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爬上山巅会星辰

爬上山巅会星辰

——浅析马文秀诗作《没有一束光能掩盖星星的锋芒》

 

作者:史映红

 

反复品读马文秀诗作《没有一束光能掩盖星星的锋芒》前两节,我读到了一些久违的、只属于雪域高原特有的诸多称谓,或者说让人翘首仰望的青藏元素:“仁青、爬到山顶、离漫天星光近一些、内心的温度、高一些、江源玉树、谈论星辰、高原、海拔、风向”等。

同样,在反复吟诵和品味《没有一束光能掩盖星星的锋芒》前两节,脑际自然而然地闪现出藏民族伟大的《格萨尔史诗》,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讲述了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的英雄故事,他以惊人的毅力,不屈的斗志,过人的胆魄,高超的法术,神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武功征战四方,杀富济贫,抑强扶弱,造福于民。这是一部由藏民族集体创作,倾注了西藏历经吐蕃王朝等时期的历史兴衰及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的智慧与口传艺术,是藏民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总和,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格萨尔史诗》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历经时间最久的英雄史诗,共120多部,100多万行,2000多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的,能产生如此卷帙浩繁、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史诗的地域,肯定是神秘、神奇和充满神性的土地。能产生如此浩如烟海、惊天泣地、气势磅礴史诗的民族,肯定是聪颖智慧和深邃伟大的民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将我们带入原初可能性就是把我们带到我们已经在的地方”;众所周知,在高处之上的高处,在山巅之上的山巅,在“世界屋脊的屋脊”,在“离漫天星光近一些”的地方,是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他们习惯于在雪山之上,太阳之下耕耘、锄禾、收割;习惯于在大湖之畔,蓝天之下驰骋、放牧、迁徙;习惯于在“星辰”月光之下,熊熊篝火之侧舞蹈、跳跃、歌唱。

“让裂开的希望,离漫天星光近一些/似乎这样内心的温度会高一些”,这两节,马文秀在看似驳杂、无序和并不规则的写作中,把人物、场景、事由、地点等诸多元素,以恰当和自然的方式排列组合起来,产生一种意会与幽微,细微与浩瀚,局促与广博相互交织的特殊效果,可谓自然天成,返璞归真。

“群峰托举这片神秘地域/没有一束光能掩盖星星的锋芒/每当沉入漆黑,星辰就指出一条路/路上有激流、砂石、沼泽、荒漠”,大家知道,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之源”和“中华水塔”之美誉;同时,生活于此的人们豪迈粗犷,奔放旷达,能歌善舞,亦有“歌的海洋”与“舞的家乡”之称;这里的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由,乐善好施,敬畏天地。

在数千年的生存发展中,人们养成了慈悲良善、敬天悯人、随遇而安的民族天性。当遇到挫折磨难和艰辛曲折时,当遇到阻碍失败和“沉入漆黑”时,人们会坚定的相信“星辰就指出一条路”,这是一条平坦的路,一条宽阔的路,一条洒满阳光的路,指引着人们走出“激流、砂石、沼泽、荒漠”,到达所要去的去处,所要到达的彼岸,所要到达的“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春秋《礼记·中庸》)的理想之地。

“而行走者需要勇敢打开自身的光芒/在严冬的风暴中穿过这条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曾言:“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这首诗后两节里:“群峰托举、神秘地域、一条路、路上有激流、砂石、沼泽、荒漠、严冬、风暴、穿过这条路”等词句,诗人营造了一个向前向上、勇往直前、不屈不挠、义无反顾求索者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个人拙见,这既是诗人喻指自己,激勉自强,激发自我。同时也喻指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在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不自暴自弃,不瞻前顾后,不畏葸不前,而是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一往无前。

这首诗直指现实,有满满的正能量,有足足的精气神,给读者一种向前向上向美的力量。这首诗又超凡脱俗,富有灵性,甚至神性,江野开阔,高天无痕,圣音威严。给受众以强烈的人生启迪:人需要有信仰,但信仰必须阔达良善,仁爱温和,驯良慈悲;并且,这种信仰要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始于手足,行于大地,实实在在,不凌空虚蹈,不不切实际,它来不得半点浮皮潦草、蜻蜓点水和遮人耳目。

 

没有一束光能掩盖星星的锋芒

 

作者:马文秀

 

腊月的星辰下

仁青与兄弟姐妹爬到山顶燃烟花

让裂开的希望,离漫天星光近一些

似乎这样内心的温度会高一些

 

在江源玉树人们习惯谈论星辰

有时心就像一颗星

熟悉高原的海拔与风向

 

群峰托举这片神秘地域

没有一束光能掩盖星星的锋芒

每当沉入漆黑,星辰就指出一条路

路上有激流、砂石、沼泽、荒漠

 

而行走者需要勇敢打开自身的光芒

在严冬的风暴中穿过这条路

 

作者简介:

马文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诗刊》社第39届青春诗会,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青海湖》等期刊;出版诗集《雪域回声》《老街口》《照进彼此》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多国文字。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