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尾章,更是序曲(三)
一一许诗中的意象和人性光辉
作者:邹中海
在前面的一些文章已经讲过:意象就是自然界的一些物质,比如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都可以成为意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意象的源头。但最终要成为意象,还必须经过诗人大脑的加工。这时的意象,就赋予了这些物象除形状、颜色、气味、动静之外的多种含义。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不同的诗人对同一个物象,其引申出来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人写花,他写得芬芳四溢;有的人写花,却写得很凄苦。区分一首诗的好坏,一是看诗的内涵主旨能否找到合适的意象表达,二是各意象之间能不能产生美感。简言之,意象就是自然界的具体物质,经过诗人的头脑加工而成的图象。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图象。图象是直观的、静态的,而意象则是在图象与抽象之间自由转化,同时还需要读者的互动和思考。诗人的切入点、代入感,都能直接影响到读者意象的形成。由于意象的多元性,不确定性是它的特点之一。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普通人看云,他们只会从云的形态、流动、颜色等方面来观察;但如果说是诗人看云,就会赋予云与人之间的心灵感应,所以哪怕诗人铺垫得再好,也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许峰老师的诗,由于有人格魅力做支撑,所以认同感很强。有王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般境界。王维的这首诗,就是通过“云”意象,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寄托。对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启迪: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意象的精神意蕴。从这个层面来看,它的美远胜于简单的图象。它千变万化,变化无穷,想象力有多大,拓展的空间就有多大。意象又可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比如许诗中的风、雨、雷、电、霜、冰、雪、荷花、木棉、海棠、长江、黄河、西湖等,包括他的主题诗集《咏物悟道一百首》《中国百座名山题咏》等诗集,都是“自然意象”;而在《四季如歌》主题诗集里的很多诗歌,比如阅读古典名著或听歌有感等作品,则是“人文意象”。“人文意象”的源头,也源自于“自然意象”,不过经过了人们的第二次或三次创作,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故而称“人文意象”。不管是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许峰老师的诗,都写出了传统意象的美。下面这几首诗,是上次没有讲完的,现在再接着讲:
《阅明史有感》
一朝权倾百媚生,势微门前车马清,
自古职场寡情义,莫怨忠信不传承!
《题百味人生酒楼》
百味人生食百味,燕雀妙音唤客回。
谁道黎民爱藜菽,君王亦有嫌环肥。
《游西安》
万国朝宗忆昔年,丝绸之路驼铃喧。
炎黄子孙同筑梦,定再高悬霸主鞭。
这几首诗,分别代表了“人文意象”和“自然意象”。第一首《阅明史有感》,代表的是“人文意象”;后两首,则代表“自然意象”。这三首诗笔风一如既往的老辣,形象鲜明,兼顾阅史与抒怀,但最后的侧重点,都落到了社会现实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上,体现出诗人在辛辣的笔风后,有高洁的灵魂之美。其中以《游西安》的立意、境界最高,可以说大手笔:
“万国朝宗忆昔年,丝绸之路驼铃喧。
炎黄子孙同筑梦,定再高悬霸主鞭。”
诗人写“游”,但他的着笔并不在“游”,也不是对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景观的描写,诗里没有一句写景状物,直接上升到家国意识方面。邓三君老师评说:“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清韩后期,逐渐衰落。可叹中国巨龙,竟被称为“东亚病夫”。好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崛起,中国梦,强国梦!上邦天朝的威仪,一定能实现。”
