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也说心声

也说心声

——浅析赵琼诗作《心声》

 

作者:史映红

 

正想对军旅诗人赵琼诗作《心声》写读后感的时候,却刷到一个小视频,是转业军人蔡朝东老师的一个励志演讲,摘录如下:“我1968年入伍,1989年转业,期间打过仗立过功,转业时是副团职;当时转业费是4300元,我们不嫌少,因为我们那么多兄弟连生命都没有了,我们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我们那些牺牲的烈士,他们家里能拿多少抚恤金呢?可能你们并不知道,今天我告诉大家,我们军人牺牲了,1979年牺牲的,每人抚恤金是500元,1984年在老山作战时提高了一些,每个烈士是2000元。2000元和一个军人的生命能划等号吗?绝对不能划,为什么我们又划了呢?因为我们懂得:倒下的是我们的身躯,扛起来的是共和国的版图,牺牲的是我们的生命,打出来的是国威军威,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尊严”。

也在此刻,从2022年2月就开始的俄乌战争仍在进行中,如火如荼;巴以战争也持续了两个多月,参战国家都倾其所有,还在排兵布阵,招兵买马,调兵遣将;从当下局势看,和平迹象依然渺茫,停战遥遥无期。从每天新闻上看到,战争异常激烈,战火铺天盖地,青葱一样的生命接二连三、甚至成群结队地倒下;家园荒芜,硝烟弥漫,无数难民遍体鳞伤,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惨不忍睹。

军旅诗人赵琼在诗作第一节写到“战场”一词,就已注定这首诗是严肃的,或者说是沉重的,“如果,在战场上/没有了出路,我将会选择/在泥土的深处/专事五谷”,这里“没有了出路”让人深思,作为军人,首先是战争的参与者,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义不容辞,正如牧人放牧,学生上学,农民耕耘一样正常;“没有了出路”,个人认为就是悲壮地倒下,或者说牺牲,作为战士,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就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月缺月盈一样自然。

“如果在地下,还有/需要捍卫的疆土/我还会在群山之中/去找寻那些/可以炼出钢铁的石头/和骨头”;1953年9月12日,毛泽东主席曾讲:“我们不是去侵略别人,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中国人民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两样都可以干”;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俾斯麦曾言:“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是这样,军人这个职业早已注定与自己的国家、人民和脚下这片土地凝铸成一个整体,同频共振,气脉相通,生死与共,行走在一起,站立在一起,倒下仍然在一起。

“可以炼出钢铁的石头/和骨头”很让人深思,我认为,即便一个军人倒下,他依然牵念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牵念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心跳,他会以向死的信念、决绝的气势、最悲壮的方式激发更多战友,爱自己的土地和人民,增强战斗意识、战斗作风和战斗精神,同时强大和提升手中武器的装备性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安危,在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下,在强盗如云的地球村立于不败之地。

“也绝不会/将手里的强弓,让人/当作竖琴来弹”,赵琼这几句诗,同样触人心扉,身为战士,战争最终胜利或失败,必须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流血的教训。如果凯旋而归,也绝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能铸剑为犁、卸甲归田,而要荷枪实弹、常备不懈,要整装待发、枕戈待旦。

诗作结尾“将祥和与安逸的合鸣/奏给那些/先我而去的英雄们去听”,品读到此,突然想起1984年4月下旬发生的老山战役,2024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也就是说,我国离我们最近的战争过去已经40年了,在这40年和平岁月里,无容置疑,我国经济发展与日俱增、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人民生活水平如日方升、蒸蒸日上,社会诸多方面变革盛极一时、方兴未艾。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眼里是高档消费和豪车别墅,是比官斗狠和摆阔卖富,是骄奢淫逸和醉生梦死,是唯利是图和损人利己。而国防观念,国土意识,边境安危,家国情怀,革命先烈,民族英雄、无私奉献等话题却普遍淡出很多人的视听,如果让这一现象继续泛滥蔓延,听之任之,真是细思极恐,让人不寒而栗。

军旅诗人赵琼的文字,让我们找到了久违的钙质,找到了硬度,找到了初心,找到了来处。个人拙见,这是一首“严谨与力度共存、形象与意境共存、语言与诗意共存”(峭岩语)的好作品。

 

心声

 

作者:赵琼

 

如果,在战场上

没有了出路,我将会选择

在泥土的深处

专事五谷

如果在地下,还有

需要捍卫的疆土

我还会在群山之中

去找寻那些

可以炼出钢铁的石头

和骨头

 

如果,如您所愿

我有幸,活到了

胜利的那一天。也绝不会

将手里的强弓,让人

当作竖琴来弹

我会用自己的余生,去植

可以制作琴身的梧桐

期待更多的琴声

将祥和与安逸的合鸣

奏给那些

先我而去的英雄们去听

 

作者简介:

赵琼,男,1966年生于晋南,空军某部干部。著有诗集6部,诗作散见于《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解放军文艺》《文艺报》《天津诗人》等,被收入多种诗歌选本。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