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故事研究院揭牌仪式于2023年4月9日上午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树庭,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鹏等领导出席活动。揭牌仪式之后,中国故事研究院“现实题材精品影视剧创作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102会议室举办,中国故事研究院院长储小毛致欢迎词并发表主题演讲。作家出版社社长路英勇、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权保处处长孟英杰等合作机构嘉宾,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优酷剧集中心制片人刘宇晶、腾讯视频影视规划中心高级责编赵淑莹等播出平台嘉宾,赵智(冰峰)、向阳等行业与媒体平台嘉宾,余飞、刘卫兵、郑羽明、潘兆年等著名编剧和制作机构嘉宾出席会议并发言。现整理部分发言内容并陆续推出,请予以关注。
在“现实题材精品影视剧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冰 峰
今天的研讨会有深度,有学术性,接地气,我认为很成功。中国故事研究院刚一挂牌,当天就举办了两个重要活动,起点不低。
第一个活动,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有文化底蕴,具有时代感。今天观看服饰展览,唤起了我的很多回忆,也让我产生了许多思考。
2011年的时候,我们在奥地利的霍夫堡皇宫举办过一场中国书法音乐会,我是那次活动的总策划、总编剧兼总导演。举办那样的活动,其实我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也思考了很长时间。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搬上舞台,把一个抽象的,文字性的概念转化成舞台剧,还要接受观众的考验,并获得认可,非常难。所以当时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中国传统服饰表演加入剧中,增加其视觉冲击力。比如讲到宋代书法史时,我们就把讲述宋代书法史、书写宋代诗词的书法表演,宋代服饰展示与舞蹈表演,宋代歌曲演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结果就出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观众可能最关注的还是服饰表演,因为从外国人的视野里,服饰表演,色彩艳丽,具有陌生感和好奇感。
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承载文化的载体很多,但“吃穿住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穿”的特征更为显著。比如中国人的“吃”,吃的东西是有延续性的,很难用一个又一个朝代来把它割断。而“穿”则不同,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自己的服饰文化。特别是官服,其特征更为明显。我们今天看这个展览,可能看的就是一段一段的历史,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的另外一场活动,就是现在进行中的“现实题材精品影视剧创作”研讨会。我觉得,“现实题材”这个话题有深入研讨的价值。前几年,年轻人都在看穿越剧、古装剧,这两年风头有点转向,现实题材剧也热了起来。包括《人世间》、《人生之路》等。这些作品改编自严肃文学作品,接地气,有烟火味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看这些影视剧作品,能迅速唤起我们的同感,从而产生共鸣,因为剧情中的故事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也在文学作品中看过。
我在《人民文学》杂志有过十五年的编辑经历,记得当时李敬泽先生就倡导非虚构写作,推出了非虚构小说专栏,并组织大量作家去创作非虚构作品,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实,现在的非虚构写作,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部分作品,很优秀,但可能被我们的编剧和影视剧工作者忽视了。就当下而言,多数文学刊物,头条重要栏目推出的都是优秀中篇小说,非虚构作品基本上是被当作报告文学来处理的。我觉得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小说是有区别的,因为大家可能对报告文学有一个先验的认识,觉得报告文学里有大量“报告”的成分,具有迎合性。比如给一个企业的老板写报告文学,就要迎合企业家的趣味,产生虚构、夸张或主观取舍。而我觉得非虚构作品则不然,它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真实性,也能让读者产生共情,同时,这些作品更忠于现实。因为,非虚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手素材,说严重了,就是现实生活的证据。
借助今天这个研讨会,我建议剧作家们能够多关注非虚构文学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当然,影视剧有影视剧的创作规律,大家的实际体会可能更为重要。
总之,中国故事研究院今天刚一挂牌,就有两个重量级的活动呈现,我觉得起点很高,格局很大。
(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作者简介
冰峰,男,本名赵智。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现任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词刊》《中国作家》《十月》《随笔》等报刊。杂文《嘴的种类与功能》入编《大学语文》(2008年3月,北师大版)。曾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十佳制片人”、“优秀编剧”等奖项。2014年,获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在秘鲁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