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幅鲜活生动的农村历史风情画卷

一幅鲜活生动的农村历史风情画卷

 

作者:智广俊

 

前几天,我通过微信圈,得知赵海忠教授以农村匠人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匠者》一书,已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即网购了一本,先睹为快。正是腊月年底,家家大扫除备年货忙得不可开交,可我拿到书一读就欲罢不能,家务活儿也顾不上干了,不顾老伴唠叨数落,起早贪黑,两天时间就把书读了一遍,大呼过瘾。这是一本通过描写农村各色匠人,再现了乌兰察布市农村近代农民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场景的书。书中农民的生活再苦再累,但大家都在辛勤劳作,千方百计地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顽强地挑战困难,寻找生活中的乐趣,执着地追求快乐幸福。尤其是匠人们不断创新,制作出新的物件,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喜悦和满足。匠人们苦乐交织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勾起了我在农村生活劳动多年的记忆,他们是那样的亲切可爱。他们的经历让我有时哭有时笑,情不能自禁。书中歌颂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本书为各色优秀匠人树碑立传,是一幅描绘近代乌兰察布市农村生动鲜活的民俗风情画卷,文学风采独具一格,具有史诗般的价值。

农村中的各种匠人,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他们凭借自己的手艺为村民服务,是农民中的佼佼者,备受村民的敬重,有关匠人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往往带有传奇色彩。这本书讲述了鼓匠、画匠、纸匠、粉匠、炒莜麦匠、木匠、铁匠、钉盘碗匠、裁缝师傅、车倌、教书匠、种菜园头、泥匠、皮匠、炸干货匠、民间草医、以及女红剪纸高手,约有十八种之多,基本涵盖了上世纪内蒙古农村生产和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匠人历来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写作对象,但多以故事传奇、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等文学形式来表达,将十八种匠人的故事写进一本长篇小说中极为罕见。《匠者》一书没有明显贯穿全书的主要故事情节,书中人物描写也有点分散,书中的主人公有十几个之多。各种匠人业有专攻,他们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牵连,所以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将他们的故事熔于一炉。本书写作巧妙在于,通过七鼓匠三画匠八木匠几个捣蛋小屁孩成长为有为青年的过程,以他们成长经历为经纬把各种匠人串联在一起,而且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村,这种写法就具备了长篇小说的各种要素,符合长篇小说的一般规范。而且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大鼓匠由于落实党的政策,又回到了上海老家,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文化贤人。他创办了一个民间性质的博物馆,将村里十八种匠人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制作出来的劳动成品,摆放进了博物馆里,并且还原了工匠们的劳动场景,使之成为了人类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大批游人来参观。村里的匠人应大鼓匠之邀,去上海参观了博物馆。当他们看到一生钟爱的行业,虽然有的已经被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进了博物馆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历史,成为了文物,感受到自己过去劳动的价值,重温了手艺人的荣光,让他们激动兴奋,感慨不已。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突显了劳动神圣,劳动人民光荣的创作主题思想。《匠者》一书故事结构编排与常见的长篇小说不同,与《儒林外史》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难得的是,作者把鼓匠、木匠等十八种行业技艺特点描写的十分精当精彩,匠人的劳作流程,简直可以看作是行业的技术规范。而且编排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能够吸引人,打动人。

 比如,写八木匠自学木匠,给自家制作家具,连续失败了七次,第八次梦到了鲁班爷的点化,终于开悟了,成功制作出了家具,这是八木匠名头的由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八木匠梦到鲁班爷点化,这是有可能的事。他把这个梦境传播出去,也是一种自我营销的高明手段。书中写到八木匠曾盘桓牧区几日,见牧民家中有一种用红木或榆树料制作的小件木器家具,多层抽屉,形制小拙,古朴雅致,厚重金贵,用来存放主人值钱的小物件。牧民需花费几匹马的代价来换取。他大受启发,回来借鉴仿制,制作出了一种全新样式的梳妆盒,受到妇女们的喜爱追捧,逐渐成为了当地出嫁姑娘的一种标配嫁妆物品。新样式梳妆盒使他成就为地方上一个有名的巧木匠。

皮毛匠已经是一种失传的手艺。加工皮衣先要对牛羊皮加芒硝沤制,其过程臭味熏天。本书绘声绘色描写了皮毛行业劳动制作流程,特别是对珍贵狐狸皮的特殊加工工艺的描写,用文学手法为本行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作史志资料、民俗读物来看待。

钉盘碗匠也是一种失传的手艺。书中的钉盘碗匠姓黄,没名字,大人小孩都称其为钉盘碗,他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比如,村里老沈是山西省做干货铺的世家,后来流落在杏村,社会改革开放了,他又做起了家族生意。他有一方家传玉石印章,可惜断裂了,来找钉盘碗匠整修。钉盘碗匠心灵手巧,创造性地加工磨制以骆驼骨头为原料的骨片,采用钉盘碗手艺,用骨片把断裂的玉石料字号章包裹在一起,做成了一件别具一格的工艺品。他甚至还可以为皮毛匠补二米多高腌制毛皮的大缸,让人叹为观止。