《题人生百味酒楼》的诗句非常有味道,第一句就能给人一种首尾回环的感觉,“百味人生食百味”,这句诗也写出了尘世的沧桑。据邓三君老师讲,这首诗是诗人为一位老乡餐馆而题写的作品。笔者认为,这首诗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是一首赠诗,因为诗人写出了人生百态和行业的艰辛。不过因为诗艺高超,把一些深度的思想内核,隐藏得很巧妙。诗作把人间的酸甜苦辣咸,巧妙融入了一系列的菜肴中,使人有一种沧桑感。虽然这是一首赠诗,但没有出现“祝贺”“赠予”的字眼,却写出了行业的艰辛,可以说非常别致了。这样更能让我们产生深思和珍惜劳动成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继而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表示尊重,效果当然也会更好。笔者在从事文学评论之前,搞了十七年餐馆。餐馆这个行业,真的是品尽了人生百味。它是餐饮业,又是服务业。餐饮面对的是天南地北的食客,众口难调,尽管很努力了,仍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人就会以此借故逃单或要求打折,至使利润的微薄;服务业面对的是不同品味的人,受了委屈还必须保持友善的微笑,那些酸楚,干过餐饮的人,都会感同身受。诗人尽管没有干过餐饮,却是媒体人出身,有一双火眼金睛。如果他不熟悉这些,是写不出这个味道的。他的诗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就是他写出了生活的本真。有些人写诗喜欢寻章摘句,对生活不去感悟,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力度和深广度当然会无人问津。其实诗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陆游在一首诗中告诫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些不是读了几年书,就能写得出来的。
我常跟一些有阅历有生活经历的评论家、诗人们一起探讨许峰老师的诗歌,他们也和我一样的观点,并指出诗坛那些自以为是、引以为傲、却像“八股文”一样的陈词滥调的诗歌是没有半点意义的。他们重视的焦点,永远都在格律和平仄上,而对诗歌最关键的诗意、哲理等内核,从来没有言及过,这是这些写诗者的悲哀。格律与平仄,包括语言,仅仅是诗的表现形式,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为诗意服务的,而诗意,构筑的是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我们评价一首好诗,永远都不在格律上,而在诗意上。
《阅明史有感》是属于咏史寓今的题材。这首诗涉及的范围较广,由官场扩展到职场,生动如一幅漫画,有力地揭露了人性中的那些劣根性。
讲完了上次未讲的,再来看一看今天要讲的诗:
二十、题黄州东坡赤壁
丁酉年秋重游故乡湖北黄冈(黄州)东坡赤壁、品鉴苏东坡名篇前后《赤壁赋》有感。
被谪受困志难酬,诗意人生写春秋。
大江东去浪淘尽,唯见苏翁雄文留。
二十一、游桐山随感
位于鄂皖交界处,海拔千余米的桐山,是我等少年时代经常徒步二十多公里上山砍柴的地方!19岁离开故乡从军,至丁酉年年届六十退休再上桐山,抚今追昔,感慨良多,留诗一首以述心怀!
青云直上桐山巅,百苦辛劳我少年。
昔日风华今不再,愿守青灯伴佛眠。
二十二、听佛歌《放下》有感
人间情愫皆心生,晨钟暮鼓亦难平。
愿奉精气随禅意,闲云野鹤伴佛行!
二十三、忘了吧
一一欣赏歌曲《忘了吧》随感
人生苦旅多愁肠,抛却虚妄醒神殇。
岁月难容梨花雨,拨开云雾享艳阳。
一一壬寅年深秋于恵州
二十四、观音乐视频《我们这一代》随感
经年人祸忆犹新,劳筋饿体熬苦行。
问君能有几世修,一生无悔动天神!
二十五、游子吟
一一欣赏歌曲《累了也想喝点酒》随感
浮萍漂泊四海家,无根点翠难春夏。
夜酒不解愁滋味,唯盼天明日铺霞。
一一寅虎年夏夜于恵州
二十六、听歌曲《青藏高原》有感
第一次听李娜唱《青藏高原》,深为她的歌声而倾慕、而震撼,后听说她因故出家为尼,再后来听说她唱了不少佛歌,找来几首吟听,怎么也听不出梵音韵味,顿悟:脱发不代表出家,诵经不代表皈依!不禁唏嘘,故有此叹!
禅意不知可容尘,梵音未必度凡心。
人世杂念何为过,六根难静莫修行。
二十七、欣赏音乐《梁祝》随感
笔情墨意诉芳心,琴哀箫怨恸昔今。
千古奇恋烟飞尽,粉蝶翩然逐红尘。
一一壬寅年夏于恵州
二十八、观电视剧《天下粮田》随感
丁酉年冬观电视连续剧《天下粮田》,品乾隆年间名臣刘统勋为官之道,有感而发。
一口红棺傍身行,铁靴踢尽路不平。
无私无畏方官品,奉己何来盛世成!
这组诗见于许峰老师主题诗集《四季如歌》第164页一173页。是三十四首《偶感.偶悟》组诗中的第二十至二十八首。全由邓三君老师点评。其中《忘了吧》《游子吟》《欣赏音乐〈梁祝〉有感》落了日期。我们先来看第一首,也是组诗中的第二十首:
《题黄州东坡赤壁》是诗人回到故乡之后,游东坡赤壁引发的联想。诗人除按语中略有提示外,笔法和上文中出现的《游西安》这首诗是一致的,同样没有写景状物,直接上升到了人文上面。苏东坡在黄州留下了“一词两赋”,一词就是天下闻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赋就是“前后赤壁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惊艳了千年。苏东坡写这首词时,其实是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但他豪迈、洒脱、大气的个性,依然写出了豪气冲天的千古佳作。他的“一词两赋”,垫高了一座城市的高度,并为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加璀璨的辉煌。在个性上,苏东坡和许峰老师,都属于同类型的人。许峰老师有很多诗,同样豪气干云,比如《观音乐视频〈我们这一代〉随感》:
“经年人祸忆犹新,劳筋饿体熬苦行。
问君能有几世修,一生无悔动天神!”
