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如山如兰中吟唱
——评纳金的诗《秋兰》
作者:王四四
诗歌《秋兰》表达特定心理和审美情趣。“我”、“你”、“她”可以看作是三个意象,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诗歌用三者之间的亲疏远近曲折反映了“我”的孤绝状态以及“我”在其中的挣扎、反抗和超越。《秋兰》采用第一人称针对第三人称的抒情,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形式寓言:最应抒情的“你”是缺位的。
诗歌里有两组对话关系:“我”和“你”,“我”和“她”。“我”和“你”之间是一种离别状态,使“我”成为孤绝的个体;“我”和“她”是交往状态,互相关联而彼此成就。
“我”与“你”离多聚少,使“我”成了一名现代社会的思妇,似乎“我”的等待无尽无望,充满着无奈的痛苦和悲伤。“你”或许象征“我”在现实社会中的丈夫,或许象征人生中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你总在晨曦离开”说明“你”带给“我”生活太多的变数和精神上的紧张与不安。“晨曦”是指黎明前的微光。“你”离开的时间总是在“晨曦”,此刻黑夜和黎明交错,“我”的梦幻逐渐被真实取代。
“她”是谁呢?“我”是一名思妇,“她”或许和“我”有着共同的遭遇,“我”和“她”互相慰藉以超越孤绝带来的悲伤和无奈。这里,诗歌出现了两个物象:一个是“西山”,一个是“秋兰”。
“西山”一般指北京西山,有“神京右臂”之称,宛如腾蛟起蟒,遥遥拱卫着北京城。“我”希望丈夫能像巍峨的“西山”一样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但现实是严酷的,他“大多时候没有神采”,“我”只能通过升华自身的意识才能独自战胜困难。这是对“西山”的一层理解。其实,“西山”更是一个女性形象,是“她”,而非“他”。“我和她彼此慰藉”,因为“我”和西山一样:如能如水,何必如山?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里的委屈、坚忍和厚重,是“慰藉”的内容实质。
“秋兰”作为诗词意象,象征芳香的气质与高洁的品德。诗人用“秋兰”自比,是一种审美人格的体现,无疑提升了诗歌境界,突破了自怨自艾的悲伤情境。传统思妇诗大多由男性创作,比如曹丕、温庭筠、柳永都是个中高手,他们从男性角度表达出思妇特别个人化、特别温婉的无奈,但这首女性笔下的思妇诗恰好相反,虽然“无奈”,却透露出如男性一般如山如兰的强大意志力。
《秋兰》的写作者是一名援藏干部的家属,是一名留守妇女。和写作者一样,默默奉献自己支持丈夫援藏工作的女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千计,正如诗中的“我”和“她”。每一位奋战在援藏一线的工作者背后,都有一个默默牺牲、无私奉献的家庭。《秋兰》蕴藏着对丈夫的深深爱意和对援藏工作的使命意识,展示了一众牺牲自己,成全丈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聪明才智的现代知识女性是如何挣扎着化解孤绝,成就人生价值的精神旅程。
诗歌《秋兰》对山水和植物赋予了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的现代意义,激活了古老的思妇诗题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援藏使命、女性意识与“西山”和“秋兰”意象的融合,实现了生命内在韵致的高度语言化。
附:
秋兰
作者:纳金
你总在晨曦离开,
我只有等待。
西山大多时候没有神采,
我和她彼此慰藉。
人生里的无奈,
只有佩为秋兰。
纳金:女,经济学博士(后),曾在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人民号、西藏日报、边疆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南窗》《锦江白鹭飞》《思源湖畔那簇花》《纳金山下》《不问归处》等散文和小说。
王四四:西藏大学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学、中国新诗等。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