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当韶华遇见边关

当韶华遇见边关

——浅析许诺诗作《去边关吧》

 

作者:史映红

 

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准确讲是1992年,我在驻西藏日喀则某部服役,是入伍的第二年,当时部队缺水少电,风雪相伴,与我甘肃老家一样住土坯房;长年看不到任何绿色蔬菜,天天老四样,干粉条、海带、土豆和萝卜;但我们戍边热情像高原紫外线一样强烈,学习、操课、执勤毫不含糊,兢兢业业。

每天供电3小时,是部队自行发电,晚上7点到10点;供电的时候,可以看电视,能收两三个频道,有中央一台;记得一台正播放一个电视连续剧叫《边关军魂》,播放时,除值班人员,基本都聚拢在电视前,大家聚精会神,到一些关键情节,能听到彼此心跳。主题歌由贺东久作词,印青谱曲,毛阿敏演唱:“人海茫茫你不会认识我/我在遥远的路上风雨兼程/霓红闪闪你不会发现我/我在高高的山上戴月披星/花海柳浪你不会找到我/我在天上默默地飞/我在水里悄悄地行/我情牵着你我梦绕着你/情牵梦绕是那军人魂/路漫漫我与妈妈最近/山巍巍我与太阳最亲/天水间我与红星最亮/我留给你一个绿色的背影”,那段时间,操课完毕,或执勤间隙,或晚饭后自由活动,很多战友在哼唱这首歌,直到现在我还能唱下来。

那时年轻,根本不知道辛苦劳累和牵挂忧愁,只知道站岗巡逻,操课执勤,时过多年,那段高海拔地区军旅岁月,时常回到我的梦乡;直到现在,我仍然时刻关注着高原的变迁发展,关注老部队的近况更迭。

大前天吧,我在一个叫“南墙7722”的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个资料:“他们是一支被国民党军遗忘了4年的部队,期间没任何补给,也没人换防,近200人的连队,只剩下8人。1950年我军查询国民边防记录时,找到了该哨所,于是派一支部队去换防;我军即使有充足的准备,依旧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赛拉图哨所;这些国民党军看到我军,都是泪眼汪汪,说终于有人来换防了。在那个两党水火不容的年代,国民党军问将如何处置他们,我军经请示后答复:你们没参与战争,并守卫着国家领土,不但无过,而且有功,如果选择回家,我们拿路费,如果就地参军,我们欢迎。接着举行了庄严的换旗仪式,把国民党旗降下来,把五星红旗升上去。我军官兵将这8名军人送离的路上,看见一排排的坟包,埋葬在此的都是历代戍边战士,有清朝时期的老兵,有北洋军阀时期的老兵,有国民党的老兵;不管他们身份如何,军服样式怎样,都在履行着同一个职责,就是为国戍边,为民站岗,在他们眼里,脚下寸土寸金,这些军人用实际行动,宣示着国家的神圣主权”。

是的,在很远很远的边关,在很高很高的高原,过去和现在,总有一些人骑马冒雪,执戈倚剑走在巡逻路上;总有一些人一步三喘,手脚并用地攀脊爬山,巡查在羊肠小道;总有一些人目视远方,梭巡守望,时刻掂量手中的吴钩;他们神情是那样刚强坚毅,笃定倔强,即便偶尔也会泪流两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边关写满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兴替与峥嵘沧桑,写满了一个国家版图的完整缺失与盛衰枯荣,写满了无数将士的忧怨离愁与凄楚悲愤,倾注了他们无尽的热血忠义与侠肝义胆,洒满和见证了他们年轻的热血与青春过早的凋零。我们的社会和公民,应该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就是要关注边关,理解和体恤那些日日夜夜守卫边关的人。

言归正传,第一节印象深刻的是:“趁着迷彩和战靴/还鲜艳发亮的时候/趁你的棱角/和被角一样/还硬邦邦/支棱着的时候”,这几句诗,一是比喻非常传神,把年轻、芳华、青春、韶华等比作“棱角”,这“棱角”不是感受到的“棱角”,而是“支棱着”的“棱角”,是可触可摸的“棱角”,可谓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二是年轻、芳华、青春、韶华等“棱角”,趁“还硬邦邦/支棱着的时候”,要加入到国家安危兴盛和保驾护航上,要融入到民族繁荣发展与伟大复兴上。