加工马铃薯粉条在民间也是一种手艺,其手艺人俗称粉匠。书中田老太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粉匠。加工完粉条,锅中剩下的碎粉条、粉疙瘩残留物,主家往往用盐汤加油花葱花来拌,用来犒劳帮忙的人。书中的三干头是一个好占小便宜的人,他瞅准主家加工完粉条,正准备吃碎粉的关头,推开院门进家也想混吃一碗。偏偏邻居们讨厌他,主家故意不拌碎粉吃,在场人都对他冷脸冷语。三干头只好尴尬地退出了家门,可他故意使坏,假装不小心碰翻装粉条的笸箩,白粉条跌落在泥地上,不能吃了,于是吵骂之声陡起。三干头老婆是一个从天津来的下乡知青,为人公道,见识颇高,闻声出来,先骂自家女婿想混吃一碗碎粉条的没出息,接着数落主家忘恩的小气,说当年他家失火,三干头曾帮过忙,后来又承诺赔主家20斤粉面,平息了一场纷争。书中多有这种杯中风波的故事,故事虽然小,但真是好笑也好看,从小事上看出在场每个人品行境界的高低。

每逢村里办白事宴,画匠与鼓匠要碰头,画匠要裱画棺材,鼓匠要在灵棚左右两侧吹奏乐器。鼓匠和画匠有了矛盾。鼓匠人多势大,欺负了三画匠。三画匠就挑拨人小上不了场的七鼓匠,让七鼓匠把画棺材的颜料液体洒在了二胡弓弦线上,灌进唢呐、笙的孔窍里,结果,到了起灵关头,鼓匠吹不响唢呐,二胡拉不成调,一下子成了大事件。紧要关头,大鼓匠站了出来,向主家和围观人群谢罪,当场把唢呐二胡等乐器扔进了烧纸火堆里,发挥口技技艺,独自一人演奏哀乐。大鼓匠在演奏过程中回顾了自己坎坷的经历,反思了自己对三画匠的不是,即兴发挥,曲调婉转低沉,哀怨自责绵绵,把围观人都听醉了。代东主持人猛然醒悟到大鼓匠的不容易,大喝一声,起灵!灵车走后,大鼓匠一下子瘫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众人赶忙用马车送往医院紧急抢救,徒弟们哭成了一片。事件的经过,算得上惊心动魄。通过这个事件的描写,赞美了匠人的敬业精神,这是一曲对手艺人的赞歌。

我年轻时也学过泥匠,这是一种粗笨苦力营生,书中描写泥匠愣韩用泥叶抹房顶的三道工序,第一遍把泥摊平,通过泥叶能够感到摸房泥的质感。第二遍压实,泥浆受到挤压变薄,压出的泥水外溢,渗入旧房泥。第三遍抹光,愣韩像绣花一样将泥面抹的光溜溜的。那些大穰,犹如一条金项链,软软地弯在泥中,千变万化,甚是好看。把抹房这种上不了讲究的劳动场面描写得如此精彩,我向赵教授脱帽致敬,您真是把抹房的技术要领、泥匠的心灵体会写活了,我当年就是这样抹房的。

让我佩服的是,赵海忠作为一个教授、大学里的校长,怎么能够把十八种匠人行业的行规和技术要领挖掘得这样的深,匠人们劳动场面写得如此活灵活现,这要做多少考察调查工作呀。书中22章,基本上每章描写一种匠人,每章人物故事新奇不同,情节曲折,高潮迭起,引人入胜。赵教授为了写作这本书,多年收集素材,而一旦成竹在胸,只用不到两年业余时间一挥而就。成书出版,犹如宝剑出鞘,青光闪耀。

