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英雄
——浅析茂戈诗作《我认识你,饶平》
作者:史映红
大约是六、七年前,我给同样曾服役于青藏高原的军旅诗人、作家茂戈诗集《西藏在上》写过读后感,这篇名为《策马执戈唱大风》的拙评在《太湖》杂志和诸多文学平台发布,反响较好;即便是12000字的长文,但仍感觉对《西藏在上》的解读还远远不够,如鲠在喉。
近些日子,我有意识地阅读和解析军旅诗人的作品,大多是活跃在当下文坛的名家,他们作品里,有仗剑边关和执戈巡逻,有戍守边陲和挺立风雪,有顶风疾行和悲壮凄怆,有昂扬向上和家国情怀;于是我又想到茂戈和他的《西藏在上》,因为茂戈的文字,都具备这些元素;来一起品析他的诗作《我认识你,饶平》。
从题记上知,“饶平是驻墨脱某边防营班长;2004年7月7日在巡逻途中突遇泥石流,为抢救战友壮烈牺牲。10月25日,很荣幸参加了成都军区在我部召开的授于饶平‘舍身救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命名大会”。
无疑,“舍身救人的英雄战士”饶平是不幸的,他“为抢救战友壮烈牺牲”,让一朵初绽的花朵瞬间凋零;让一株即将灌浆的高粱瞬间杆折枝落,让人万分痛惜。饶平又是幸运的,被军队高层授予“舍身救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成为千千万万人学习的楷模,成为千千万万人口口相传的英雄,也成为作家诗人讴歌称颂的主角。
第一节,在高耸广袤的青藏,在芸芸茫茫的人海,在整齐划一的绿色方阵,在沸腾滚烫的军营,在震云荡风的口号中,曾“你穿西装时的潇洒模样、你着军装时的远大理想、你仗剑边防的豪言壮语、你巡逻路上的英姿飒爽、你生死关头的激情昂扬”,似乎是平凡普通的,并不显山露水。茂戈用接二连三排比句式使用,给读者一种整齐宏阔、立体雄壮的文字上的视角冲击。英雄来自团队,团队造就英雄;同样,团队来自人民,人民容纳团队。诗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把英雄来自人民而又服务人民这一宗旨隐含其中,寓意深远。
“今天,端坐在你的荣誉面前/我须仰视,如膜拜高原圣山/我看见你的生命之光/墨脱路上迸溅爱的宣言”,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曾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边防战士饶平是一个埋头苦干的人,又是一个有拼命硬干的人;平时默默无闻,毫不起眼,但在危机关头,无私忘我,直面危险,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他为团体和战友英勇牺牲的胆魄与精神,让很多人为之动容;让所有人在他“荣誉面前”不得不“仰视”,“如膜拜高原圣山”。饶平的事迹和精神,展现了他灿若星辰的人性之美和“生命之光”;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宗旨,履行了入党时“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这是信仰的承诺,是“迸溅爱的宣言”。
“我看见用生命铸就国防路的张贵荣司令员/我看见20年生命系于5000米岗巴的吴敬泉营长/我看见用生命丈量信念的彭洪奎战士/我看见从将军到士兵/我看见从雪域到天堂”;高耸的雪域,苍茫的青藏,神秘的“世界屋脊”,当之无愧的地球第三极,半个多世纪来,发生在这片高地上的生离死别数不胜数,有1984年1月在勘察国防公路途中,因高原缺氧和长时间爬山劳累,引发心脏病牺牲的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有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营戍边20年、患严重心脏病、刚转业就长眠的营长吴敬泉;有1993年4月探亲、途中遭遇暴风雪、为按时归队顶风行走一天一夜牺牲的战士彭洪奎。“从将军到士兵”“从雪域到天堂”;这冰山一角的数字,是凄惨悲壮,是凄楚难抑,是悲痛欲绝,是怆然涕下。茂戈在写作中,还是用他非常娴熟的排比句式,交代清楚,场景清晰,走笔流畅,情感真挚;营造了一个孤绝壮烈,悲怆激昂的氛围,让人心生悲戚,泪雨纷飞。
“生与死的瞬间/你敢于抉择,使我/不得不认识一个词叫‘舍身救人’/面对泥石流的战场/你敢于战斗,使我/不得不认识一个词叫‘英雄战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里曾言:“艺术家应该用肉眼观察,但更要用心灵之眼,或者用精神之眸观察”;悲壮作家路遥在名作《早晨从中午开始》里亦言:“把一切伟人和他们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都统统赶出房子。完全用自己的心灵写作,没有样板,所谓的样板都诞生于无样板中”。茂戈在这两节文字里,把他的钦佩与仰望、悲伤与痛惜、推崇与向慕、爱戴与崇敬之情融入到诗行;竭力讴歌饶平“舍身救人”的壮举,竭力称颂“英雄战士”的崇高;字里行间溢涌着对英雄精神的招展与高扬,回荡着对英雄模范的推崇与激扬;力透纸背,让人过目不忘。
“母亲托起初生的婴儿/高原隆起珠穆朗玛/是母亲托起的婴儿美,还是/托起婴儿的母亲美/是高原隆起的珠穆朗玛美,还是/隆起珠穆朗玛的高原美”,“母亲”与“婴儿”,“高原”与“珠穆朗玛”,个人浅见,是诗人非常巧妙地隐喻了“人民”与“人民军队”,“人民军队”与“英雄战士”的血肉关系,这关系同声相应,同频共振;这关系骨肉相连,休戚与共;这关系和衷共济,戮力同心。
