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奇葩只寻常
——读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转弯处》
摘要:当年,陈行甲辞职的消息在社会面引起诸多话题,众说纷纭。陈行甲的华丽转身给我们更为深刻的的思考,成为一是街头巷尾的美谈。当陈行甲以一个公益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一片哗然,又是一场众说纷纭。无论他激流勇退也好,还是参加公益行列也好,陈行甲必将是一个时代符号,被人们记住。当他笔记体《在峡江转弯处》一书出版自带人设,赢得一批读者,这里不乏职场人们,不乏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的人们。在这里求证出,人们更加渴望社会文明,消除腐败的心声。书中陈行甲恬静的文笔,平静地叙述了他的出生、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家乡、他的求学经历,和他在职场的叱咤,还有迷茫,当他亲手签批抓了那么多腐败分子,可谓惊心动魄,50万巴东父老的信任,一个伟大的党给他以力量,他把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坚持到底,可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他转身辞职,仍不失一位风骨男人,他的一举一动,无不诠释一个好人的信念与信条。读过这部书,可谓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留下的不仅是思考,还有无限的回望与敬佩。
翻开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转弯处》作者在原版之前加注了“重印前言”《当我谈写作时我谈些什么》,这样的前言便把读者引进一个不同往常的“场”。我所购买这部书在书版权页这样记载:2021年1月第1版,2021年12月第8次印刷。
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经历过辉煌与荒芜,忠于灵魂,重启人生。他的人生之路,远看是前行,近看是归乡”。封底中,陈行甲的儿子阿鱼这样写到:如果有人问我,父亲交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我会这样回答,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共同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祝福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此文是我第二遍读这部书后的落笔,此刻思路凌乱、飘飞、无定。之于作者本人,大可不必啰嗦,想必一个年代的人们都会有对他的关注或者说了解。
这部书遵循“日记体”或者“笔记体”的文学行走。字面温馨,内容丰富,情绪平和,读者内心起伏后回归平顺和思索。依次他的笔记行走这样开始,“我和我的母亲”“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猜错”“如果有光,我就能看到你的眼睛”“人生的巴颜喀拉山”“密歇根湖上有一千种飞鸟”“在峡江的转弯处”“你好,我的下半场”。
作者母亲人初的时代,一穷二白是社会的倒影,母亲差一丢丢就被外婆扼杀在那一贫如洗又无可奈何的现实里,因了过路的算命先生一句“这个姑娘伢你好好养着,她将来是贵人之母……”似有若无的话语,母亲的命运得以改写,外婆强硬的心软得棉花一样,不得已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可能,母亲因此成了母亲。母亲性格里那种人性的坚强,和人心的温软,是陈行甲最完美的继承与发扬,在他人生之路之上,是航标、是坚持、是底色、是力量。每一个人生迷茫的恰口,母亲都是他最大的支持和力量,是世界上最懂自己的那个人。如果说母亲是最懂作者的人,那么妻子则是最理解作者的人,作者无论如何行走后的回归,回归到他出生的地方,不说这里多么贫穷,多么落后,又多么水深火热和不堪,他没有嫌弃这里的一山一水,没有忘记这里的父老乡亲,没有畏惧这里的腐败与威胁。他抑郁过,他重生了。他站直了,又激流勇退。他还给这片土地的火热正义与恩德,他完成了心中的光与火的明亮,他的妻子不离左右。转身走向一个更为壮阔的时空。
这部书的故事,足可谓惊心动魄,特别是他孤军奋战时的无助与赢得,他在无助时赢得正义的支持,光明之下一切丑恶都是不足一道的不堪一击。
陈行甲写到他在矿山公司工作,因为自己订阅英文报纸,被推荐给县政府随省领导去沿海招商,将相关材料翻译成英文的故事,当时县里缺乏这方面人才,他用下午到凌晨两点的时间,把材料翻译完毕,并达到好用得不用改的程度。县政府安排对外协作办公室给他发200元补助,电话打了三次,陈行甲没有有领这笔补助,理由是单位安排给县政府做的工作,本是份内工作,只用不到一个晚上的时间,绝对不适合领这笔钱,当时200元钱很可观,他的工资才是112元,而县政府最先找到英语老师开口的翻译费是800元。这之中的比对,是一个什么样的说明呢?不言而喻。
