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明月,或拉萨星空
——浅析马相村诗作《在拉萨空空的今夜》
作者:史映红
反复品读马相村诗作《在拉萨空空的今夜》,诗人开门见山,前两句就很吸引人:“我是天际远遁的星斗/我是地上流浪的季节”;你想到了什么?我恍若看到空廖浩淼的圣城之夜,在那遥远的“天际”,是无数颗“远遁的星斗”,闪闪烁烁,若明若暗,有的在燃烧,发出紫色、蓝色或红色火焰;有的似乎刚刚幡然醒悟,闪电般去追逐一个消失许久的传说。而浩瀚的银河两岸,痴情的牛郎织女还在隔河相望,遥遥期待,苦苦期盼,诉说着每个星夜无尽的幽怨和相思的哀痛。
接着“我是寒冷/披头散发从雪山奔入冰河”,这两句,你又读到了什么?我恍若看到沸沸扬扬、铺天盖地的大雪,夹杂着无处不在的“寒冷”,以万马奔腾的声响,以千帆竞发的气势,翻过高山,跨过拉萨河,跨过柳梧大桥,融入“拉萨空空的今夜”,融入很多人的聚散离别或喜怒哀乐。这首诗与诗人以往作品略有不同,开始就给读者一种扑面而来、卓尔不群的异质感;呈现出冰与火碰撞的肌质,霜与电交织的刹那,云与风撕扯纠缠的瞬间;但又蕴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之美和触人心灵的幽微之词。
“我是背叛/咬牙切齿剥碎自己的姓名/我是沉寂/我是无助/我是梦里寻你的长兄/我是灯影里读你的信徒/我是情知命运从无码头/仍沿岸而走的纤夫/我是打劫完草原/再向每顶帐篷谢罪的强盗”;我仔细数了一下,这首诗共18行,139个字,却使用了11个“我”,11个“是”,3个“你的”;诗作始终围绕着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叫“亮点”“光点”,甚至“痛点”,再沿着这个“点”由内而外弥散,或者辐射开来,能清晰地觉察到诗人情感表述上的诚,诚恳,诚实,诚挚或者诚笃。不少人应该知道,在文学创作方面,古圣先贤对情感表达上的“诚”有着精辟论述:元代诗人、评论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里写到:“诚为诗之本,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明代学者袁宏道在《陶孝若枕中呓引》里也有“吐之者不诚,则听之者不跃”的论述;清代名家贺贻孙在《诗筏》里言述:“为文必本于朴诚,而后随境所触,随笔所之,旁见侧出,主客变换,恍惚离奇,鬼神莫测;譬如镜中西施,身影皆丽,雪夜梅花,香色难分”。
还有,在品析这首诗的过程中,大家与我一样,一定发现这首作品非常凝炼和精致,可谓一字千金,惜字如金,在极其简洁的文字里,是诗人对自然、现实、内心及信仰上的关照,诗人使用了约13个比喻句,通过这些恰当、或者说熨帖的比喻句使用,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当下与过往,微小与宏阔,低微与高淼,内心与外部世界等诸多方面的顿悟与理解;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在他追求的“极端主义诗歌”中说:“浓缩诗歌,只留下最基本的要素——比喻;舍弃无用的承启句、连接句和形容词;摈除一切浮艳矫饰、剖白心曲、状写环境、训诫说教和晦涩冷僻的文字;将两个和更多的形象合而为一,以扩大其启发驰骋联想的功能”;纵观马相村的这首诗,非常符合“将两个和更多的形象合而为一,以扩大其启发驰骋联想的功能”。
“我是在拉萨空空的今夜/念诵起你的当初/唯一披衣而舞的/那团忧愁”,这些诗句以其舒缓的节奏徐徐行进,以其悠远的音韵姗姗弥散,以其质朴的品质轻轻走进我们内心。地球第三极“空空的今夜”,“世界屋脊”“空空的今夜”,青藏高原“空空的今夜”,圣城“拉萨空空的今夜”,对于在这片高天厚土生活工作超过40年的诗人来说,感触自然与众不同:与故土乡关远隔千山万水的路途,与父母双亲已天人永隔的孤独,与亲戚邻居、朋友同学间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此时此刻,斯情斯景,“你的当初”只能“念诵”,曾经的理想,憧憬,向往,或者誓言,只能在记忆深处寻味……
记得马相村先生在诗集《走吧,回西藏去》后记里说过:“诗歌散文似乎分为大情怀和小意境两类。所谓大情怀,家国天下,纯正能量,让人读了荡气回肠。所谓小意境,躲在自我的角落里悲天悯人,使人读了感同身受。但受众很重要,因此文字是核心。汉语文是世界上最要命的交流与表达工具,一句话可以有几十种表达方式。我个人倾向于先让大多数人读懂,再说手法,再说意象,再说技巧”。
是的,个人浅见,仅凭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小说一鸣惊人、家喻户晓、火遍四方的文学黄金季节早就过去了;当下的文学创作不是为了丰衣足食,不是在社会和他人内心荡起多少感动的涟漪,而是给我们庸常的生活增添一些与众不同的意趣,仅此而已;马相村先生正在做,并且做得很好,这就够了。
在拉萨空空的今夜
作者:马相村
我是天际远遁的星斗
我是地上流浪的季节
我是寒冷
披头散发从雪山奔入冰河
我是背叛
咬牙切齿剥碎自己的姓名
我是沉寂
我是无助
我是梦里寻你的长兄
我是灯影里读你的信徒
我是情知命运从无码头
仍沿岸而走的纤夫
我是打劫完草原
再向每顶帐篷谢罪的强盗
我是在拉萨空空的今夜
念诵起你的当初
唯一披衣而舞的
那团忧愁
作者简介:
马相村:山东省齐河县人,1980年3月进藏工作至今;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及文学平台;出版诗集《走吧,回西藏去》,西藏作家协会会员。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