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之二十五)

史映红微诗评(之二十五)

 

走近青藏,或坐忘冰川

——浅析曹廷华诗作《古冰川坐忘三章》

 

作者:史映红

 

  大约是20227月中旬,我曾为萱歌诗作《来古冰川三章》写过一个短评,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首精致隽永的作品,是一首江野辽阔的作品,也是一首蕴含菩提哲理的作品;记得当时写的几句话:“诗人着重描摹景致,高低照应,远近结合,让我们闭目沉思,脑际就出现了一幅只属于高原的画卷,或者短视频:太阳之下,雪峰之下,冰川之下,溪水之上,砾石之上,是高高低低的树木,是悠闲游弋的牦牛羊群,是绿草如茵、野花芬芳的草地,是缱绻舒展、如烟似雾的白云……”

  不曾想时间过去将近半年,这首诗有一个人还常读常新,爱不释手,念念不忘,并把自己的感触与思悟形成文字,这个人就是曹廷华教授,是萱歌就读西南大学时期的老师。记得萱歌曾不止一次说:“曹廷华教授是我大学时代教我《文学概论》的老师,是西南大学该学科的天花板级带头人,水平在业内颇受称道,也是我崇拜的偶像。曹先生非常关注和支持我们雪域读诗这个平台,对我们这项读诗公益行为赞美有加;我作为学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曹先生在我在西藏的诗歌创作作了很多指点……”。上大学时年龄自然不大,那时的老师一定儒雅斯文,身板笔直,意气风发,现在,老师已年过八旬,学生自然也不年轻了,但让人无限感慨和感动的是时光并没有让师生之情淡漠,反而像多年前的老酒一样,更加香浓醇厚,着实让人羡慕。

  每每谈到师生关系,我也常常想,近四十年前,我正上小学四五年纪,当时的语文老师杨应岳、王宁,把我用尽情感、但又不知深浅的作文当范文一次次在班上阅读时,他们可否想到,这个孩子惶恐而激动的内心至此播下“长大当作家”的种子?他们可否想到,这个孩子多年后竟然真的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作家?是的,虽然作家和文学在当下轻如冷风里回旋翻转的枯叶,但是我又深信不疑,最少,作家与文字,在少数人心目中依然神圣,比如曹廷华教授、萱歌,比如我和我的老师杨应岳、王宁。

  诗作第一节“我来古冰川,坐忘,冥想,亘古吹起的风,吹过我心房”,读到这里,突然想起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大意为:将广阔空辽的天地概括进文章形象之中,把纷繁的万事万物融汇于作家的笔端。也想起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散文《接通地脉》里的一句话:“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是的,面对奇绝的风景,瑰丽神奇的大自然,面对“岗日嘎布,冰冷,晶莹,透亮”和“只有干净的心,才会融入它默默的地老天荒”;一些智者、贤者,能与其对话,相互感同身受,也有超乎常人的领悟和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感触。

  “似乎告诉我:沉默的浩瀚冰川,快乐于小小的雪花碰撞。碰撞出相依为命,碰撞出祸福共当。我坐忘,我冥想”;青藏是什么?青藏从何而来?冰川是什么?冰川从何而来?诗人自己也在叩问,我从哪里来?去往何处?梦禅,坐忘,冥想,诗人思考着人生又在追问人生,感悟着生活又迷茫于生活;经历着世事沧桑又疑惑于世事沧桑;仰望着深邃历史又敬畏着深邃历史;极地、青藏、“岗日嘎布”,亦梦亦幻,亦空亦寂;“碰撞、相依为命、祸福共当”,蕴含着历史之悠长,人生之短暂,世事之无常,这样的文字,既有情感化的哲思,又有禅意深远的启悟。

  “乌云、牦牛、树荫、小草”,“晃着、躲进、轻咳、爬行、撩人、坐忘、冥想”,一些生命接连呈现,一些动作次第亮相,一些灵性先后加入,让事物万物瞬间活灵活现了,动感十足了,甚至无所不能了。曹廷华教授看似简洁的叙述,不经意间地言说,却涵隐了诸多人生的感悟与体察,想象与思考,这种气质显得扑面而来又不可阻挡;这种对现实人生、对生命情感的深刻察悟,达到了悠游从容、豁达澄明的境界。

  曹廷华先生对自然的仰望,历史的关照和人文上的情怀,以及他游刃有余、出其不意地走笔,让雪山冰川、树荫小草、乌云牦牛都有了生命和灵气,这样的文字,注定会直抵读者内心,与你我在内心产生恒久的共鸣。

 

古冰川坐忘三章

 

作者:曹廷华

 

  一

 

  我来古冰川,坐忘,冥想,亘古吹起的风,吹过我心房。岗日嘎布,冰冷,晶莹,透亮,也许只有干净的心,才会融入它默默的地老天荒。

 

  二

 

  趁着夜色,冰在一片雪花中炸响,似乎告诉我:沉默的浩瀚冰川,快乐于小小的雪花碰撞。碰撞出相依为命,碰撞出祸福共当。我坐忘,我冥想。

 

  三

 

  不远处晃着乌云,牦牛躲进轻咳的树荫,小草经过纵横的山脊,蔓延爬行,绿色撩人。我坐忘,冥想,天地间顽强的生命……

 

  后记:刘萱的诗作《来古冰川三章》清丽隽永,诗意不菲,启动我也动了诗兴,在此同吟来古冰川三章。

 

  作者简介: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