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之二十六)

史映红微诗评(之二十六)

 

拉萨皓月,或中秋月饼

——浅析阿之诗作《2022年的中秋》

 

作者:史映红

 

  现在是癸卯兔年二月份了,春天的气息丝丝缕缕地出现了,向阳的地方已有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公园或公路沿线的柳树明显柔软了许多,像春风里肆意扭动的无数腰肢;朋友圈里陆陆续续分享着花蕾花朵花海、绿地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但是品读西藏诗人阿之作品《2022年的中秋》,又把我们带入曾经漫长的、为期近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的日子。

  众所周知,西藏由于地域上的高远,加之疫情管控制度的落实,疫情相比于内地,可谓轻之又轻。记得很清楚,是去年五一假期至学生暑假,短暂的开放和管控力度的松懈,让西藏疫情陡然变得严峻,于是就进入到漫长的封控之中,阿之这首作品就写于拉萨封控期间。

  第一节我读到了疫情封控期间的紧张、担心、焦虑和无奈,是的,很多人的经历就是这样,这个时候,是对疫情一拖再拖、没完没了的等待,是对国家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呵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的感动;是对所有疫情防控人员夜以继日、没明没夜巨大付出和牺牲的担忧;是对疫情尽快结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无限向往。“可以吃到一枚/青稞月饼”,我又读到了心酸,普普通通的月饼,满月一样圆圆的月饼,这个节日曾世世代代、大江南北基本上要吃的月饼,它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悠久,影响力的巨大,还有人间烟火的浓郁和短暂的温暖;以前不曾感动,今年的心境的确是那么特别。

  “今夜升起的高原明月/举杯无言”,读到这里,很自然的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的仰望空天;想起唐代诗人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古》的浩淼与寂静;想起宋代诗人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的悠悠感怀。

  “我这片雪花/确实需要/勇气和运气”读到此处我是感动的,我与阿之相识已经有十来年了,一起参加了2010年夏天“山东——西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也一起参加了2012年贵阳“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市区第二届青年作家培训班”的学习;近些年去西藏,总会抽空见面聊聊,平时也多有联系,知道她祖籍河南,成长于陕西,后来漂泊于西藏,如同她笔下的“我这片雪花”一样;即便如此,让我十分感动和尊敬的是她对文学的执著与坚守,先后出版个人文集《飘在拉萨》,游记《佛国》,长篇魔幻小说《梦聊》,县域游记《美丽索县》等。本节最后两句既是诗人对自己的祝福,也是在非常时期对众生的祝福,她期盼疫情早日结束,人们早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中。

  高原中秋,皓月当空,满月皎洁,它照亮着踽踽独行的人,虔诚祈祷的人,默默劳作的人,静静思乡的人;“遥远的我的乡愁/比雪山更高远”。“高在阿里,苦在那曲”,“岗巴拉,岗巴拉,伸手把云抓”,“聆听天堂的脚步,遥望展翅的雄鹰”,“与西藏握手,和天堂拥抱”;此刻,这些来自老兵们口口相传的句子,这些来自西藏大地民间的声音在我脑际萦绕、不断闪现。这都彰显着西藏的与众不同,此刻,阿之无疑是孤单的,清冷的,惆怅的,没有往昔节日的喜庆;如果在室外,会不会被高原秋风吹得思绪如她此刻长发般凌乱?徘徊的脚印是不是早已被秋霜染得斑驳?

  结尾一节,“静悄悄的拉萨”与“一个不一样的中秋”两句,进一步阐述疫情期间所有的特别,车少人稀,满城萧条,五步设卡,三步设岗,高原的空气弥漫着紧张、失望、甚至绝望。

  “月亮在天上/像个大白”,看到这两句,想起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天上银色的孤独皓月,地下无数奔忙的大白,诗人诙谐的比喻,把高原中秋之夜的浩荡,把浩荡月光之下远离故乡亲人的心境,以及正在如火如荼抗疫形势之下人们的诸多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的中秋

 

作者:阿之

 

我决定写下这个中秋

在疫情封控的间隙

困于拉萨城的人

可以吃到一枚

青稞月饼

 

今夜升起的高原明月

举杯无言

我这片雪花

确实需要

勇气和运气

 

这个中秋节

夜风像月光一般

抚慰我的心

遥远的我的乡愁

比雪山更高远

 

静悄悄的拉萨

我抓住

一个不一样的中秋

月亮在天上

像个大白

 

  作者简介: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