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腾,或者升华
——浅析田湘诗作《升华》
作者:史映红
细品慢嚼田湘诗作《升华》,整首作品充满了哲思和禅意,这些构思奇崛的文字,透露出田湘诗歌创作的玄机,较好地表现了诗人过人的才气与悟性。
我们一起来看“地球是被人类踩在脚下的星星/最早被点燃的是火把,后来有了灯光”,这两句以比喻,或者说隐喻的修辞方式,较好的拓展了诗人情感意识和现实思考意识的范畴,浩渺的广袤时空,浩荡的人类历史,纷繁芜杂的人间百态与社会众生,这一切的一切,都被一个叫“地球”的巨大天体所承载。在这首诗作里,这个天体被诗人形象的称为“星星”,并被万物和人类“踩在脚下”。这就构成一个奇特的衔接方式;同样“星星、点燃、火把、灯光”等,闪闪烁烁、明明暗暗、若隐若现,也构成了一个关于明亮、发光物象之间的衔接方式;给这首诗定下一个基调:宿命虽然无可逃遁,生活却在努力向前向上。
“除了灵魂,没有人能抽身离去/死去的人化成了泥土”,品读这两句诗,就想起佛家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宗意境;想起老子《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之宇宙论,这一最早哲学阐述;我甚至还想起著名作家陈忠实在《白鹿原》里写田小娥被鹿三杀害,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陈忠实后来在总结田小娥短暂一生时说的那句话:“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田湘的这两句诗,给我们一种生命快速流逝的匆促感,一种生活艰辛艰难的凄楚感,一种打拼奋斗困难重重的悲壮感,一种物是人非曲终人散的无奈感。
“而灵魂在天上。那么多灵魂/在天上聚集,却不说一句话/巨大的孤独从云层散开”,美国诗人罗勃特·勃勒曾言:“一首诗的魅力在于它始终被精灵占有,这样,任何一个看到它的人都领受到一次暗水的洗礼”;“那么多灵魂”“在天上聚集,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曾经的熙熙攘攘、争争吵吵呢?曾经的热热闹闹、推推搡搡呢?曾经的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呢?此刻,这里只有寂寞、寂寥、寂冷和“巨大的孤独”,并且这“巨大的孤独从云层散开”,这几句诗给我们一种若有所思的疑问,一种耐人寻味的启迪,一种意犹未尽的思考。
“想念大地时就下一场雨/诉说无尽的哀伤。白云是/用旧的绸布,把天空擦得碧蓝”,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曾说:“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西班牙诗人西梅内斯也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也不能使人脱离他脚下的土地,他终归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也想起悲壮作家路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在自己的土地上扎根”“像土地一样奉献”;及至诗人田湘的“想念大地时就下一场雨”;因“想念”而“哀伤”,因“哀伤”就“下一场雨”,因“一场雨”的倾泻和“倾诉”,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两行泪的滂沱,心情就舒畅了,心境就明朗了,心胸就开阔了;澄澈明亮如“白云”,这一块“用旧的绸布,把天空擦得碧蓝”。一个深沉的意象,并以意象的迭换进而产生思绪,或者说情绪的荡漾,这些荡漾的波澜最终抵达生命的终点,那就是融入大地,或者说土地。
“偶尔用闪电传来一道圣旨/那接圣旨的人/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在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中,“圣旨”是尚方宝剑,“圣旨”是皇帝旨意,“圣旨”是御驾亲征,“圣旨”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田湘用“一道圣旨”,巧妙地把天地人结合起来,把天地自然、人与人性、玄学禅宗结合起来,深挚而凝重,沉挚而幽深。
田湘的这首作品在走笔上自由挥洒,在形式上摒弃了所有的装扮修饰,把对人生的思悟与感触融入长长短短的文字,若隐若现却又无处不在,不经意间就把读者的心抓住、俘获。
升华
作者:田湘
地球是被人类踩在脚下的星星
最早被点燃的是火把,后来有了灯光
除了灵魂,没有人能抽身离去
死去的人化成了泥土
而灵魂在天上。那么多灵魂
在天上聚集,却不说一句话
巨大的孤独从云层散开
想念大地时就下一场雨
诉说无尽的哀伤。白云是
用旧的绸布,把天空擦得碧蓝
偶尔用闪电传来一道圣旨
那接圣旨的人
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作者简介:
田湘:祖籍湖南东安,出生于广西河池。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练习册》《雪人》《空船》等诗集九部。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