许峰老师是经历过苦难的,但苦难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更激起他的豪情,也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诗言志,并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东坡在黄州留下的“两赋”,文笔极美,而且极有人性的光芒。比如《前赤壁赋》中的句子“苟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就包含了诗人人品的高洁,既见思,又见品。但多数解读者,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忽视了诗人人性的光辉。解读许峰老师的诗歌,同样要从人性的光辉去解读,尽量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还原诗人的真善美。他在另一组《诗意花神》中,以荷花、金桂花、雪莲花为意象的作品中,诗人品德非常直观:“自是洁来还洁去,莫忘糟糠孕妖娆!”《荷花》;“真情倾泻何须艳,亦花亦果口留香。”《金桂花》;“甘受极寒凝真气,只为苍生送福音。”《雪莲花》。形象、真情,有品味。这些诗句,被很多同道中人引为座右铭。
第二首诗也是游记类的抒情诗,这首诗与上一首的写法完全不同,有一定的细节衬托,写出了桐山的伟岸。在我们看来,海拔千余米的桐山,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之中,可能不太起眼。但对诗人来说,有复杂的情感,也有崇高的地位,因为这个地方,是诗人从小砍柴的地方,是他的家乡,心中的形象就非常高大:“青云直上桐山巅,”但也因为高大,对诗人小小的“我”来说,却是生活的艰辛和磨练。于是,诗人笔风一转,“百苦辛劳是少年”。讲了少年时的艰苦。中国的文人都有很浓的故土情结,不管家乡好不好,留没留下什么样的印记,总有一种萦牵梦绕的情感挥之不去。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情思,被岁月勾起,故地重游之后,竟萌发出“愿守青灯伴佛眠”的皈依之情。
第三首诗《听佛歌〈放下〉有感》和第四首《忘了吧》以及后面的几首诗,都是观影听歌后而产生的诗情,都属于人文意象之类的作品。第三和第四首,可看作是诗人的精神皈依,这两首诗和上一首诗的诗句“愿守青灯伴佛眠”的思想性有一定的关联。我们可以推理,在这个时间段,许峰老师的情绪还处于波浪式阶段,萌发过青灯古佛的念头。但身在红尘,哪里会断得这么干净呢?有家庭,有事业,有爱我的和我爱的祖国……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大的哲学命题。几乎历朝历代的先哲先贤都在探索,因而也出现了玄理诗。包括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都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命运背后的那只手,有时确实让人无能为力。但寄情山水、与物相冥的做法仅能起到短暂的安慰作用,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靠自我意识的觉醒,积极乐观,顺应自然的心态,才能真正走出人生的低谷低潮。从艺术上或人性上来探讨,借鉴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诗人情绪波动的这个过程特别珍贵,它让诗与人感通一体。王阳明以真诚恻怛来说良知。诗人是有抱负和良知的,又有很浓的亲民思想,当他在某些方面未尽人意时,就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波动。
第五首写出了“艰难苦困,玉汝于成”的境界。
第六首《游子吟》本是旧题材。但诗人的这首诗是在听了歌曲《累了也想喝点酒》之后的随感,讲述的是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而联想到社会上那些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农民工兄弟。在思想境界上,也到达了孟郊《游子吟》的高度,并超过了古诗《游子吟》广度。尽管孟郊的《游子吟》,写出了伟大的母爱;但许峰老师的《游子吟》,同样写出了外来游子们的真实感受。这首诗还有一个可贵之处,不落俗套,大气而有张力,游子不再局限于母亲和儿子,而是泛指一个在外漂泊的群体。
第七首有撕裂感,诗作写出了一些双面人的虚伪性,揭露了伪善、伪修、装模作样的形态。真正的修行,是修心,哪怕身在红尘中,同样可以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云水禅心。如果心中没有佛意,即便是在名山大川中,也无法抵达清净无为的状态。
第八首讲的是为官之道,我没做过官,是无法解读的。只能从民心所向的方面来理解。我认为,当官不是为了做官,当官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一方而去当官。这样才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天下粮田》的主人公带着棺材去当官,就已经明志,也看出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为造福一方百姓而彰显出来的使命担当,具有特别大的震撼力。诗人以诗明志,也看出了诗人的为官之道和思想境界。
这些诗都是性情抒写,体现出诗人高洁的灵魂。诗歌通过一些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寄托的都是诗人的真情实感,传递出诗人的精神风貌。在这些诗里,诗人力图通过人文和自然景观,构筑出理想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完美的追求,启迪我们进行思考,并如何在时代的发展洪流中,避免人性的扭曲而失去人性的光辉,这是其它当代诗歌都未能涉及到的领域,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所以他的诗歌,是无可替代的。下一章节,我们再继续讲。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