陈行甲从县外贸局副局长岗位上提拔到县团委书记岗位,当天宣布任职时,他在场的忐忑,被宣布后,县委书记会议结束前让在会一把手留下另行会议的通知下达,他是走是留的不知所措,是好心的外贸局王局长善意提醒,他才没有贸然离去。之后他曾任全县最年轻的乡镇长,他考清华的研究生,他去美国学习前任兴山县委常委,在学习期间参观考察了芝加哥周围的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协会,以及不同规模的农场,他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调查研究去学习。
他说,清华两年的脱产学习是他人生的巴颜喀拉山,是长江黄河的分岭,他的人生之路在这里分岭。当他站在清澈平静的密歇根湖畔,注定是他人生当中值得回味的驿站,记忆中的那个湖,像是心心相印的朋友。他所走过的每一处,都是满满的精彩,满满的回忆。
2011年10月15日,陈行甲离任宜都市长到巴东任县委书记,他写到当时他不知道的是,命运最大的挑战虎视眈眈底等着他,他与它的相遇猝不及防。他后来的工作处境险象环生,但是他却义无反顾。
接下来的故事都在书中,我不摘录了,此时我的眼中有泪水,抬眼窗外,晴空正好。
开篇我摘录了一些信息,几次印刷信息,还会再版多少次的话题。这里的意思无非是说,人们对这部书的欣喜与好奇,从书中找到佐证,了解最为真实的陈行甲。我敢说只要买了这本书的人,一定是为了看而买,不是为了装饰书柜,更不是单纯为了某种敬佩或者佩服。我还敢说,买了这本书的人,重度第二遍的人不在少数,而且会有看上三四遍的人。这本书,读着读着就读到了一种明媚的精神,和一种精神的明媚,这种元素是稀缺的,是富氧的,是能佐证使命与初心的。不是一本鸡汤,而是一锅醇香的鸡肉,有各种佐料的调味加持,有那些故事的真实,文字的真诚,文学性不低的存在与承载。
陈行甲是理科生,但是他文字见长,在学校时就有超长的文字发挥,到机关后对文字的精益求精到了无可苛责的地步,他能在那个纯手工誊写的时代,会把一份上万字的文件誊抄五六遍,甚至更多,为的是一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内心的安然。
读这本书读到他的相遇,他是有福分的人,遇见母亲、遇见妻子、遇见儿子、遇见师友、遇见被赏识、遇见被尊重、遇见人心、遇见巴东50万父老乡亲。
读这本书,除了读正文,这是陈行甲的足迹过往,心声认知,责任使命。还要读这本书的前言、序言、跋与后记,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风光、风景、风采,都是关于陈行甲的,还有陈行甲的特立独行,火热与纯粹的人生。
他大学同学肖立以《我的“奇葩”同学陈行甲》为题为《在峡江的转弯处》所作的序言,是赤城的惺惺相惜,真挚的以诚相待。序言里写,大学毕业他回家乡,清华毕业他选择家乡,回到山里,我的同学在我眼中简直是在奇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他在巴东高调反腐,赢得”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难得基层老百姓认可的好干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殊荣。他以奇葩地做出辞官从善的选择,让无数人赞之忧之憾之惑之。他的故事成为一个时代现象,引发无数的疑问和思考,这可能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如果陈行甲真的成为一个无法复制、稍纵即逝的美学符号,那无疑是陈行甲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他同学的所言,正是这本书好看的人文和高尚。
多希望,我们你们他们咱们可以向陈行甲一样追随内心,历尽千帆,归来少年。
真诚、善良、积极、阳光、激情、清醒而独立、勇敢而无畏、天然不做作的率真,根治于内心的道德,以及唯美而精致的工作和人生态度,都是陈行甲的品质,值得人们去学习。
附录中,曾经陈行甲的部下曾兵为《在峡江转弯处》所写的《我所了解的陈行甲》更为客观,全面,公准。文字最后这样写:巴东这块土地上不止陈行甲一个好官。千年以来,寇准就在这里任过知县,我相信,今后还会有不少陈行甲式的官员留在老百姓心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在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带领下,祖国兴旺,好官辈出,中华强盛。
在视频中,多次翻到陈行甲公益路上的风采风姿,依然那样自信满满,阳光充沛,所说所唱所行走依然那样的陈行甲,无可替代,这是读者的期待,更是陈行甲的本来,是万千人们的祝福。
合起这本《在峡江转弯处》,站起身透过窗口遥望,夜色更深,星空更璀璨,远近目力所及的楼宇,把夜空分割,却与夜色融为一体,那些灯光里的楼宇,好比一座座或秋色流泻或积雪披覆的山峰,在远近矗立,透出灯光的窗口仿若悬崖凿出的洞口,修行人们的观想与冥思散射出夺目的光影,此时,陈行甲在公益的大路上奔忙,身影和气概在他的书中,折射成明媚。
此文,借用陈行甲同学所用的“奇葩”一词,扩展为题,是我的读感,是我的尊佩和共情。词不达意,相信不一样的读者会读出一样的情怀与感动,是这本书与陈行甲的可读之处。
2023年8月15日于巴彦浩特
作者简介:
温智慧。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第12期,第35期学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阿拉善盟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