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尾章,更是序曲(一)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
作者:邹中海
在许峰老师主题诗集《四季如歌》的结尾处,是一组非常特别的诗。说它特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诗的长度,在七言诗里面,应该是破记录了,它超过了任何古典诗词类诗歌的长度。这组诗由三十四首七言古风组成。不算标题和前置导语,都有136行共952个字。我查阅了一下资料,白居易的《长恨歌》算是七言乐府体的长诗了,原作也才120行共840个字。《琵琶行》则只有88行616个字。杜甫的《北征》严格地说,属于五言古诗,期间还杂有三言、七言、十言等诗句,也才700个字。比较公认的古体长诗是屈原的《离骚》,有377句,共2476个字。此外,《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的长度也超过了这组诗。但《离骚》的行列字数不定,《孔雀东南飞》属于四言古诗,《木兰辞》则是属于五言古诗;至于词,最长的是《莺啼序》,四阕长调,但也才240个字。这些都已超出了本次主讲的话题,在这里只做提示,不做评论。这组由三十四首七言古风诗组成的长诗。诗体还是老规矩,每首四句。其中直接以“感”命名的诗多达十五首,这和诗人的心境主旨完全相符。第二个特别之处,是这组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诗人退休后的日常生活细节,内容无所不包,比如钓鱼,读书,听歌,追剧,省亲等多方面。第三个特别之处,这也是最有看点的,这组诗犹如一个窗口,打开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第四个特别之处,这组诗的内容看似杂乱无章,仔细推敲,却发现错落有致,有明显的情感起伏线,而且是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中间又兼有起起伏伏、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结。这组诗从《退休感言》写起,到《荔枝红》收篇,其实就代表了诗人从略显失落的心境,到再度飞扬的过程,而这些诗歌,就是诗人心路历程中的心灵驿站。
我们搞诗歌研究,不能单挑那些高端大气、轰轰烈烈的诗歌来评来论,那样既不真实也非常片面。所以更要注重诗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收发由心的感悟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比主题先行的诗歌更显珍贵和真实。我们读诗,不就是从诗里读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些真实感悟吗?从诗史上看,几乎所有的好诗,都是诗人灵空自现的率性而发,很少有刻意去求而成好诗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雪莱在散步途中,忽遇狂风暴雨,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西风颂》。普希金的《致大海》,以大海为倾诉对象,经过“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个步骤,多角度描绘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诗歌有时候是一种意识行动,它往往会在情绪低落或兴致高涨时而达到诗歌的神秘意境。这也是诗歌成型的过程和诗人最宝贵的心理状态。如果回避了,当然就不真实,也无法概括出诗人诗歌的全貌和人生经历。
我们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他到达四川后,看到高耸入云的山路,他说:“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他在一首饯别诗中,尽管也是满怀豪情,但难掩郁闷与不平,于是他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些,都应该看成一位诗人的真实心境。这个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的性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吟咏所发,志惟深远。”后来的学者们认为:“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许峰老师出身军旅,为学为政,在职时勤勤恳恳,为国为民,很得各界人士的拥戴,那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面对忽然而来的退休生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是有点落差的,这本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态,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如果我们把这部分回避了,就是一种人为的破坏,那样就会显得不真实。我们可以简单设想一下:他一直是忙碌的,忽然变得非常轻闲,光这种惯性的节奏,就让人无法适应,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好在诗人是洒脱的,他以高亢节奏,如苏翁的大江东去,写出了激昂的心声,这首《退休感言》,可以作为很多优秀人士的座右铭:
