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情,老兵恋
——浅析吕政保诗作《老兵的抚摸》
作者:史映红
慢慢品读吕政保诗作《老兵的抚摸》,脑海就浮现出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笔下的老兵形象:“兴来且作寻安道,醉后何须觅老兵”,(宋•苏轼《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何人肯为将军地,北府老兵思汉官”,(宋•文天祥《脱口京•踏路难》);“我亦感君知我名,阮籍从呼作老兵”,(宋•梅尧臣《乐椽自淮南回示新诗》);“老兵怜我意,赤脚唱平安”,(宋•李石《雪二首•其一》)。
品味吕政保诗作《老兵的抚摸》,脑际还浮现出一些临近退伍老兵们的感人镜头:有的背着枪牵着马顶着风行进在无数次巡逻过的崎岖山道,看不够熟悉的风物景物;有的左手捧朱砂,右手握赤笔,认真细致地最后一次描摹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忘记了此刻雪正大风正寒;有的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在烟熏火燎、柴米油盐的转换中,给全连官兵做好最后一顿饭菜,看战友们吃得津津有味,内心无比欣然。分别的日子,车下依依不舍,车上泪花飞扬,车轮起动,汽笛悠扬,祝福声声。我在高原部队服役超过二十年,年年与老兵分别,直到自己与年轻的战友作别,那一幕幕泪水挥洒,那一场场情感挣扎,怎么能忘记?
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1951年因为朝鲜战争失利,被总统杜鲁门解职,这位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的将军无奈地说了一句话:“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是的,那一场由美帝发动的非正义战争,多年后,美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历史再次证明,正义不可战胜,就像油花永远漂浮于水面,两句源于那场战争的话,却广为流传。
“他开始一遍遍抚摸/曾经用过的枪/用过的碗/睡过的床/还有那只伴随多年的搪瓷牙缸/抚摸曾经站岗过的哨楼/曾经用过的水龙头”,因为向往,所以从戎,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不舍;吕政保笔下的老兵没有气吞山河的壮举,没有荡气回肠的事迹,也没有声嘶力竭的个人标榜,却有着憾人心魄的力量,为什么?是诗人对细微动作和言行的刻画。“他开始一遍遍抚摸”,“枪、碗、床、搪瓷牙缸、哨楼、水龙头”等,烘托出老兵对军营和连队,对驻地和战友深厚而浓烈的情感。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曾说:语言“既是桥,又是墙”,它可以敞开,也可以遮蔽,吕政保的文字就在半开半遮中,在若隐若现中,给读者一种朦胧之美,含蓄之美。
“继而俯身/抚摸脚下踩过的巡逻路/抚摸那些曾经流过血流过汗的/军旅岁月”,无数次“踩过的巡逻路”;无数次“流过血流过汗的”训练场演习场;无数次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的执勤;无数次齐步正步跑步;无数次口号雄壮歌声震天,不仅填满了“军旅岁月”,也填满了无怨无悔的韶光年华。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代会、中国作协九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而吕政保的文字,的确能起到“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抚摸兑现和没兑现的憧憬/然后,用一个军礼,两行热泪/打包进返乡的行囊”,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憧憬和期待,有的想立功受奖,有的想考学上军校,有的想当军官当英雄;但融入这片绿色的海洋之后才发现,兵种、专业、岗位、任务各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但每个人就像一台巨大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分工各异,作用不一,但目标一样,就是保证这台机器高速、精准和有序运转。当初的想法固然美丽,但现实并非能随每人意愿,有人硕果累累,有人失望大于期望,但是只要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虽然不能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也都脱胎换骨为一块精钢好钢。去留服从组织安排,把所有的收获与失去,把所有的“憧憬”与记忆,“打包进返乡的行囊”。
山川壮美,边关无言,一个个老兵,多像一粒粒子弹,如果摆放在边关,能立马上膛,随时出击,一招毙命;如果摆放在乡关,融入茫茫人海,他们会默默付出,不留下痕迹。
老兵的抚摸
吕政保
老兵对曾经熟视无睹的东西
多了个习惯
他开始一遍遍抚摸
曾经用过的枪
用过的碗
睡过的床
还有那只伴随多年的搪瓷牙缸
抚摸曾经站岗过的哨楼
曾经用过的水龙头
继而俯身
抚摸脚下踩过的巡逻路
抚摸那些曾经流过血流过汗的
军旅岁月
抚摸兑现和没兑现的憧憬
然后,用一个军礼,两行热泪
打包进返乡的行囊
作者简介:
吕政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西北军事文学》杂志编辑,有作品散见于《诗刊》《西部》《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并入选《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22卷》等。曾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甘肃“黄河文学奖”等。著有诗集《红哨楼》《金色课堂》等。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