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岁月音容,或时光见证

岁月音容,或时光见证

——浅析高扬诗作《巍山随想》

 

作者:史映红

 

  大约十年前,我也去过巍山古镇,这么多年过去了,内心的震撼依然留存于心:古镇以拱辰楼为中心,呈“井”字结构铺排建造,共25条街道,18条巷道,古老的明代建筑风格,徜徉期间,让人恍若隔世。

  巍山古镇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让人应接不暇;有圣音威严、古朴庄重的玄云寺、圆觉寺、云隐寺等;而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拱辰楼,南面高悬“魁雄六诏”,北面高挂“万里瞻天”的巨匾,楼高达23.5米,由于以城墙为基座,显得更加气势恢弘,雄伟壮观;下舌城墙高近10米,楼架由28根巨柱支撑,登上高楼,放眼远眺,古道悠长、延伸,古屋层层叠叠、俨然肃穆,连绵不断,甚为宏阔。

  巍山世居着汉、彝、回、白、苗、傈僳族等众多民族,民俗各异,民风质朴,风情浓郁,如果你有幸赶上彝族的火把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尽情狂欢,舞姿粗犷豪迈,动作热烈奔放,场面劲霸暴裂,让每一位参与者尽享视觉听觉之盛宴。

  我们一起跟着诗人高扬的描述,近距离感受巍山古镇之音容,古道之悠长,古建之独特,“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笃笃的脚步声/把沉睡的时空敲响/南诏国敞开历史的大门”;“笃笃的脚步声”是岁月的回声,是历史的交响,它通向明清,通向宋元,通向隋唐,通向远古。神秘的南诏国,它灿烂悠久的文化,独领风骚的建筑,深邃厚重的历史,浓郁奇特的风俗,此刻都揭开了厚重的帷幕,“敞开历史的大门”,迎接你,迎接他,迎接我,迎接五湖四海的宾朋。

  “依稀可见的矮墙/刻录遥远的故事”,这“遥远的故事”是什么?是厮杀震天、荡气回肠的战争?是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谈判?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局势?无论是“依稀可见的矮墙”,还是“散落道旁”的“残砖碎瓦”,或者众多的“砖纹瓦印”里,我们或多或少能懂得中华民族为何在5000年漫长岁月里生生不息,我们能理解中华民族在经历无数次入侵践踏、蹂躏压榨之后,又一次次涅槃重生;是的,列强的穷凶极恶,倭寇的坚船利炮,各种灾难的轰然降临,都无法遏止这个伟大民族向前向上的步伐;华夏儿女隐忍高洁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志,愈挫愈勇的民族气质可谓独一无二,气吞山河。

  高峰耸云的“玉龙雪山”,微波荡漾的“滇池”,连绵起伏的苍山,万狮奔腾的“红河、怒江”,组成“各民族共有的家园”,肩并肩前行,众志成城,“携手奋斗”,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井字拱楼、古镇、巍峨的塔楼、古道四通八达、昔日辉煌”这些词句,是拨响深邃历史的琴弦,是弹奏出云贵高原灵魂的乐章,是见证大西南各民族兄弟携手共进、从岁月深处铿锵而来的眼神,是重温祖先悲喜苦乐、重现先辈不屈不挠永远昂扬的民族之魂。

  “商业发达/农耕兴旺/彝族洞经/白族三道茶”,但凡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肯定既是一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又是商贸交流中心,还是文化名流和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当你走在这里,似乎能闻到明朝的酒香,听到明代商家的讨价还价,而那轮皎洁的月亮,恍若在看着你,也看着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巍山民间的“洞经音乐”更是闻名遐迩;“白族的三道茶”色香味俱全,味道麻辣甜香,回味无穷,香逸四方。

  高扬的诗作看似属于简单的书写,简明扼要,畅晓通透,但是反复细读,慢慢品味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时常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深沉的哲理,和让人豁然开朗的启迪;这些文字不云遮雾罩、浮云蔽日,不拐弯抹角、佶屈聱牙。

  记得瑞典诗人哈瑞•马丁松曾言:“通过自然,通过自身的自然化,可以达到人类普遍之爱,即宁静、平和、自由、开放。人不会疲于奔命,不会精疲力竭”;是这样的,高扬的诗能把“自然”与环境和内心融合在一起,用畅晓的诗行铺排,传递出“宁静、平和、自由、开放”的生存之理念,生活之导向,我们真诚感谢他。

 

  巍山随想

 

  作者:高扬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

  笃笃的脚步声

  把沉睡的时空敲响

  南诏国敞开历史的大门

  为我展现厚重画廊

 

  依稀可见的矮墙

  刻录遥远的故事

  红河源头

  哀牢山旁

  洱海浪淘

  苍山雪洗

  六诏只留南诏王

 

  残砖碎瓦散落道旁

  砖纹瓦印

  展示南诏辽阔域疆

  玉龙雪山呼应滇池

  红河遥望怒江

  这是各民族共有的家园

  携手奋斗

  巩固西南边防

 

  井字拱楼屹立古镇中央

  巍峨的塔楼显示着

  昔日辉煌

  古道四通八达

  穿梭着南来北往的马帮

  商业发达

  农耕兴旺

  彝族洞经

  白族三道茶

  彰显祖先的骄傲

  

  作者简介:

 

  高扬:西藏诗人,有诸多作品散见于文学刊物和各种文学平台。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