“一生荣耀似流云,铁马冰河闻金声。
英雄到老终为佛,战将归山不言兵。”
这首诗可以说是直击心扉。诗既讲了前半生的荣耀和功名,又讲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平和心态。为政时,全力以赴;退隐后,离得干净!这就是诗人的洒脱。尽管有落差,但拿得起放得下,不纠结过往,不贪恋权势。哪怕一生的荣耀再好,它也已成过去式。这首诗的意义还在于,对很多为政者来说非常有启迪。繁华落幕时,尽量能回归到宁静的心态。诗句“英雄到老终为佛,战将归山不言兵。”完全达到了一种宗教意识上的平和。
在这组诗的结尾,也就是第三十四首,写的是《荔枝红》。这首诗其实也象征着老来红。诗人把大半生都交结了家国。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参悟人生哲理,也有了很大的收获,网上高达几百万的阅读量,说明已是实实在在的顶流。难得的是,诗人的这些人生哲理,很有教化意义,这也是人生中另一境界的升华,所以既算得上是人生的老来红,也算得上是诗词序曲的开门红。荔枝,是南国最高贵、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犹如许诗,高贵、大气、甜蜜,让人喜欢,爱不释手。诗人在诗里还引用了苏翁的典故,其中的寓意,或也可见一斑。所以我以《是尾章,更是序曲》来命名,是比较恰当的。
由于这组诗的长度太长,又有多位评论家点评,所以我准备按“三部曲或四段论”来评论。为什么不下完定论,因为许峰老师诗歌中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也只能草拟一个初步提纲。评完这组诗后,并不是说就评完了,许峰老师的诗歌是评不完的,生生不息,常评常新。接下来会评《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因此,《是自序,更是尾章》,对我而言,也同样意义非凡。
此外,这组诗有玄理诗的某些特质。诗里既探讨心境,也讨论人生,颇有“万物合一”的禅意。正如孙绰的《秋日》诗句云:“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如果没有前两句的感伤,又怎会有后两句的澹淡!基于这些,我都需要时间去悟,去体会!至于能悟出多少玄机玄理,我也无法断定。
还有,在这本《四季如歌》的诗集中,有些组诗还没来得及评。有些虽然评过,但也是浮光掠影,没有深度挖掘。有些评论,还不够完全,所以也还会重新审视。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和我当时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我原想先写几十万字,出本书,然后再考虑其它。随着我阅读许峰老师的诗歌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参禅一般,由胡思乱想到慢慢入静,心态竟也变得平和,那些浮躁的现象没有了,令我异常惊喜。这大概就是研究许峰老师诗歌带来的福利。现在看来,诗歌确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建议读诗,一定要读好诗,否则,有被误导的可能,而贻误了终身。
今天的讲座,按顺序选前八首,见许峰老师主题诗集《四季如歌》偶感.偶悟145一152页。我原想把许峰老师的这三十四首组诗,帮他进行归类,比如把随感类的诗,放到一起,把闲情的诗放到一起。后来我仔细研究了这组诗后,我发觉这种做法是不妥的。首先是破坏了诗集的文本结构;其次是没有遵循诗人的情感变化;其三,这样组合也会使诗题材太集中而变得单一。这组诗的情感主线是从沉闷,到释然,再到飞扬的过程。前面八首,可看作诗人离开职场后的写照;但从九首《漫步惠州西湖随想》开始,他的心情日渐开朗。比如他在诗中写道:“两条玉带挽同心,珍珠一串熠门庭。高榜题名终有日,乐在花园醉鹅城!”而到了第十三首,诗人写了一首《放下》,应该是在某些方面,已经释然了,而以后的诗,尽管也有起落,但大体来说还是向上飞扬的,直至以《荔枝红》收篇。于是,我们还是遵循文本结构。我们先来看前八首诗:
偶感.偶悟
一、退休感言
一生荣耀似流云,铁马冰河闻金声。
英雄到老终言佛,战将归山不言兵。
二、观钓鱼
一根长线吊湖心,鱼羡而食受煎刑。
本有阔水养生息,贪心不足缠白绫。
三、抽闷烟
轻雾一缕入深喉,百转千回愿难酬。
不如驾鹤随烟去,胜在狭道苦行修。
四、往事只能回味
人间情愫本无常,往事缠绕苦肝肠。
笃信云霞染花蕊,暖风依旧伴春光。
五、故乡随感
寒风轻撩透骨凉,似解人间苦无常。
心路更比征程累,唯上灵山做佛场。
六、新年有感
电光闪烁辞旧岁,一脸灿烂试新衣。
穷尽吉言道安好,谁知前路几多迷。
七、春节观鞭炮燃放有感
千万精灵一芯串,爆尽光华贺世安。
笑看人间皆梦醉,彩虹遍地路亦难。
八、省亲返粤有感
愚自19岁从军,18载后退役从政携妻儿定居于广东恵州,40余年闯荡大江南北,每次回湖北故乡省亲,最苦莫过于假满返程时同父母道别。如今自己已愈花甲,恩父已仙逝,慈母已八十几岁高龄,按习俗已拒足远行,每每想到此情此景,心中唯有酸楚,故以小诗述心怀!