整首作品,茂戈先后用了5个“我认识你,饶平”,对情感情愫加深,对诗意诗蕴推进,对当下不少人利欲熏心之现象的批评,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前天,我在一个叫“百福祝福”的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个资料:“中国人必须要记住的三个县城:一、江西兴国县,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革命烈士第一县,苏区时期,兴国全县约23万人,却有9.3万人参军,5万多人为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仅在长征路上,就有12038名兴国籍烈士英勇牺牲;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魂,岭岭皆丰碑。二、安徽金寨县,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在这块红色的热土,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解放后经政府追认,光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10400人,一抔黄土一抔魂,十万青年十万兵,何其心酸,何其悲壮。三、湖北红安县,这个当时有48万人的县城,有14万红安儿女为中国革命英勇牺牲,可遗憾的是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却只有22552人;因为更多的人都尸骨无存,无论是名字还是画像,什么都没留下;一寸山河一寸血,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记住英雄,向所有英烈致敬”。
是的,可能是职业原因,我每到一地,总是喜欢去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或烈士陵园瞻仰,去的多了,发现这些地方要么大门紧闭、门庭冷落,要么门可罗雀、人迹罕至,问工作人员,他们说“在一些特定日子里人还是蛮多的”。由此可见,为民族独立、人民翻身做主,为国家和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独立自主,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强大,无数英雄过早地倒下了,长眠于他们深沉爱恋的土地;由于在特殊时期,很多人无名无姓、尸骨无存,很多人弃于荒野、无影无踪;谁能知道他们?谁认识他们?英雄是谁?谁是英雄?
不少人应该能想起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他亲自起草修改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015年9月,习主席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水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著名政治家基辛格在《论中国》里曾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的,历史滚滚向前,时代激流勇进,社会变幻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弃旧图新,标新立异,众声喧哗;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铭记伟人和领袖的谆谆教导,不应该忘记革命先烈和人民英雄,不应该忘记那些“最勇敢的人”,不应该忘记曾把我们“保护得很好”的人。
我认识你,饶平
作者:茂戈
饶平,驻墨脱某边防营班长。2004年7月7日在巡逻途中突遇泥石流,为抢救战友壮烈牺牲。10月25日,很荣幸参加了成都军区在我部召开的授于饶平“舍身救人的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命名大会。
不知你穿西装时的潇洒模样
不知你着军装时的远大理想
不知你仗剑边防的豪言壮语
不知你巡逻路上的英姿飒爽
不知你生死关头的激情昂扬
我认识你,饶平
真的
今天,端坐在你的荣誉面前
我须仰视,如膜拜高原圣山
我看见你的生命之光
墨脱路上迸溅爱的宣言
巡逻的路上,你习惯了
用宽厚的眼神
看护你的兵,因而
在肆虐的泥石流面前,我看见
你用生命放射出灿烂雨花
再后来,我看见……
我看见用生命铸就国防路的张贵荣司令员
我看见20年生命系于5000米岗巴的吴敬泉营长
我看见用生命丈量信念的彭洪奎战士
我看见从将军到士兵
我看见从雪域到天堂
我认识你,饶平
真的
生与死的瞬间
你敢于抉择,使我
不得不认识一个词叫“舍身救人”
面对泥石流的战场
你敢于战斗,使我
不得不认识一个词叫“英雄战士”
我认识一种过程叫壮举
我认识一种壮举叫精神
我认识一种精神蕴含伟大
我认识一种伟大来自平凡
我认识你,饶平
真的
母亲托起初生的婴儿
高原隆起珠穆朗玛
是母亲托起的婴儿美,还是
托起婴儿的母亲美
是高原隆起的珠穆朗玛美,还是
隆起珠穆朗玛的高原美
我认识一个西藏军人
我认识一个边防战士
我认识一个班长
我认识一个党员
我认识……
我认识你,饶平
真的
作者简介:
茂戈:本名陈茂兴,曾在军旅22年,转业前为西藏军区文学创作员。作品四百余篇(首)刊发于《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报》《解放军报》《芳草》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和诗集各两部。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32届高研班、首届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市)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雪域老兵吧”平台负责人。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