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火焰
——浅析刘立云诗作《火焰之门》
作者:史映红
首先声明我是一介俗人凡人庸人,所有俗人凡人庸人的缺点与不足我都有,闲暇之际翻看小视频是我一大爱好;常为小视频里一些孩童幼儿憨态可掬与举手投足感到温暖欢欣;常被一些段子笑话、相声小品逗得哈哈大笑、忍俊不禁;常被一些英雄英烈事迹和壮举感动得抛珠滚玉、潸然泪下;常被一些敌人倭寇、强盗鬼子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恨得咬牙切齿、嚼穿龈血。
应该是“9·18”那天上午,当时刷出一个直播带货的视频,主播是个头发浓密,皮肤白皙,长相标致,口齿伶俐的娘炮,他说“9·18”是个“好日子”,能“大吉大利发大财”,旁边有人提醒说“9·18”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日、灾难日时,他阴阳怪气地说:“我不知道哎,我真的不知道耶”。娘炮一直嬉皮笑脸,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这个视频深深刺伤了我,几天挥之不去。
我在好几篇文章里提到当下我们很多人的健忘:“‘忘记',是啊,当下我们很多人太容易忘记了:忘记了八国联军的坚船利炮、圆明园的火光冲天;忘记了南湖的画舫、八一南昌起义;忘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南京大屠杀;忘记了十四年的浴血抗战、唐山大地震。窃以为,近些年很多人自以为是,为所欲为,目无国法,‘三观'尽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知,是缺少最起码的信念和信仰教育。作家郁达夫在1936年10月25日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道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正因为当下很多人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国防意识、崇文尚武等观念的极度缺失,产生了太多利己主义者,有奶就是娘、有钱便是爹;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见利忘义、甚至认贼作父者屡见不鲜。这也是我近些日子更多评析军旅诗人作品的原因,想通过这些卑微的文字,最少能舒缓释放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憋屈。
返回到刘立云诗作《火焰之门》第一节,“必须俯首倾听! 必须登高望远/必须在反复的假想和模拟中/保持前倾的姿势;必须锋芒内敛/并把手深深插进我祖国的泥土”,“必须俯首倾听”,倾听什么?我认为首先要倾听历史的声音,《汉书·项籍传》里曰:“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后乎勇”(战国·子思《中庸》);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总结工作时,对“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偏向时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国弱民哀,豺狼窥视;国富民强,兵戈难起;以史为鉴,兴国保家;齐心协力,共创华夏新辉煌”(‘9·18'宣传语)。还要倾听广为流传的民间声音:“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柿子专挑软处捏,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
“必须登高望远”,其他不说,就说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清朝,统治者一直以“天朝上国”“大清王朝”“九五之尊”自居,根本听不进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建议,傲慢无知的统治者密不透风,水火不进,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被西方列强如火如荼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科技迅速超越,最后只能是被动挨打,任人宰割。
“每天到来的日子是相同的日子/没有任何征兆”,对于我等普通百姓,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确实没有两样,都是“相同的日子”,但对于风起云涌的世界和偌大国际社会,时局变幻莫测,瞬息万状;特别是千千万万军人和边关将士,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剑拔弩张,箭在弦上,“每天磨亮的刀子”必须闪着让敌人胆颤心惊的寒光。不管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帅,是攻坚克难、逐高向远的军事专家,还是站岗执勤、巡逻放哨的普通战士,都“必须把目光抬升到鹰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落伍,不至于成为瞎子聋子傻子,不至于被动挨揍,不至于家国沦陷,不至于万劫不复。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里讲:“必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后为我之诗”,刘立云的诗与不少当代新诗相比,词语更精炼,语言更透亮,胸襟更开阔,视野更高远。
“然后请燃烧,请蔓延吧,火焰/请大风从四方吹来,打响尖厉的唿哨/而我就埋伏在你脚下,一种伟大的力/如一张伟大的弓,正被渐渐拉开”,与前两节相比,第三节显然少了沉着和沉挚,或者说沉郁色彩,多了豪迈奔放与阔达浪漫的色彩;缓缓吟诵,仔细品味,一种激情满怀、昂扬向上的力量由内向外扩散开来,这神奇的力量,能传送到“你脚下”,能传送到你的肩膀和双臂,能传送到边防哨卡和战士们紧握的钢枪;如“一张伟大的弓,正被渐渐拉开”,这“一张伟大的弓”,就摆放在1045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最前沿,对准那些居心叵测、虎视眈眈的目光;对准那些图谋不轨、包藏祸心的敌人;对准那些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倭寇。
1947年顾随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诗心的健康,关系诗人作品的健康,亦即关系整个民族与全人类的健康;一个民族的诗心不健康,一个民族的衰弱灭亡随之;全人类的诗心不健康,全人类的毁灭亦即为期不远”。哥伦比亚文豪马尔克斯曾言:“一个作家能起到的真正的、重要的影响是他的作品能够深入人心,改变读者对世界和生活的某些观念”。
“握刀剑而狂歌,捧玫瑰而低吟”(贺东久语),在当下,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但真正有温度,灼热、闪光、和煦、能照亮我们内心世界,能射穿雾障阴霾、乌烟瘴气的却并不多;但军旅诗歌可以,因为它有着“诗心的健康”和“作品的健康”;这样的文字,无疑“能够深入人心,改变读者对世界和生活的某些观念”;读者朋友,请你试一试。
火焰之门
作者:刘立云
必须俯首倾听! 必须登高望远
必须在反复的假想和模拟中
保持前倾的姿势;必须锋芒内敛
并把手深深插进我祖国的泥土
每天到来的日子是相同的日子
没有任何征兆,呈现出平庸的面孔
而每天磨亮的刀子却荡开亲切的笑容
必须把目光抬升到鹰的高度
然后请燃烧,请蔓延吧,火焰!
请大风从四方吹来,打响尖厉的唿哨
而我就埋伏在你脚下,一种伟大的力
如一张伟大的弓,正被渐渐拉开
那时即使依恃着钢铁,即使依恃着
我身后优美的山川、河流和草原
我也将在火焰中现身,展开我的躯体
就像在大风中展开我们的旗帜
作者简介:
刘立云,1954年生于江西宁冈县(现井冈山市)。1972年参军,毕业于江西大学哲学系。《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编辑、主任、主编。出版诗集《红色沼泽》《沿火焰上升》《向天堂的蝴蝶》《烤蓝》《生命中最美的部分》等,长篇纪实小说《瞳人》,长篇纪实文学《血满弓刀》《莫斯科落日》等20余部。曾获《诗刊》《人民文学》《十月》优秀作品奖、闻一多诗歌奖、全军文学创作新作品特殊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诗集《烤蓝》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