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份爱的荫凉

一份爱的荫凉

——读王军散文

 

作者:高国才

 

  作家王军与我素昧平生,关于他的信息也是从网上了解的,大概知道个一二。心里想,他可以称谓一位作家的军人,他不仅写散文也写诗。他的笔锋以朴素真诚见长,既不无病呻吟,又不矫揉造作,而是用看似平铺直叙的讲述在字里行间却浸透出丝丝缕缕的亲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最近阅览作家网时,偶然读到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夏日的荫凉》,再一次在心底产生了共鸣。笔者用朴素的文笔鲜活的记录了几株桃树和它甘甜的果实以及它枝繁叶茂为一家人撑起的荫凉。与其说是在赞美那几棵桃树不如说是在用一种借喻的手法赞美父母为这个清贫却充满快乐的家庭撑起了供儿女们遮阳蔽日的荫凉。

  他的创作手法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暗潮汹涌。他写放学后偷偷去摘尚未成熟的桃子,在心里编造这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蒙蔽父母,那种男孩子顽皮的样子跃然纸上;他写到手足之间的田间劳作和争相跑到树荫下乘凉,把兄弟姊妹之间的融洽关系展示的淋漓尽致。

  其实他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写人不见人”,他到山上偷摘桃子的拙劣伎俩怎么能够瞒得住父母呢?他们几个兄弟回到家里母亲见后,心里知道他们去了麦地。却压根不提摘桃子的事,而是走到堂屋的门口回头对他们说:“这个星期天,你们几个去地里把麦子割了。”这种看穿不揭穿、朴实无华的思想,体现了一位乡下父母的智慧,也反映了其父母的爱子教育方法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的成长。而另一方面,在父母的心里更加表明了对孩子的过错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桃子你们偷吃了,星期天就不能休息,去把麦子割了。这种“体罚”是一种艺术,也折射了父母一定的心里素养。他父母生活乡下,我不知有多少文化,但很让人敬佩。

  劳动创造美。要想得到一处荫凉,就要有所付出。锄麦茬时节正是烈日当空的盛夏,不谙世事艰辛的孩子躲在树荫下,作为父母哪能不知晓呢?我想这就是其父母给予他们的另一种“荫凉”。让他们体会到日息劳作的苦才会激发儿女们的奋发努力,也正是有了这种激励才让王军成为了一位作家,一位军人作家。

  我想王军将来不管有多大成就都不会忘记他少年时父母为他撑起的“荫凉”,他也将会为他的儿女在成长路上撑起一片荫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