双目盈泪送儿行,风拂银丝酸楚心。
最难消受亲娘哭,千古难报慈母恩。
这前八首诗,只有第二首和第四首落了日期,从第二首开始,有青年音乐家方寸老师和著名评论家邓三君老师的点评,第一首则为空白。其中三至八首,都由邓三君老师点评;第二首,则由方寸老师点评。笔者对第一首,进行了补评,内容见上文。
方寸老师对第二首《观钓鱼》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如果不是方寸老师非常精彩的点评,我也没有想到,许峰老师的联想力如此出彩。尽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诗歌又是语言文字的游戏,谐音字是非常重要的修辞,但还是很少有人能把钓鱼的“钓”和白绫的“吊”联系到一起。而且经过诗人这么一拼接,豁然开朗。两件并不相关联的事物,竟有了合理性。“一根长线吊湖心,鱼羡而食受煎形。本有阔水养生息,贪心不足缠白绫!”首句的“一根长线”泛指现实中的“利”,所谓放长线钓大鱼,如果不能洁身自好,见利而动,就必然会成引火烧身。诗的前两句是警示,后两句则是诫免:“本有阔水养生息,贪心不足缠白绫!”简明扼要,意蕴深沉。都这么好的条件了,何苦要以身犯险呢!“本有阔水”泛指的就是很好的条件。诗人的良苦用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抽闷烟》是这组诗的第三首。从这个诗题也可以看出,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较为郁闷的,尤其是后两句,有一点消极成分。
到了第四首,《往事只能回味》,心就开始上扬,虽然诗的前两句,依然是处于心情的低谷:“人间情愫本无常,往事缠绕苦肝肠。”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还在纠结过往。人的心理变化,是需要有时间过程的。如果说,刚刚还在哭,一下子就乐了,那不是真实的心理变化,除非是在演戏。其中变化的过程,也会反反复复,时高时低。我非常喜欢许峰老师诗歌的原因,就是他的心理变化和诗歌的起伏变化是一致的,诗如其人,非常真实。这组诗从《退休感言》开始,直到第十三首,才写了《放下》,文不长,却经历了漫长的心理过程。再拿这首诗来说,根据我的理解,诗人同样还处于纠结的状态。但诗人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一面,诗的后两句,诗风有了明显的改变:“笃信云霞染花蕊,暖风依旧伴春光。”
第五首,第六首、第七首,包括第八首,应该都写的是故乡的事,第五首和第八首好理解,第五首诗题就是《故乡随感》,第八首是《省亲返粤有感》,所以一看便知。第六首和第七首,尽管这两首诗没有落日期,但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也应该是在老家过年。这样推理的依据是什么呢?主要是现在很多城市禁放鞭炮,诗人居住的城市恵州,也大抵是这样。但在农村的很多地方,春节放鞭炮,还是蛮多的,因为这是喜庆、热闹的象征……在这几首诗里,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心结并没完全打开,那怕是回到家乡,哪怕就是过春节。比如第五首《故乡随感》中的三、四句:“心路更比征程累,唯上灵山做佛场!”就显得有些颓废;第六首《新年有感》的后两句:“穷尽吉言道安好,谁知前路几多迷!”和第七首《春节观鞭炮燃放有感》的后两句:“笑看人间皆梦醉,彩虹遍地路亦难”,诗里生发的情感,有和李白的《行路难》一样的心境。其实诗人的路并不难,他放不下的是心路。退休以后,忙碌惯了的日子,一下子得以空闲,不知以后再干点什么为好?诗人从小务农,从军为政,一生都在忙碌,最怕的可能就是清闲,所以萌发了“彩虹遍地路亦难”的感慨!
第八首诗无疑是诗人这几首诗中的浓墨重彩,诗人在这首诗里加了前言导语,使诗变得更加厚重。诗人的心情虽然还处于低谷期,但亲情压制了内心的郁闷,在诗人心里,最放不下的就是父母的恩情。这些在其它的章节里也有多次表述,传统的孝文化在诗人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完美。邓三君老师说:
“这是一首描写母子分别的一个场景。游子离乡在外建功立业40余年,这正是母亲所期望的,可是每次分别,母亲都会盈泪相送。经过打拼获得了一些成就的儿子,深知母亲含辛茹苦的大爱,却不知如何才能回报。这一场景深深动人。”
邓三君老师是许峰老师的知己好友,应该说出了诗人的心里话,我也非常认同。
本组诗的后面还有二十六首之多,欲看诗人的心路历程,请关注下一章节。
写于2023年10月30日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l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