪督学很赏识陈熙晋,认为是少得的人才,便向朝廷推举为优贡,还把他所藏的书全部提供给陈熙晋阅读,陈熙晋的学问便有大的提高。第二年陈熙晋考取镶黄旗教习。道光五年(1825年)以教习出任贵州龙里知县,不久调普定任知县,任职期间因领运京铅完成圆满,加升一级。先后任贵州开泰(今锦屏)、永从(今从江)等知县以及广顺州(今长顺)知州。保举卓异,题陞都匀府知府。道光二十年(1840年)迁任仁怀直隶厅(今赤水市)同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调湖北宜昌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母亲逝世,丁优归里。咸丰元年(1851年)病逝。
陈熙晋在贵州仁怀直隶厅任同知近三年(1840年2月――1842年12月)的时间。那时的一个直隶厅衙署,仅一个同知、一个教谕、一个武职守城参将及两、三名差役等几个人,就管理整个厅域的一切工作。而决策还是同知一人。其间,他走遍了仁怀厅的山山水水,乡场集镇,掌握了仁怀厅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置沿革等许多资料;捐资培修城垣;设陛诏、土城义渡;办义学兴设宾兴;创修《仁怀直隶厅志》,全志含建置、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交通、邮传、人物、艺文等12卷。特别是在艺文卷中收录了他撰写的《社稷坛记》、《先农坛记》、《奎光阁记》、《历坛记》、《仁怀直隶厅宾田记》、《夜郎考》、《竹王考》、《符关辩》、《唐朝坝辩》、《辩仁怀为汉符县地》、《乌桕说》、《百谷说》、《荔枝赋》、《之江官舫赋》、《芘照义渡记》、《土城义渡记》、《罗翁八十二寿序》、《原教》、《包贞女传》等详实的文章外,还有七律36首,七言排律14首,五绝62首,其中《之溪棹歌》52首。一个官员除完成常规工作外,能有这样多的作品,可算是政文双收,硕果累累。后人在评说他的为人时说:“为人仁恕简易而疾恶不贷,生平不务声华,惟沉潜经学。”还“其为政好整以暇,常出巡厅境内各临河市镇乡场。”调查民风民情,倾听民声疾苦,写出了朴质无华的诗《之溪棹歌》52首。
要了解陈熙晋就得读懂他的《之溪棹歌》52首。
之溪,赤水河下游的别称,是因为赤水河这段“天然解作波三折,却是之溪学字流。”棹,划船用的一种工具。棹歌,划船时的船夫号子。我从小就喜欢这《之溪棹歌》52首不单是我生长在赤水河边,是因为它的朴质、写实、与民呼喊、坦露心胸的字里行间打动了我。今我已古稀,该对它写点东西了,思来想去,最后我就写篇读后感,浅析一下《之溪棹歌》,权作我对家乡的一位好的守土官员的纪念吧。
《之溪棹歌》是一段赤水河开发史
赤水河有很多名字,诸如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等。在汉书上记载“……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这里就出现了大涉水。晋称赤水河为安乐水。到了唐代,因为赤水河奔流于高山峡谷,一下大雨,就有山洪暴发,冲刮两山的丹霞泥土,奔腾的赤水河便成了红色,水流湍急,滚滚翻波,大滩跌落,吼声震山。在武则天发布的《征云南檄文》中便称该河为赤虺河,把赤水河说成一条红色的毒蛇。明代隆庆年间贵州提学使吴国伦在他的《赤虺河》的诗中写到:“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把“赤虺河”改为“赤水河”。陈熙晋在《之溪棹歌》开篇就记载了赤水河名及河况:
大涉源流志孟坚,郡迁南广忆当年。
符关岂是汾关水,中尉笺经恐未然。
炎荒羁客怯经过,日夜涛声赤虺河。
一自骆丞驰露布,川中风雨至今多。