第二节“趁着巡逻路上的脚印/还没有被风雪掩盖/趁着界碑上的红油漆/还没有被风沙吹干/趁着我们还没学会保留的时候/趁着还可以再冲动一次的时候/趁这一生/最好的时候”,同样品味到两层含义:一是利用“巡逻路的脚印、被风雪掩盖、碑上的红油漆、被风沙吹干”等词语,描摹边关将士戍边守疆条件的极端恶劣与环境的异常艰苦。二是这几句诗像良师益友的谆谆教导,像各级组织政治动员的号角,希望有志于家国的年轻人奔赴边关,投身国防,疾走边陲,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奉献韶华,挥洒激情。

品阅第三节的时候,非常自然地想起自己新兵分配的那天:我们在西藏山南某部新兵训练结束后,连我共10名战友被分配到驻日喀则某部,那一天,一辆“被风沙涂鸦的东风大卡”,覆盖着一块绿色的大篷布,我们及所有行李物品全部装上车,七拧八拐走了约两小时,终于走上那条著名的“318”线;当时“搓衣板一般的”沿江路,“彼此周旋,彼此蔑视,再彼此熟悉”;那一天,我们除了“满嘴金黄的沙子”,还被蒙上一层厚厚的尘土,乍一看,就眼睛在忽闪忽闪的动;颠簸摇晃、跌倒又爬起,我们像10个皮球在车上滚来滚去,“吐出还没消化的最后一口早饭”,约八九个小时后,终于到了部队。

本节阅读中,能轻易看出军旅诗人许诺对边关、边陲、边防生活的熟悉和热爱。比云朵还高的高原,比天边还远的边关,因为遥远,所以艰难,因为艰难,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安然,因为安然,所以崇高。

诗歌泰斗艾青在《诗与时代》里言:“有着一些写诗的人,作为中国人是应该羞愧的,他们不愿意想起中国的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被帝国主义宰割的痛苦,他们也不会感到今天能抵御强暴、争取和平与幸福的民族战争的光荣。他们生活在个人的小天地里,舒适与平安把他们和大多数的中国人民隔开了;而他们的佯作有教养的样子,与做慢的绅士派头,使他们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同情”。通过对《去边关吧》的品阅,不难看出诗人许诺时刻铭记着“被帝国主义宰割的痛苦”,也铭记着“抵御强暴、争取和平与幸福的民族战争的光荣”。

这些文字是对青春的感召,是对韶华的呼唤,是对年轻的振臂一呼;4句“去边关吧”,对情感情愫加深,对语态语速进展,对诗韵诗意强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喜欢这样的诗,真实可感,发自肺腑,在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局部地区战火纷飞的当下,又显得恰逢其时。

 

去边关吧

 

作者:许诺

 

走吧,去边关吧

趁着迷彩和战靴

还鲜艳发亮的时候

趁你的棱角

和被角一样

还硬邦邦

支棱着的时候

趁着山溪还没有结冰

胡杨还没有落下第一片完整的叶子

趁岛上的海燕还没有筑好

它一生中的第一个巢

 

走吧,去边关吧

趁着巡逻路上的脚印

还没有被风雪掩盖

趁着界碑上的红油漆

还没有被风沙吹干

趁着我们还没学会保留的时候

趁着还可以再冲动一次的时候

趁这一生

最好的时候

 

去边关吧,就在今天

让我们一个一个

排成整齐的直线

一排一排,码进

被风沙涂鸦的东风大卡

让我们和搓衣板一般的盘山路

彼此周旋,彼此蔑视,再彼此熟悉

让我们彼此面对面微微一笑

露出满嘴金黄的沙子,在午饭时间

吐出还没消化的最后一口早饭

让我们神态自若,摘一片头顶的白云

擦净嘴角

再继续边说边笑着

经过自己生命中

第一个五千米达坂

 

——就像胡杨落下第一片叶子

海燕筑起第一个巢穴

一样

从那一刻起

我们

才真正属于高原

 

作者简介

许诺,2011年特招入伍,开启军旅创作之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作品散见《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光明日报》《诗刊》《星星诗刊》等,出版有个人诗集《在樱桃红之前》、个人文艺评论集《赦免与回归》。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