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批判現实主义的力作
——也谈刀郎新歌《罗刹海市》
作者:王维正
刀郎先生的讽刺新歌《罗刹海市》横空出世,轰动全国,震动五洲,必然有其重要的原因。
《罗刹海市》可谓之音乐小品,是一种轻喜剧,用笑声把丑恶暴露给人看,以一种批判的力量,给世人以醒世的"呐喊"。它的艺术价置和社会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研究与赞赏。
第一,古为今用,内容上具有开拓性。
《罗刹海市》出自刀郎新歌专辑《山歌寥哉》。"寥哉"者,"聊斋"谐音也。以题明旨,可见刀郎意欲做一件如同蒲公撰《聊斋》那样惊世骇俗的大事情。辑中的11首歌曲,唱的都是《聊斋》的故事。用音乐形式翻唱古代文言小说,批判现实社会,开辟了一条古为今用的新路,开拓了歌坛的新天地,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个大手段的创新。
创新永远是艺术的灵魂,但没有勇气绝不会有创新。
当摇滚乐摇滚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当流行乐越唱越无记忆的时候,当红歌成为人民深情怀念的时候,当成千上万的歌迷失却了自我,只为某位歌星舍生忘死的时候,事实上就是音乐界的没落之日,也就是渴望新曙光出现的时候。
终于,《罗刹海市》来了,来得如同迅雷一样猛烈,立时产生了空前的轰动。何以呢?"新”!因为新,满足了大众的音乐渴望;因为新,开创了音乐格局的新天地;因为新,产生了对音乐艺术的推动作用。
可以肯定,刀郎先生沉默十年,是在音乐王国里寻求开创,艰难跋涉。他要用歌唱的形式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一首歌能触动一个社会,显然不可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它的大众化与典型性,尤其是开创性。
第二,鞭辟入里,思想上具有批判性。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矛头直指封建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同样,刀郎的《罗刹海市》也是一曲批判现实主义的讽刺新歌,矛头直指现实中的腐败现象,表达了醒世警世救世的愿望。
开头讲过,刀郎的《罗刹海市》是一部音乐小品,揭露与批判是其本真,但它比春晚上的娱乐小品要深刻得多。它概括批判的是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罗刹海市是一处虚构的海岛,二万六千里不是实数,夸张极其遥远。“罗刹海市”类同海市蜃楼,是虚幻的,但又是实体的光学折射,可以窥见其背后的实体影像。因此,这支歌的揭露、讽刺与批判也就有了现实的针对性。在那个"罗刹海市”的社会里,以丑为美,黑白颠倒,人性变态,丢失自我,灵魂肮脏,虚假乱真,表里两面,口是心非,黑暗无处不在。
无独有偶,现今的腐败黑手也是无孔不入,诸如官商勾结,警黑搭伙;专家汉奸,人面间谍;巧取豪夺,两极分化;毒教材转基因,医疗贪腐;核酸造假,偷税漏税;等等现象,一言难尽。凡在"罗刹海市"中有的,我们所处的现实中都能够对号入座。在腐败的权力领域内,官僚主义、装腔作态的"公公"有之,形式主义"未言先转腚"的投机主义者有之,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招摇撞骗的马户和又鸟一类的政客有之,公权乱用的"驴卧蛋"牝鸡司晨"者有之,半掩门裱真情、权色交易的"勾兰客"更更有之……试想,一个美丑颠倒、真假混淆、善恶不分的黑暗世界,什么的肮脏不会产生?什么样的罪恶没有发生?
故事中有一个正义的化身,就是那个来自华夏的丰姿美少年马骥。他发现了大罗刹国的黑暗,表达了愤怒与批判,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的表达。
刀郎是个敢讲真话关注社会的艺术家。有一种评议把这首歌说成是刀郎的复仇之作,这是将音乐艺术庸俗化的理解。
再试想,如果刀郎想报复个人恩怨,何必要等到十年?如果仅是同行的过节,又怎么可能引起全国人民的共鸣与共震?
所以说,这首歌在内容上具有的批判性和针对性,在思想上具有的深刻性与人民性,以及冲击腐败势力的空前性,是这首歌的本质特征,它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是独辟蹊径的。
需要强调的是,这首歌的批判只针对某些领域的普遍现象,也是党中央重点整治的危及党和国家命运和圆梦复兴伟大目标的毒瘤,而非对整个时代与制度的批判,这是与小说《聊斋》在思想原则上的界别。
第三,手法巧妙,效果上具有趣味性。
《罗刹海市》的旋律是优美的,体现了山歌悠扬纯朴通俗的叙事特色。它在轻松地叙说一个遥远的社会,它在深沉地批判一个现实的世界。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悲。
它是一曲轻喜剧,幽默而充满趣味,是苦趣,不是乐趣。
趣味来自幽默,幽默产生风趣,风趣具有讽刺的功能。把一首歌唱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唱出一个疾病的世态,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力量,离不开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第一,这首歌,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暗喻、借喻、借代、夸张、对比、拆字、谐音、双关、描摹、象征等十多种艺术手法,把人物刻画得唯妙唯肖,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把主题揭示得入木三分,紧紧地吸引着听众,去理解,去考证,去思考,社会效果是显然的。
第二,在表达方法上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传统的歌词创作绝对没有这么丰富,因为传统的歌曲大都是抒情的诗歌。而《罗刹海市》恰恰是突破了传统,演唱了一个故事,刻画了几种人物,批判了腐败的社会,没有多种表达方法的集体力量,就不可能实现创作的意图。作者这样写了,当然就火了。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再到改开复兴的最新时期,千万支经典歌曲,给世代中华儿女以理想信仰的教诲,革命情感的培养、优秀品质的陶冶,成为党和人民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内容上与形式上的重大突破,刀郎先生的《山歌廖哉》是第一次的“始作俑者”,因此它的贡献是非常可贵的,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它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史诗式的歌唱。也不是普通的叙事歌曲,而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力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