赤水河是贵州通往四川的大河之一,也是川盐入黔的岸口之一,是京铅和云铜运输的主要通道,是发展赤水经济乃至贵州经济的瓶颈,赤水河的开发治理是仁怀厅乃至贵州民众的希望,是仁怀厅守土官员的首冲要责。自古以来,盐就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贵州食盐以川盐为主。盐价又以运价来衡定当地食盐的价格。陆运价高,河运滩多,贵州的盐价早期为“斗米斤盐”,甚至到“十钟不易一豆”(一钟为六石四升,一豆为四升),乡民怨声载道,淡食者多,有的山民以狗椒来替代盐。为啥出现这样的现象?明代田雯在盐价中说:“来以不易,则值不得不昂,值昂而民之艰食者比比矣。”整治赤水河,开发船运,成了每任仁怀厅的官员的首任。
元代播州宣慰使,在仁怀古滋设行政机构,赤水河有通长江之利,部分自流井的盐,经泸州运到合江,再转船溯赤水河而上,运到川黔交界处鲢鱼溪,然后卸载转陆运,全靠人力运到古滋(今土城)、茅村(茅台)、遵义乃至贵阳。
乾隆八年(1743年)贵州总督张广泗以开通赤水河中上游可以节省铜铅运费,平减运价,济运灾粮,具有多方效益,实为黔省无穷之利,多次上疏。乾隆十年(1745年)四月,请帑金34012两,疏通赤水河道,经工部议准实施。同年十月动工,次年闰三月竣工。疏通了天鼓岩到鸡心滩河段68滩,盐船可达茅村(今茅台)。1747年张广泗调任川陕总督,1749年因征讨大金川之乱无功被朝廷处以极刑。《之溪棹歌》是这样来记载这段历史的:
天鼓岩根蚁棹无,疏河方略未全纾。
金钱四万当年请,付与行人唱鹧鸪。
记录了张广泗请帑治理赤水河一事,怀念这位勤政为民,尽职尽责的官员。因为这位官员任期太短,离黔过早,还没有完全达到张广泗的目的。到现在这个状况就已经很好了。
狗椒任舌味难寻,秋子装盐贩至今。(注:秋字有舟字旁)
不是辽阳大司马,洗金价合贵如金。
为了解决民众食盐之难,这个“辽阳大司马”请帑治河,才有“秋子装船贩至今”的景象。如果不整治赤水河,盐价仍然是“洗金价合贵如金。”也是对张广泗整治赤水河功绩的认可。今赤水河有些河滩又有垮塌堵塞的现象,盐又有可能反弹为“斗米斤盐”。考察赤水河对陈熙晋来说,是一桩不可推延的事了。
经略威名草木知,蜈蚣崖上读残碑。
遗民指点停驺处,泪堕金川叫子规!
表现出作者在蜈蚣岩对张广泗的缅怀,“遗民”指点了当年张广泗下马细查河道的地方,张广泗治理赤水河,赤水河畔的人民都记得他的好处,连在什么地方站过,乡民们都代代传谕,指给后人看。乡民在赤水河道最险处的蜈蚣岩为其立碑,站在碑前悼念这位为民的官范。同时也赞誉了米粮渡口的渡夫吴登举,向张广泗献修治河道之策一事。说吴登举破指写血书,用举家兄弟子侄18人的生家性命具结,打不通蜈蚣岩任其朝廷发落。吴家兄弟终于把蜈蚣岩打通了,张广泗为吴登举向朝廷请官,吴谢绝。张广泗亲书“忠耿过人”四字赠与吴家。今人把蜈蚣岩,写成吴公岩来纪念吴登举的义举。
《之溪棹歌》是一个官员的考察笔记
1840年陈熙晋官署仁怀直隶同知,守土一方。陈熙晋一上任,首先要搞清仁怀厅的地情、乡情、民情,究其厅况。第一步就是要搞清穿境的大动脉赤水河的情况,它事关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溪棹歌》记录了陈熙晋到基层调查、考察工作的情况。
古时的县令、同知大多固守于衙府之中,升堂办案,看状子、发告示就算是勤政了。其地域的乡土民情、历史沿革、土特出产大都从师爷口中得知。从《之溪棹歌》中得知,陈熙晋就不同于其他官员,他像个普通人一样到厅衙管束之地,深入下层详细考察。他到个唐朝坝,看了李晋王遗迹,“建置元和时已遥,至今古堡号唐朝。”到过土城“雉堞模糊鸦万点,更无人识古滋州。”了解猿猴“无多隙地强安排,但有人家总靠岩。”葫芦垴(葫市)“独有葫芦溪上笋”楠竹多,冬笋美;而“丙滩滩下泻沄沄”,他坐船“橹枝摇到旧仁怀”,到复兴;沿大洞的劳溪,分转厚溪到“猿穴较多人较少,官山更在夕阳西”的一碗水(今宝源)。