书中还有乌兰察布市特有的风情特写。比如踢毛毽,有多种踢法,干踢、剪子股、反身、掏、绕花脚、搁手背、搁脚尖、顶眉骨儿等十几种踢法,更有拉毛踢毛复杂的踢毽子比赛游戏,反映了民间娱乐的丰富多彩。书中写了狼要吃人的过程,群狼听从头狼的安排,围着人转圈,撒尿,用蹄子扬起沙土,吓昏了人,狼才下口;有金雕捕捉野兔,双方斗智斗勇的精彩场面;有孩童在雪地里用马尾巴毛制作的活扣,来捕捉鸟儿的技巧,小孩套捉住小鸟的欢乐;过年制作冰灯的手艺;还有牧民挥动一丈多长的镰刀,在草地上潇洒割草的场面,这都是经典的文学描写。我相信每个乌兰察布市人看了《匠者》书中的描写,都会会心一笑,难以忘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却富有地方的特色。过去一方人说着一方地域的方言,用地方方言写地方人和事,最为传神。然而用地方方言写作,又影响着文学作品的传播,外地人难以理解地方方言,这就是一对矛盾。赵海忠在书中所用的语言多是将地方方言改造提升的一种书面语言,既保留了方言的特色,又让全国人都能理解。比如,乌兰察布人骂人痴呆的用语为“痴球货”,而赵教授改为“痴囚货”,语义更为准确,更为文明。讽刺人说话啰嗦,引用的方言是“快别嚼蛆了”。嘲笑某人不具备基本技能,却想有所表现的行为是“本事有所限,还想吃个焖山药拌炒面。”实际上农民的口头语是“本事有球限”。再摘录几句精彩方言,“犹如吃了一个擀面杖,痴痴地不说话”、“裤裆里过年,没见过世面”、“擂大谝小”、“高吆二喝”、“母牛尿尿,水淋摆带”、“笑得前弯后仰,吓得猪鸡发愣怔”。这种土话俗语表达是多么的形象生动,又让外地人可以看懂领会。语言风趣幽默精彩传神,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下面摘录书中一段描写,让大家体验赵教授书中的语言是多么精彩。书中描写马裱匠卷纸烟的过程,叙述得很有特点:“马裱匠很麻利,双手顺向把备好的半寸宽的纸条窝个三七开的槽,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一撮烟丝撒到槽内,取量适中,理得均匀。关键是卷。他左手手心向上,松松地护住,不使烟纸变形打折或翻转。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将一头抓死捏实,稍一使劲,搓成个像绳子一样的头。然后缓缓拧转这个纸绳头,越来越匀,越来越紧,七分纸慢慢把三分纸卷在怀里,服服帖帖的,一支烟就算基本卷成。”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一书里也描写过农民卷纸烟的过程。对照两位作家描写卷纸烟的文章段落,可以看出赵海忠的文学功力可以与名家相媲美,情节描写甚至更为精细生动。吸烟的过程是这样描写的:“马裱匠喉结滚动,嘴里汇些唾液,伸出舌头,优雅地在纸的夹层舔了一遍,顺势快速指压粘合。他掐去尾部多余的细椎管儿,丢掉,烟尾部分就成了一个松塌塌的敞口。反手之际划着火柴,将烟点燃,‘吸吸溜溜’的声音尚未结束,烟雾就被‘哈’的一声吐出来,又用鼻子倒吸气,烟雾变成两条小青蛇,线条分明逆向钻入鼻孔。足足过了二十多秒,颜色淡了不少。”我知道赵教授不吸烟,由此可见,他在观察上很是锐敏,这段文字,活脱脱地描写出了过去乌兰察布农村人吸自卷纸烟的情景,让人忍俊不止。

书中贺大头的媳妇是一个有点风骚的女人,她撩逗八木匠,而八木匠却不屑理睬。书中写到:“贺大头媳妇反身瞟了他一眼。八木匠看着她弯弯曲曲的侧影,想‘这要是块儿木料,可就什么也做不成了。’”。七鼓匠还是一个孩童时,到山上挖药材卖,大钱交给了母亲,小钱攒下自己做主买了一双新球鞋,穿上很是得意,可是父母对他的所为有看法,故意理都不理,七鼓匠很是郁闷。书中描写:“七鼓匠难过了一会儿,出门游街,逢鸡必踢,遇狗必追,竟如石猴子出世一般张狂。”这种描写真是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原创性上。赵海忠写的《匠者》一书,用长篇小说来写十八种农村匠人,这在文学形式上是重大创新突破。其讲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原创性很强。并且塑造了姜皮匠、田老太粉匠、炒莜麦的老牛炒匠、园头李大爷等全新的人物形象。主人公七鼓匠、八木匠、三画匠更是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匠者》一书为中国文学艺术长廊贡献增添了新的文学典型人物形象。

一般来说,采用宏大叙事的写法,才能写出具有史诗性的经典文学作品来。比如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宏大叙事的写法。但居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写的却是一个家族里族人之间的利益纷争、名利计较、情感纠结、儿女亲长的日常生活。后人评价《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史诗性的价值。因此,我认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深刻剖析人性,文学是写人的,文学就是人学。赵海忠教授是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他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匠者》一书传承了《红楼梦》的写作精髓。

《匠者》一书只写农村平凡匠人,只写匠人们劳动制作,反映了他们的甜酸苦辣的生活,展示了他们精神风貌。该书也没有过多地在男女爱情上着墨,而是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善恶,歌颂了劳动的光荣伟大,很接地气。这本书淡化了对农村政治运动的描写,但通过马队长、民兵排长等人物很好地树立了党的基层干部的形象。马队长公道正派,胸怀宽广,心地善良,很有见识,村庄在他的主持下,宽容地收留了各种流浪匠人,而且生产队唯才是用,充分发挥匠人的特长。包括下放“坏分子”郝裁缝,从上海流落到农村避难的大鼓匠,都把杏村当作再生之地,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大舞台。马队长领导杏村人将村里的生产和村民的生活搞得有声有色,这就是一位党在农村中的好干部。这也就是农村真实的政治。这本书很像《红楼梦》的写法,有着强烈的政治意义,但政治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匠者》一书在创作上可谓独辟蹊径,自成奇峰。我认为经过时间的检验,奇峰很有可能被公认为高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