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静思战争

静思战争

——浅析丁戎耕诗作《战争记》

 

作者:史映红

 

  在这个我们称为地球的星球,在这个纷繁热闹的世界,在有记载的5560年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间的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美联社的调查报告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总共爆发了大约300余场局部战争,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直到现在,我们无可奈何地看到,这一与人类如影随形的恶魔从来没有离开的迹象。边界的摩擦,领土的争端,种族的偏见,能源资源的抢夺,国家利益的冲突;还有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成性,扩张成性,占有心理等,都是战争连绵不断的原因。烽烟还要无法避免地继续燃烧,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让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0亿人口铸剑为犁,人们解甲归田只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遥远梦想。

  军旅诗人丁戎耕的《战争记》,不得不让我们对战争这一事物加以冷静思考,第一节诗人简洁勾勒“边关的群山”,是的,“边关”看似安闲静谧,背后一定是暗流涌动,形势变化无常;边境看似和谐太平,背后一定是云谲波诡、局势瞬息万变;“边关”看似安宁悠闲,背后一定有人虎视眈眈、凶相毕露,甚至杀气腾腾。“一动不动,伺机而动”,呵护“边关的群山”的人,要么“一动不动”,要么雷霆万钧,动与不动之间,几乎没有两样,他们“只待一枚兵符,一声号令”,便以刻不容缓的反应,以翻江倒海的气势,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保卫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边关”。

  无数人时时刻刻关注“边关”,无数人义无反顾奔赴“边关”,他们就是来保持“对峙与和解的默契”,这群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安危束之高阁,把得失抛之脑后。

  “国家近在咫尺,家国远在天涯/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在这里还是在别处/子夜的凯旋,是荣光还是追问/冷月下凋零的花环呢”,三个疑问,像三把重锤,接二连三地撞击着我们心灵,“国家近在咫尺,家国远在天涯”,历祖历宗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土地,群雄逐鹿、烽烟滚滚的土地,枭雄纷争、战火连天的土地,铁蹄横行、焦土千里的土地,倭寇肆虐、哀鸿遍野的土地,我的每一个同胞,你到底关注它多少?呵护它多少?守卫它多少?

  “每一寸领土,都是/胜与败的诀别,生与死的重逢/每一个戍边人,都能在/遗骨和残骸中找到自己”,“界山的沉睡,界河的惊醒”,此刻,“每一寸领土”草木葳蕤,那是历代戍边人用鲜血滋养的;“每一寸领土”野花盛开,那是历代戍边人用血肉喂养的;“每一寸领土”树木葱茏,那是历代戍边人用遗骨支撑的。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青春、热血、战争、诗意、惨烈、悲壮”等这些词语,道尽了“国家”与“家国”的前世今生和过往轮回;“上马杀胡虏,下马草军书”,边关、边疆、边陲从来不缺荡气回肠的诗句;疆场、沙场、战场从来不缺豪气干云的文字,“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唐•王维《陇头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燕歌行•(并序)》);“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

  “边关,埋葬着上一场战争/还将埋葬下一场战争的开始和结局”,当下,关注时局和战争的人不少,然而以军人的角度和视角,以军人的情怀与胸襟描写战争的人并不多,但军旅诗人丁戎耕在写,写战争的不可预料,写战争的猝不及防,写战争的腥风血雨,写战争的祸结兵连;这是责任与情怀,也是使命与担当;我们一直渴望和平,但又绝不惧怕战争;对“边关的群山”的守护者,对“每一寸领土”的捍卫者,对“青春和热血”的代言者,对“埋葬着上一场战争,还将埋葬下一场战争的开始和结局”的参与者,军人别无所求,也义无反顾,他们屹立阵前,横刀立马,一旦边界有事,肯定如离弦之箭,冲锋在前。

  行笔于此,突然想起著名作家陈忠实在《你让我荡气回肠》一文里的几句话:“我们的历史太过沉重。大小王朝的兴起和颠覆都演绎着杀戮,是以无数的生灵涂炭为代价的。以理性和情感的双重视角审视五千年的文明史,都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不容苟且的严峻。然而,我不想沉湎在明杀和暗陷的痛切之中,尤为珍惜更加敬仰历史进程中的阳光。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都仰赖太阳,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开创和推进,是由那些出类拔萃卓有建树的人实现的完成的。我看他们就是我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撒播阳光的人”。真诚期望“撒播阳光的人”,除了“那些出类拔萃卓有建树的人”,还有你,还有他,还有我。

  这首作品,始终洋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还有一位军人崇高使命和汹涌澎湃的责任担当,读丁戎耕的文字,有一种催人奋进、马蹄急促、奋发向上的力量。

 

  战争记

 

  作者:丁戎耕

 

  边关的群山,借月光一望

  特别像潜伏的军阵

  一动不动,伺机而动

  只待一枚兵符,一声号令

 

  边关,就是对峙与和解的

  默契。对峙是战火,而和解

  是另一种战火。生死存亡

  是界山的沉睡,是界河的惊醒

 

  国家近在咫尺,家国远在天涯

  离战争最近的地方在这里还是在别处?

  子夜的凯旋,是荣光还是追问?

  冷月下凋零的花环呢?

 

  每一寸领土,都是

  胜与败的诀别,生与死的重逢

  每一个戍边人,都能在

  遗骨和残骸中找到自己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对青春和热血而言,战争充满诗意

  对战后惨烈的夕阳而言,将军的悲壮

  充满诗意。而战争本身呢?

 

  烽火此时,凯旋此时

  胜败此地,生死此地

  边关,埋葬着上一场战争

  还将埋葬下一场战争的开始和结局

 

  作者简介:

  丁戎耕,19725月出生,鲁北古城人。19903月入伍,曾在驻云南滇西北边防某部、驻新疆南疆某部带兵戍边守防。1996年进入军事传媒领域,历任《解放军报》记者、编辑、部门主任,解放军画报社社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首任主任,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强军网等军事网络传媒新矩阵首任总编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写作,著有诗集《山河边关记》、非虚构类《大国兵心》等三部。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