他把他的辖地走完,了解民生状况,看到“粒米年年入口无,苦荞毛稗不嫌粗。山田岁欠无人卖,却听敲门索稳租。”的农民生活状况;知道盐运还有的地方要起滩,分流陆运“裹盐民妇上山去,风雨一肩何处多。”他为民心忧。他希望从发展林副业来改变山民生活。他写了《乌桕说》想推广乌桕,榨棬油,来发展地方经济。“枣林红后桔林红,一路溪山似画中。近看泸渝霜雪少,不教乌桕似丹枫。”叫商家向泸州、重庆销售。他考察了养蚕的蚕家,“瓦灶新泥煮茧香,人家都为养蚕忙”,看见了“云表参差针样密,都无杂树只栽杉”的林区,还赞誉引竹功臣黎理泰“前身莫作竹王看,千尺梢云又一般。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路报平安。”还注:楠竹,乾隆三十四年黎姓自闽之上杭县携三根,至后槽栽植。把赤水河沿岸的名产推介给世人“茅台村酒合江柑,小阁疏帘兴易酣。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可见他在调查中处处注意发展地方经济。
陈熙晋对农业尤为重视,除了著有《百谷说》外,在《之溪棹歌》中鼓励大搞水利,有利农业发展。“导源芒部浪滔滔,两岸崎岖近不毛。只有儒溪资灌溉,堰横二十七重高。”他还小注:鱼溪一名儒溪,筑二十七堰,引水灌田,出谷万余石,兼种菽黍杂粮,一岁三获。
他为了掌握船运食盐的情况,搞清船舶的运行,涨水枯水的装载。他在赤水河中认定一水标,“本城关前有石横亘水中,土人称为石龙,其露水,土城方能行船。”来确定船的装载运行。他还在城外三里地设官山(现在称公墓),“民多葬水际,余下令止之”,改革殡葬。用塘兵代替邮递,恢复邮差站驿“仁水久荒旧时驿,只令营卒管邮签。”来与外界沟通。
当时道路崎岖,河道凶险,一位朝廷命官,能走遍他所有的辖地,作了详细的记录,做了一系列的利民、富民的事,写出了众多的考察诗,补充了志书受文体的限制在记载上的不足,给后面守土官员树立了亲政敬业的榜样,我读后对他的敬重油然而生。
《之溪棹歌》是一幅泼墨赤水河长卷
“班鸠井下弄潺爰,箐雾墟烟自吐吞。犹记蜀中旧佥事,却因采木此寻源。”赤水河源出云南镇雄班鸠井(现在确定为镇雄县鱼洞乡的大洞口)陈熙晋搞清楚赤水河的源头,还知道明代,嘉庆年间,佥事吴仲礼入永宁以西落洪班鸠井采木的历史。他顺赤水河各滩考察,他亲临五老滩、二郎滩,看到滩流水势写道:“二郎坝上宿熊罴,折戟销沉旧未移。水坎河头人迹少,征途只有断猿知。”到了马崖滩、马尾滩就更知大滩凶险,“除却马崖兼马尾,烟波未碍付兰桡。”在陶公滩想起了明代天启年间朝廷派兵平定奢寅的事,因一个罗村与罗付之误,造成战事损失。“黄泥滩石最嶙峋,一雨维舟动浃旬。”黄泥滩乱石多,涨水好过。猿猴滩险,以上的滩更险,于是,在猿猴要转运。“盐舶频更转运难,猿猴滩与二郎滩。各依疆界招舟子,莫作瞿塘恶少看。”下游的滩还一个接一个的,“滩滩欢喜是安流,大别小别愁复愁。”欢喜滩,大别滩、小别滩也让船舶行驶困难。“丙滩滩下泻沄沄,十丈惊涛欲卷云。触屿游鱼齐折尾,习流只让水犀军。”他不但说出了丙滩的落差大,鱼过都要折尾,在注释里还说出了上游的阿蔺滩和葫垴滩更凶险,各船至丙滩下,“须尽出载,始能上滩。”赤水河的大滩险滩都到过,对其滩况都有记载。为后来光绪四年(1878年)丁宝桢整治赤水河提供了宝贵的水文资料。也把赤水河从源头到合江,这524千米,的各险滩画在上面。加上赤水河边的乡镇码头点缀,河中船拖水载,排筏争流的景象录入画中。
两岸又是怎样呢?“滩多港曲不须帆,两岸蒙茸绿映衫。”有高大的蜈蚣岩,除却了这大岩便“萦迂绝壁磴盘盘,万树阴中湿翠寒。”儒溪的良田,猿猴的杉,葫芦垴的竹海,大金沙的荔枝,土城的枣林,合江的柑橘,还有那土城、猿猴的高良姜、仙人掌、霸王鞭,丙滩、复兴的黄葛树;“四十八梯挂夕曛,泸南播北一山分。督邮攘袂休争界,只隔星辰不隔云。”天台山,天台古刹伫立南岸,暮鼓晨钟为赤水河祈福。用绿色来陪衬红色的赤水河,让它弯弯曲曲,奔腾激荡在浩瀚的竹海,巍峨的群山间。筏在闯波没浪,筏工忙乱惊恐;船竖桅放纤,众纤夫吃力爬行。
