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微诗评(之三十)
桃花,春的使者
——浅析咚妮拉姆诗作《桃花朵朵开》
作者:史映红
品读咚妮拉姆诗作《桃花朵朵开》,耳际就回荡起一首名为《我爱桃花我爱家》的歌曲:“当我想家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桃花/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可爱的家/家乡盛开的桃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好山好水好一派盛开的桃花/年年盛开的桃花,伴随我长大/我唱着桃花的歌谣,度过了好年华/如今盛开的桃花,开遍天下……”
品读咚妮拉姆诗作《桃花朵朵开》,还想起著名作家王安忆写路遥的散文《黄土的儿子》里几句话:“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姣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这样来看,桃花是普通的,它可以绽放在山坡、山腰、甚至山巅,如果是河畔,田野,或者农家院落,那就是桃花的天堂了。虽然普通,但又挡不住人们对桃花的喜爱,比如:“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再比如“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唐•杨凭《千叶桃花》)。
返回诗作第一节:“痛饮下甘露与泪水/奔向大地的内核/肉体与灵魂相拥时/桃花朵朵盛开”,这里的“甘露”,应该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雨水,还有阳光、空气,与立足和扎根的土地吧;而“泪水”这一意象,不同读者的理解自然不同,我更愿意理解为悲悯、悲怜,或者同情、伤怀;一棵桃树,一束桃枝,一朵桃花,把粉白举起来,把粉红举起来,把芬芳举起来,把蓝天举起来,把寒风举起来;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它把最美丽的自己尽情展现;可是在我们看不见,或者忽略的是它曾忍受了数不清的电击雷打、冰刀霜剑和凄风苦雨。
第二节“枝干肌肤粗裂/笑口微微”,让人印象深刻,诗歌泰斗艾青在《诗论掇拾》里说:“有英雄么?有的,他们最坚决地以自己的命运给万人担戴痛苦;他们的灵魂代替万人受着整个世代所给予的绞刑”;悲壮作家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到:“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是的,“肌肤粗裂”影射出太多的委屈与痛击,承受了太多的排挤与打压,既是伤痕,又何尝不是勋章和荣誉?诗人咚妮拉姆显然以苦难为衬托,以奋斗和抗争为出发点,普遍地悲悯于所有事物和人物的不幸,普遍地钦佩和尊重所有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诗人在巧妙的铺排与走笔中,表现了即便陷入困境,仍然执拗改变自我命运的热切愿望和艰苦努力。“笑口微微”,就包含着走出困境、看到曙光之后的乐观精神里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在第三节“翅膀借给鸟儿/自由的叽喳中”,这些“自由的叽喳中”有什么?一定是“春天到了,春风暖了,大地醒了,花儿开了,阳光笑了”吧!这两句简约的诗行,把春天的万物复苏、生命萌动,把春日的新绿丛生、繁花簇拥描写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紧促感,让你,让他,让我不得不快步走在春天里,春风里。
“欢乐永恒与你同在/当卸下烦恼的面具”,春天的煦阳普照,春天的花香飘逸,春天的蓄势待发,让我们把“骨感的冬天卸下”,把冬天的冰重霜寒卸下,把御寒的盔甲卸下,也把“烦恼的面具”卸下。
这是一首把自然与内心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清冽、干净、质朴,像叙事又像抒情;其实,一些有灵性的诗人常常面对一些普通的事物反而会萌生出大智慧,在他们眼里,草木山河,牛羊云朵都有了灵性和灵魂,并与诗人在脉搏与心跳上达到同频共振,此刻迸发出的文字,怎能不打动人?
桃花朵朵开
作者:咚妮拉姆
痛饮下甘露与泪水
奔向大地的内核
肉体与灵魂相拥时
桃花朵朵盛开
怕太多言语
羞伤花儿的娇艳
枝干肌肤粗裂
笑口微微
翅膀借给鸟儿
自由的叽喳中
天空拧动心灵的涌泉
击碎骨感的冬天
欢乐永恒与你同在
当卸下烦恼的面具
朵朵跳跃的无限可能
命运赤诚的肝胆
作者简介:
咚妮拉姆,原名连小慧,湖南人在西藏工作,西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西南散文协会会员;诗歌常见于报刊,网络平台;曾担任编辑,教师,目前在西藏做游旅工作,成立咚妮拉姆文化传播公司;出版个人诗集《素心行走》《青稞时光》,合集《格桑花开》。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