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难尽话归队
——浅析李辉诗作《归队》
作者:史映红
看到军旅诗人李辉作品《归队》,感触颇多,归队是军人的常态,一次高层重大的活动,一个高层重要的出访,一次边境的风吹草动,一场猝不及防的演习或换防,一个单位发生重大或严重问题,都会突然接到所在部队电话,立即归队,无容置疑、思考、迟疑,你要做的,就是马上拿起背包出门,即便堂上双亲重病在身,即便爱人即将分娩,你别无选择。归队是军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归队是军人一言难尽的话题。
“再次将心火点燃/肉体压不住灵魂/一场独行在旷野上蓬勃”,匆促踏上归队的征途,车站码头,曲折辗转,东奔西跑,终于到了高原;蓝宝石般的天,洁白耀眼的云,色彩艳丽的风马,高高低低的玛尼堆,一切无比熟悉,熟悉让一切变得亲切。“再次将心火点燃”,即将回到沸腾的军营,回到绿色的海洋,回到朝夕相处战友们中间;别离的愁绪已烟消云散,旅途的疲惫荡然无存,此刻“肉体压不住灵魂”,人随车走,车随心飞。
“见几头牦牛/在初升的阳光下彼此临摹”,海拔越来越高,离部队越来越近,青藏大地的元素越来越浓,“几头牦牛”或悠然进食,或翘首远望,或恬淡行走;“在初升的阳光下”,一切是清新的,草场田野、树木庄稼、白云蓝天、边陲岗哨;“我们都习惯在荒芜中跋涉/身载重负,饮尽风尘”,众所周知,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常见的、农牧民最民忠实的朋友,它伟岸健壮、厚重敦实,它憨厚老实、吃苦耐劳,它勤劳辛苦、默默无闻,生前驮运耕作、奉献乳汁,即便倒下,也献出了骨血皮肉,付出了所有。诗人一句“我们都习惯在荒芜中跋涉”,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打开读者心灵的钥匙,是众多文字里耀眼的光点,这里把高地军人、戍边战士比作牦牛,恰如其分,妥帖到位,让人过目不忘。
“仍以忠诚且执着的姿态/支撑着几根硬骨/匍匐在这片热土上”,曾几何时,我们很多人的目光、甚至全社会的目光转移了,转向一个个恢宏耀眼的舞台,转向一个个光彩夺目、手持话筒的人,转向巨贾们的一颦一笑和举手投足,转向富豪们的别墅座驾,甚至生活垃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已超过二十届,仔细过目就发现,特别前十届,入选了众多影视明星和歌舞演员,让人大跌眼镜,真是匪夷所思,又无话可说。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俄乌战争已持续了近两年,可谓天天有牺牲,夜夜有伤亡,多少家庭残破不堪、家破人亡,但停战似乎遥遥无期。而这轮巴以战争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双方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5万多人受伤,无数人流离失所、四处逃亡;同样,停战遥遥无期。
1947年,顾随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诗心的健康,关系诗人作品的健康,亦即关系整个民族与全人类的健康;一个民族的诗心不健康,一个民族的衰弱灭亡随之;全人类的诗心不健康,全人类的毁灭亦即为期不远”。军旅诗人李辉的诗,首先是“诗心的健康”,我国拥有14亿人口,拥有广袤的国土与浩瀚的领海,但周边邻居大多长期对我们打压排挤、围追堵截,四面多是群雄并起、磨刀霍霍、不怀好意的眼睛。这时候,我们要关注那些“身载重负,饮尽风尘”的身影,关注那些“以忠诚且执着的姿态”,关注那些“支撑着几根硬骨”巡逻的面孔,关注那些“匍匐在这片热土上”,且执着向前的英姿。因为有他们,14亿人才平静安宁的生活,因为有他们,广袤的大地才没有硝烟弥漫,因为有他们,蓝色的大海才船舶游弋渔歌嘹亮,因为有他们,1045万平方公里国土才没有炮弹呼啸而过。
“咩哞声声/将苍茫撕破/穿透历史的帷帐抚摸远古”,高耸的西藏,苍茫的高原,亘古的雪域大地,广博的“世界屋脊”,是安宁的,偶尔的“咩哞声声”,让宁静变得和谐,让亘荒有了人间烟火。诗人李辉对雪域高原、藏东昌都的环境描写,有声有色,形象逼真,能紧紧抓住高原特点和地域特色。
“行走在藏东高原/蜿蜒崎岖的小路中/目睹一场场生命的枯荣”,品读至此,我内心是感动的,曾几何时,很多人对西藏的印象是布达拉宫的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大昭寺的金光闪耀、气象万千,纳木措的碧绿如玉、美轮美奂,八廓街的人流汹涌、熙熙攘攘,羊卓雍措的碧波轻漾、宛若翡翠;是的,人们的印象没有错,亲眼目睹与影视宣介并无二致。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支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你完全可以玩得很痛快很洒脱很尽兴;但你要知道,长期生活工作于此,高海拔让你举步维艰、头痛欲裂,严酷的自然条件让你极度不适、度日如年,枯燥单一的生活让你精神空虚、寝室难安,出行时,多是山高谷深、水急崖峭;我在高原军营服役超过20年,不少军人和家属,没有倒在战斗岗位,却倒在学习出差和探亲休假的路上。
“接受岁月将青春剥落/接受生活的锋利与顿挫”,在人们印象里,军队是铁甲滚滚、战车粼粼,是战机呼啸、穿云踏雾,是战舰远航、驶向深蓝,是阅兵方队口号震天、动作如一、群情激昂。其实更多的时候,军人生活是艰辛的枯燥的乏味的,训练操课、站岗巡逻、放哨执勤,周而复始,他们用战士特有的态度与情怀,昂扬的斗志与热忱面对本职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事,即便“岁月将青春剥落”,即便远离亲人故土,仍无怨无悔,他们克服诸多困难,坦然“接受生活的锋利与顿挫”,戍边信念从来不改,工作标准从来不降。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言:“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李辉这首诗,基本做到了“境胜”和“意胜”相结合,既有对青藏和军旅生活的挚爱,对脚下土地和本职岗位的挚爱,又有对使命和责任的热爱与担当;军人情感、战士胸襟、家国情怀漾然纸上,给读者以情感上的触动,以艺术上的感染。
归队
作者:李辉
晨曦
再次将心火点燃
肉体压不住灵魂
一场独行在旷野上蓬勃
见几头牦牛
在初升的阳光下彼此临摹
我们都习惯在荒芜中跋涉
身载重负,饮尽风尘
仍以忠诚且执着的姿态
支撑着几根硬骨
匍匐在这片热土上
咩哞声声
将苍茫撕破
穿透历史的帷帐抚摸远古
回首归真的静
真是一场豪奢
行走在藏东高原
蜿蜒崎岖的小路中
目睹一场场生命的枯荣
接受岁月将青春剥落
接受生活的锋利与顿挫
一束我,在刺眼直射的阳光中
在一座座苍凉的山峰上徐徐铺展
作者简介:
李辉:本名李金惠,山西夏县人,西藏自治区作协会员,在《相如文学》《清风笺文学》《青柠书鸢》《长风文艺》《都市头条》《今日头条》《亚洲华语文旅卫视》《蜀川文学》《西南商报》《内江日报》《藏东文学》《四川诗人》《军休生活》《新文青》等刊物和平台发表500多首诗歌作品,著有《爱在深冬里》等2部诗集;喜欢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曾经多年的戎马生涯给人生以自信,不问结果,只问心情,希望明天更美好!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