人们在如镜的田畴里逐牛,织网的阡陌中劳作,赤水河上棹歌声声,百舸争流。乡民们在闲暇之余便去赶庙会,“沙嘴权停画桨双,家家水阁拓南窗。荔枝榕绿人如织,萧鼓丛祠赛镇江。”他记录了六月六王爷庙的庙会,是船运兴隆、是盐业兴旺、是人过上稳定生活的写照;那五月二十七的城隍会,幼童扮古典戏中人物,由多人抬着游街的场面,“日炙榴花四照红,云旗歙忽颺灵风。谁家台阁夸新样,却学西川结束工。”清明,男男女女上坟拜扫,也是赤水河边一道风景线。
我边读边把陈熙晋的《之溪棹歌》一首首诗、一曲曲歌、一张张画连接起来,简直就是一幅美妙丹青,泼墨大写的赤水河长卷。
《之溪棹歌》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和《光绪增修仁怀厅志》中,收录的诗歌和散文的作者并不多,其诗作内容大多是描写当地的风景、人物、土特产和历史事件。就本土道光丙申进士谢本嵩七律收了十首,张大昌的七绝十多首,多是写官家、富户的奢靡的生活,不是描写“临池、投壶、流觞、刻烛”等吟诗赌酒的场面,就是“风花雪月,梅兰竹菊”闲逸情趣。而陈熙晋的诗却贴近民生,为人民之疾苦而歌。他在《最念》中写到“五月之溪溪水浑,今年涨过去年痕。稻兼种稗禾兄弟,篁渐成林竹祖孙。鸥鸟心情亲野鹤,鮦鱼风味近河豚。二郎滩下波澜恶,最念民生系本根。”他把“最念民生系本根”贯穿他所有诗中,反映忧国忧民的感情。
《之溪棹歌》以“竹枝词”的形式来写作的。竹枝词平仄、用韵较为宽泛。但也不能不符合七言绝诗的要求。平仄格律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只有符合格律的诗才有抑扬顿挫,念起来才琅琅上口,听起来舒心悦耳。我细究了《之溪棹歌》中的诗,绝大多数是符合七绝的平仄格律的,把韵也很准。尽管每诗只有四句,28字,读起来却很有韵味,有强烈的参差感、节奏感。难怪当时人们这样喜欢。
他还办义学、兴设宾兴,案牍之余陈熙晋还抽时间到学馆去讲学,传授诗词写作。在《道光仁怀直隶厅志》中,一篇叫《陈熙晋筹备宾兴经费禀》是这样写的“兴贤能为急务,公务之暇接见诸生,勖以文行,每月集校文艺,堪造就者不乏其人,而乡试之年赴省应试者颇少。”发现勤学而家贫者,用宾兴田利以支助,很多贫困生员受益,而步入蟾宫,游览泮池。
人们除了喜读爱诵《之溪棹歌》外,都在效仿,尝试做诗。陈熙晋成了当时和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仁怀厅诗文的领军人物。一个地方一旦有一领军人物的出现,会影响一大批或者说是带领一大批诗文爱好者,发展和繁荣当地的文化。于是就有后来的王昌平、段廷槐、张鸿绩、明翰荃、张育芳、王椿、王良翰等这些诗词爱好者出现,才给后人留下了《蕉月山房》、《枯桐阁词》等许多的诗集。至今赤水人习古诗者,大都对《之溪棹歌》精读细研,成就自己写诗之进步。
我读了几遍《之溪棹歌》52首,越读越觉得它是一段赤水河开发史、一个官员的考察笔记、一幅泼墨赤水河长卷,对繁荣地方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存于《道光仁怀直隶厅志》和《光绪增修仁怀厅志》中,对赤水人民和来赤水守土的官员是个提示,是亲民勤政之榜样,是民众敬业爱岗之楷模。我敬重他的才,爱他的诗,才写这篇拙文,对《之溪棹歌》进行浅析。由于我才疏学浅,分析不当是难免的,望读者能理解。诗中还有更深层的东西,盼同人作更深的挖掘。最后我仍然用他的结束诗来结尾。
春风匹马到边城,迢递且兰十八程。
莫笑使君无治谱,竹枝声里棹歌赓。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