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边缘凝视中心

 微信图片_20240323161553


从边缘凝视中心

——《时间之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

 

作者:梁福根

 

南岭民族走廊在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版图上,大抵处在边缘地带。但它却是本区域内各兄弟民族的“三交”(交往、交流、交融)通道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场域,域内兄弟民族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地理等方面的边缘地带,恰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中心区域之一。

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何述强穿梭在南岭民族走廊,目光所及、情感所系的是大抵是费孝通先生所划分的中华民族分布的六大板块中的云贵高原板块和沿海板块的兄弟民族,《时间之野》书写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过半。在这片多彩的热土上,他心游万刃,从历史、民族、民俗、宗教等维度,纵笔书写壮、苗、瑶、侗、京、汉、仫佬、毛南等民族之间的风物以及人物、文化的三交史,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可谓身在边缘,却凝视“中心”。

风物是带有浓厚的地理文化内涵的风光景物。在何述强笔下,南岭民族走廊有苗族同胞居住的云雾浩茫、泉水甘甜、莽莽苍苍的大苗山,有侗家儿女居住的三省坡下圣洁且周边开满鸢尾花的侗天湖,有毛南族兄弟聚居的遥远南方、苍莽森林之侧的九万大山南麓,有布努瑶姐妹生活的弥漫着旷古浩荡的寂寞的七百弄大石山区……从九万大山到十万大山,从龙江河流域到红水河流域,从在黔桂边境的崇山峻岭和林莽幽壑,到北部湾滨海雾雨中的红树林和苍茫浩瀚大海中的京族三岛,这些都是典型的“南方之南”的风物。作者或礼赞,或悲悯,都是有温度的风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风物养育着人物和文化。《时间之野》的各民族人物和文化,在这样的风物中共生互动,认同着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如书中《乌雷的那一场雨》对杜甫的评价:“一个大诗人的境界必然是很高的,他对重要历史人物(也包括和他同代的人物)的评价无疑是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度”。何述强笔下的各民族人物,也本着这样的国家中心和中华民族中心的高度来书写。

书中多篇写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汉代马援的伏波庙在岭南的广泛分布。《乌雷的那一场雨》说“整个珠江流域大大小小的伏波庙恐怕有数百个。”连马援没有到过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山上也有一块马援碑,“边境多事之秋,伏波庙对凝聚力量,唤起同仇敌忾,促进边疆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久而久之,马援的精神已经融入山川,成为山川之正气,林壑之清音。”这是中华民族内部三交的体现,体现南岭走廊各民族对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回到竹简——忻城漫笔》,赞颂忻城壮族老教师石秀毓耗时 17 年,用整整卡车的竹子削成近15万片竹简,把一整部《本草纲目》抄在了竹简上,“在我看来,这是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次古老的仪式。……对于经典,这应当是最高礼遇了。南方,正是用如此质朴的方式感恩一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经典,以一颗无比寂寞和深情的赤子之心顶礼一部伟大的作品,这种爱,深沉而内敛。”

文化是风物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交互作用的产物。南岭民族走廊本是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西南文化的重要三交大渠道。风物中的河流是民族与文化三交的重要通道。作者较深刻地书写到岭南河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意义。

《千秋眉眼龙江河》写流域内的壮、瑶、毛南、仫佬、汉等民族及文化在这里的互动交融。“毛南族的还愿仪式里供奉的诸神中,有一个瑶王……这说明,这两个民族,穿越这条河流进行了某种秘密的交融。”而龙江畔的歌谣透露出的龙文化的信息,与龙江十分契合。“真正的文化不会拒绝融合,但它始终保持超脱独立的品质,这样的文化,可能才是源远流长的。这是龙江河给我们的启示。”

《江山诗意此中藏》写红水河流域“作为高原文化与平原丘陵文化的过渡带和接合部,意味着许多文化因子在这里转折、裂变、融合……多元共生,裂变疾速,其中呈现的风景无疑是壮观的、迷人的……红水河的子民们,来自二十多个民族……共同在千峰百嶂间开辟美丽的家园。”天峨的蚂拐节文化、十二生肖铜鼓舞“都包含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有一支独特的‘高山汉’于近代从外省迁来,汉文化与黔桂边陲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生发,交相辉映。星星与星星不会相互埋没,相反,它们共同的光芒会使天空更加明亮。”

如果说河流是各民族三交的天然要道,那么,连接自然河流的运河则更是主动开辟出来的各民族三交的积极选择。《灵渠梦寻》中的灵渠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就紧紧握手了,血脉相连了。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湘漓分派”实现的反而是国家一统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目标。

《三界轩辕庙》描写一座庙宇供奉着多个民族的神灵,从民间信俗角度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这也是文化和信仰的融合,是多元文化共生的体现。南方的很多庙堂都具有这一特征,一座庙宇里供奉多个神灵。”《照亮记忆里的事物》写壮、汉等民族融合居住的南宁邕宁区蒲庙镇,“这里是庙宇的圣地,有着丰盈的庙宇文化,是缤纷信仰的摇篮,也是相互包容、理解的乐园。”来自各民族的信俗“在这里获得尊重,继而相互接纳,共享,这是动人的人类共处图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在此共处、共生、共融。

《时间之野》立足边缘的南岭民族走廊,关注的却是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缘与中心本是辩证关系。2023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笔者理解的主线是一系列的中心点的连接线,有如脊梁对人的重要,而脊梁是一节一节脊骨的连接。

《时间之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意,以温厚的情怀,历史的眼光,时代的使命,诗化的力量,足以成为助力民族工作主线的优美而有温度和深度散文集,是新南方写作中特色鲜明的散文创作成果。

 

作者简介:梁福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教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桂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丰子恺研究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