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萍:重读《春柳湖》
作者:丁萍
我再次重读《春柳湖》这部240万字篇幅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杨远新先生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而刻意为之,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是一部宏大的史诗作品。截止目前,他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至少创造了四个第一。首先,正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励精图治,建设富强民主新中国的百年奋斗之路。对建党之初经受的白色恐怖、血腥屠杀,对抗日时期的地下党活动,对全国解放,对土地革命,对三反五反,对公私合营,对抗美援朝战争,对文化大革命,对拨乱反正,对改革开放,对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对十年禁渔,对保护绿水青山,对中美贸易战,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百年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一件也没有回避。所有这些,都巧妙而艺术地集中在了党内第一位百岁老人帅孟奇的身上。她走过的百年风雨人生路,她创造的辉煌业绩,她展现的高风亮节,代表着千千万万优秀共产党人的形象。如此全面、深刻地反映党的百年发展史,在现有出版的长篇小说当中,堪称第一。第二,纵情书写了八百里洞庭湖的前世今生,名副其实地为洞庭湖立传。没有第二部小说可比。不能不说堪称第一。第三,每个字,每句话,都是想渔民所想,急渔民所急,求渔民所求,呼渔民所呼,塑造出了一大批具有浪漫气质的渔民形象。真正起到了为渔民代言的作用。这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同样堪称第一。第四,用道地的汉寿语言,表现汉寿人民的生活,反映汉寿发生的巨大变化,没有其他作品可以望其项背。这在文学界堪称第一,也是汉寿有史以来唯一。对以上这些,我曾经写了多篇作品评论和阅读后的感受,但总觉得不尽人意,对这部作品的看法未能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义无反顾地重新阅读。在此,抓住该作品的精粹,以评论和读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湖南某企业老总王用武,别号5哥视《春柳湖》为枕边书
我生长在西洞庭湖畔,与杨远新笔下的春柳湖渔村,约五十华里左右的距离。应该说,我对渔村历史,对渔民生活,我是熟悉的。我熟悉《春柳湖》的同时,也熟悉作者杨远新。我与他的缘分,始于1985年的8月,他那时是汉寿县文联专干,受汉寿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委托,带领从全县范围内召集的17名文学青年,来到位于西洞庭湖前沿的蒋家嘴镇,住进巨型水闸旁的县水电招待所,举办首届沧浪文学笔会。招待所背靠风景秀丽的安乐湖,远方是巍巍矗立的金牛山,山影倒印在安乐湖的波光里,美丽而安详。招待所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目平湖,微风吹拂,波光粼粼,湖面上渔船穿梭,点点帆影。湖边的杨柳婀娜多姿,湖中小岛上的芦苇起伏,空中飞翔的鸟儿追逐着波浪。招待所的东边是一条省道,东通长沙省城,西达汉寿县城,道路两旁坐落着汉寿县的工业基地,棉纺织厂、麻纺织厂、氮肥厂、纸厂、糖厂及众多文卫等事业单位,分布在西洞庭湖岸边,连成一线,藯为壮观。这里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且这里十多万人口中,有着百分之八十的青年工人,他们都和我一样,对文学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以上种种,正是召开笔会的绝佳场地。那是汉寿县文联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次文学创作笔会。与会作者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杨远新的《春柳湖》,也在这波光粼粼,风景秀美的湖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春柳湖渔民在洞庭湖开湖捕鱼
当时,我与文学青年、现在的湖南省作协会员朱能毅先生是好友,因共同的爱好,探讨文学创作而走在了一起。受他的邀约,怀着对文学的憧憬和向往,也带着一份激动和忐忑,面见了杨远新。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大的身驱,一头浓密的卷发,脸上挂着浅浅笑容,伸出他的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他那热情洋溢的举止,他那幽默风趣的谈吐,使我那拘束压抑的心情瞬间开放。我大胆地向他递交了五首反映青年工人喜怒哀乐的诗歌,他当面阅后,立即抓起电话,请示远在县城的县文联专职副主席陈定熙先生,建议批准我参加笔会。
