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开的地方
——浅析李雪艳诗作《帕邦卡的桃花》
作者:史映红
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吧,我先后为西藏三位诗人写过他们写桃花诗作的拙评,分别是《天使叫桃花》——浅析马相村诗歌《桃花》;《假如,给你一个林芝》——浅析才旺尼玛诗歌《花开林芝》;《桃花,春的使者》——浅析咚妮拉姆诗歌《桃花朵朵开》。
此刻,我正反复品读西藏诗人李雪艳的诗《帕邦卡的桃花》,斟酌了许久,就把这篇拙评的标题取为《桃花盛开的地方》;于是,有读者就会问,西藏诗人为什么这么偏爱桃花,喜欢桃花呢?按我浅显的分析有三个原因:一是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稀少,故而冬天的高原,树木普遍萧条,花草基本枯萎;一旦到了春天,羞涩、粉嫩、美艳的桃花绽放于枝头,怎能不给刚刚经过漫长冬季的人们以无限惊喜?二是高原上的人们大多心性单纯,内心清澈,心无杂念,心存感恩,内心始终充满阳光,容易发现周围的美,或者说容易被周围美好的事物所吸引。三是与高原上人们淡泊豁达,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天性有关,他们不像都市的很多人那样心存芥蒂,心胸狭隘,索求无度;这里的人们更在意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共生共荣与和谐相处。
返回到作品,帕邦卡位于拉萨市娘热乡,距离拉萨市中心城区约10千米,远离喧嚣,环境清幽静谧,已有一千多年的人居历史,相传松赞干布曾居住于此,指挥建造了雄伟的布达拉宫。第一节“厌倦、拥挤与吵闹、群芳、妩媚和妖娆、逃离、空谷幽兰、遒劲、托举”等词语,描写“帕邦卡的桃花”超凡脱俗的“气韵”,美艳“倔强的花蕊”,无数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像春天里的火焰,像猎猎招展的旗帜,像节日夜晚熊熊燃烧的篝火,它们“开在高处”,显得卓尔不群,“每一株都是一个魂灵”。
桃花品种不同,花的色泽与形状自然各有千秋,但为什么“帕邦卡的桃花”能有“空谷幽兰的气韵”,那些“一团团一簇簇”的花朵,那些“倔强的花蕊”,偏偏在帕邦卡“每一株都是一个魂灵”呢?说白了还是诗人此刻心态心情和心境使然;宋代文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写到:“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通过诗句产生微视频般的动态展示,形象而逼真、生动而传神,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时代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即便曾经是那样博人眼球,万人瞩目,轰轰烈烈,但在悠久深邃的历史面前,在浩淼辽远的时空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帕邦卡和“帕邦卡的桃花”自然也是如此。“唯有石阶/关联着喧嚣与宁静/仿佛向着历史幽深之处延伸”,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厚重深邃历史的仰望;对这片经历无数风雨沧桑、忍受雨雪雷电击打的土地的敬畏;对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勤勉辛劳一生、智慧创造一生的无数先辈的崇敬。
“你穿越千年的光阴/古寺或可为注脚/许你仙风道骨/自成风景”;读到这里,就想起著名作家陈忠实在《接通地脉》里一句话:“我坐在被太阳晒得温热的土墚上,感觉到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我周身的血脉似乎顿然间都畅流起来了”;此刻,诗人“与脚下这块被许多祖宗耕种过的土地的地脉接通了”,这个时候写就的诗句,细品慢嚼,能品味出一缕如哲如禅的睿智,能感受到诗人对“千年的光阴”的敬仰;能体悟到诗人对自然、对大地和大地之上所有事物风物的崇敬之情。
歌颂自然与大地,歌唱生活与生命,讴歌和称颂一切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是长期生活工作在高原的文学艺术家的良好习惯。他们作品里的磅礴与恢宏,雄浑与辽远,澄明与安宁,自由与和谐总是不经意间把我们感召和陶染。
李雪艳的作品,蕴含着一股来自现实生活和生命本身的气息,蕴藏着一缕历史沉钩和漫长岁月的积淀,一些看似平淡却又高雅精致的音色不断在诗句里闪现,让读者意犹未尽,深受启迪。
帕邦卡的桃花
作者:李雪艳
厌倦了春风十里的拥挤与吵闹
从群芳的妩媚和妖娆中逃离
偏要选择这偏狭之地
明明是桃花
却开出了空谷幽兰的气韵
遒劲的铁干托举着倔强的花蕊
一团团一簇簇的古雅开在高处
每一株都是一个魂灵
帕邦卡似乎已被尘世遗忘
唯有石阶
关联着喧嚣与宁静
仿佛向着历史幽深之处延伸
延伸
每走一步
都踩着岁月无声的鼓点
明艳是太阳的节奏
灰与粉是月色的旋律
明与暗之间
你穿越千年的光阴
古寺或可为注脚
许你仙风道骨
自成风景
许你以花为证
证得三生有幸
证得
绝世的高冷与娴静
一缕微风掠过高墙
那一刻
高原的云朵已然醉了
而我
愿今夜月光如水
梦的缝隙里飘来一片桃花雪
作者简介:
李雪艳:笔名雪雁,1994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在西藏自治区文联工作至今,现任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2014年后开始撰写文艺评论和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西藏文学》《中国艺术报》《西藏日报》。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