《春柳湖》作者杨远新(右一)、杨一萌(中)、陈双娥(左一)留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样,因我的加入,本届沧浪笔会18个人,后来被戏称为“沧浪十八松”,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朱能毅,还有曾宪红、曾祥丰、刘协堂、江建秋、徐风敏、胡智晖、张维信、陈然之、侯百均等,都成长为当今汉寿文坛的中坚力量,经常在《人民日报》《词刊》《湖南日报》《小溪流》《常德日报》《桃花源》和红网、作家网、正扬网等大型网络平台,以及常德本土有影响力的文学公众号“走向”发表作品,并出版个人专集。有的还担任了县处级、科局级领导。我在他们的鼓励和带动下,在杨远新的关爱和指导下,吸收安乐湖水的滋养,也创作出了小说《电炉》、诗歌《在雨季》、散文《缘分》等,相继在《小溪流》《湖南妇女报》《湖南工人报》以及作家网、正扬网、走向、资江文化等网络平台发表。遗憾的是文友陈然之、侯百均英年早逝,对汉寿文学界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以上,我从《春柳湖》,说到汉寿县的作家队伍,无非是想证明:杨远新为汉寿县文学事业的创建和发展,为汉寿县在世人心中整体形象的树立和提升,为洞庭湖旅游产业的定位和宣传,为美丽乡村建设树立的标杆和样板,为渔民文化的积淀和弘扬,起到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至少于汉寿而言,应该受到重视。否则会留下遗憾。 也正因为如此,我重新阅读杨远新一家三口出于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克服五十年漫漫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孤独、寂寞、辛酸,不断夜以继日地耕耘,用温暖的情怀,以芬芳的文字,讲述的《春柳湖》这一典型的中国故事,我内心有着等同洞庭湖水般多的话,要对东西南北的岸土说,要对湖中大小滩地的芦苇说,要对湖水流经的沟港渠汊四周的杨柳说,要对穿湖大道两旁排列的水杉说,要对湖水下的鱼虾龟鳖说:《春柳湖》是一部属于人民大众的传世之作。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首读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我之前写的那些文字都是有感而发,并非矫揉造作。作品里面的人和事都非常成功地吸引我,像黄春江、雷耀湘、胥大海、黄伟健、王萍、雷红菱、匡世宏、卜思源等人物,均刻画描写得活灵活现。他们用建设春柳湖新渔村的行为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地干,才能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只有持之以恒地干,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春柳湖》中一号人物黄春江的原型黄贤湘
《春柳湖》中有人的地方就离不开情,在几段爱情及婚姻的故事中有喜有悲,更有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恋情。其中的辛酸耐人寻味。以帅孟奇、詹乐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汉寿的斗争史,以及不屈不挠面对各种风雨的挑战和打击,仍然初心不改,坚定党的信仰不动摇的崇高表现和精神,更是打动人心。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渔歌、诗词、快板、民谣、三句半等穿插在小说中更显生机勃勃。对三代渔民在新旧社会中的对照,旧社会的辛酸史让人潸然泪下。对当家作主了的渔民在党的领导下,有了更高的追求和长远的目标,始终走在社会的最前沿,令我等后人敬仰。读这部作品更让我了解了汉寿县及周边区域的发展史,以及在社会中的历史进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中对沧浪文化的挖掘和介绍,丰富了我对爱国诗人屈原地了解。
我还觉得省委书记对建设新渔村的支持和帅孟奇冲出迷雾来到汉寿,乃神来之笔。《春柳湖》突显了中国渔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连改定居,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之路,方能搞好经济建设,保护好生态资源,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
1987年6月1日作为《小溪流》编辑的杨远新(左一),与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右一)合影
总之,我觉得《春柳湖》240万字的篇幅,与其所表现反映的内容,完全匹配,要增一字难,要删一字亦难,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成功之作。湖南省作家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湖南文学发展报告》中,对《春柳湖》给予的评价是:“杨远新《春柳湖》记录洞庭湖渔村百年变迁,今昔对比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从某种角度来讲,算是比较中肯的。我期待杨远新一家三口创作出更多反映洞庭湖生活的精美之作。(文中图片由杨远明提供)
2023年2月23日于长沙麓谷
本文作者丁萍近照
作者简介:丁萍,男,59岁,湖南汉寿人,现在长沙市猎鹰驾驶有限公司工作,曾经在《沧浪》《桃花源》《小溪流》《主人翁》《星星诗刊》《湖南妇女报》《湖南工人报》等发表小说、诗歌数十篇。近期由“作家网”“正扬网”“走向”“资江文化”等网络平台发布的评论《<春柳湖>给我灵感》《读<春柳湖>给我情感》《浅尝<春柳湖>的民间特色》《浅析<春柳湖>的爱情故事》《<春柳湖>讲述闪烁人性光辉的婚恋故事》《春柳湖演奏历史的传唱》,散文《我与<春柳湖>作者的文学之缘》,诗歌《在雨季》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