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形散神凝花落草原

 111


形散神凝花落草原

——小说《匠者》与《呼兰河传》比较阅读

 

作者:王美珍

 

二月份刚刚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三月份又拜读了赵海忠教授的新作《匠者》,懵懂之中产生了想把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的冲动:这两部作品产生的时代不同,表现的社会主题迥异,但在写法上,笔者认为有相似的地方。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因前有各位大咖专业的评价珠玉在前,我只有另辟他径,把自己粗浅的认识缀成文字,见笑于诸君。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1940年创作于香港的小说,反映了北方小城呼兰河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小说《匠者》是赵海忠教授出版于2023年12月的长篇,反映乌兰察布草原80年间的历史变迁。

两部小说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篇幅长短。《呼兰河传》共七章,21万字;《匠者》共22章,34万字。

二是叙述视角。《呼兰河传》采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的叙述方式,儿童视角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困惑着人们加诸小团圆媳妇儿身上的一切;成人视角介绍了呼兰河城的社会风貌和风俗人情: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大泥坑,跳大绳、唱秧歌、娘娘庙大会等。而《匠者》则全部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三是内涵意蕴。《呼兰河传》表现封建社会的保守、落后和愚昧,封建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桎梏,对平凡普通命运的践踏。《匠者》则全景展现了乌兰察布草原的一代匠人勤劳踏实、善良淳朴、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核,处处展现劳动之美。

下面重点谈谈两部小说的相近之处。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一帧照片,那么《匠者》则是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二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散文化的构思和行文方式。

一、人物塑造的散文化。《呼兰河传》重在描绘呼兰河城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不以塑造典型人物为目的,只在五、六、七章集中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冯歪嘴子三个人物。而这三个人物,也最终成为作者批判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且三个人物的故事互不关联,各自独立,体现了浓浓的散文意味。在人物塑造方面,《匠者》主要人物十几个,次要人物几十个。根据他们从事的职业,大约一章写一个匠人,没有刻意突出哪一个匠人,每个人的故事都可独立成篇。每一个匠人的故事短而精,性格上较少变化,大多属于“扁平人物”,就像散文的一个段落。然而可贵的是,作者塑造的二十几个人物个个来历不同,身形各异,却又性格鲜明,呼之欲出。这都归功于作者对乡村匠人生活的极端熟悉和对农村平凡琐碎日常的细致体察,以及进行创作时的高度艺术提炼。

二、情节处理和结构设置的散文化。两部小说都淡化情节,可称为“非情节化”小说。不讲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设置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情节。《呼兰河传》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城风情风俗的描绘,三四章是我对童年的回忆,突出“我家是荒凉的”。五六七章分别介绍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各章体系独立。《匠者》的独立性更明显。除了三画匠、七鼓匠、贺大头媳妇儿和三干头媳妇儿几个人物不连续地贯穿全篇,其他人物都各自在自己的章节里完成自己的故事。如二板爹、古车豁子、李大爷、钉盘碗儿等人。二者都充分具有散文“形散”的特点。在结构设置上虽类似于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但不同于章回体的是,它的情节前后不勾连,一章就是一个人物的横截面,不同的横截面共同绘制出呼兰河城和乌兰察布草原的民俗风情画卷。

当然,《匠者》个别人物也介绍他的“历史”,比如三画匠和七鼓匠,除了开头前两章重点介绍二人的冲突以及和解,在其他各章中,还穿插交代了他们的幼时经历和上学趣事,直到结尾的“上海之旅”,从而完成了这两个人物的成长史。由于人物众多,在这么长的篇幅里、在不同的章节里让人物故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这仰赖于作者纵横捭阖的驾驭和布局故事的能力,让人叹服。

三、写作技巧的散文化。由于两部作品在篇章上可以独立成篇,所以在写作技巧上也追求散文化的情调。在写到地理环境、世态人情时,语言简练,不用浓墨重彩渲染。

《呼兰河传》在写到呼兰河城的结构、街道布局时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北方小城在读者的眼前仿佛一幅简笔画。《匠者》更是如此。比如开头的描写:“塞外乡间,跑动着各种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不同于其他农民,一技在身,在村里的身份仅次于干部。普通百姓,自己辛苦劳动,秋天分全年口粮,手中很少有活钱。养猪卖几十块,过年前给孩子们做一两件新衣。夏秋季节卖鸡蛋、兔子,买酱醋油盐、针头线脑。”语言简净,几乎再不能删去一字。给人闲散又凝练、轻松又疏放的美感。文中很少使用长句,语言像生活一样朴实。画物写人多用白描,三言两语,惜墨如金,但人物形神毕肖,如在目前,犹如中国画的写意。

当然,两部小说中也有工笔细描。《呼兰河传》写小团圆媳妇时,关于跳大神和洗热水澡的描绘,笔墨之细,揭露之深,令人叹为观止。《匠者》写到匠人们的劳动过程时,也是精雕细刻,充满了劳动的美感。比如,写好女巧灵剪纸,“时而,这两只手犹如一对恋爱的麻雀,缠在一起,叽叽喳喳,频频点头,小小的嘴把红纸啄破。时而,这两只手恰似一对新识的燕子,空中翻飞追逐,亲昵试探,那是双手变换着角度和手法,或扎,或剪;或大曲线铰法去瓤,或小幅度花切出毛。该留下的留下,该剪掉的剪掉。众人屏住呼吸,纸屑掉落炕席,有雪花飘落般极其细微的声响。有几片纸屑染了静电,粘在猫狗身上,猫狗试了几下去不掉,也就懒得去动它”。描写精细到角度、手法,甚至掉落的纸屑粘在猫狗身上的细节,都跃然纸上。劳动过程充满了美感、和谐、轻巧,与巧灵的形象水乳交融。

小说结尾也充满散文的意味。《呼兰河传》的结尾,写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戛然而止。纯粹的白描,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仿佛故事才刚刚开始。《匠者》的结尾,“手艺人知道,在那个山谷褶皱,杏林之东,有杏村”,毫不经意的结尾,散淡而自在,多么疏放的收束。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从形上来说,《匠者》二十二章各自独立成篇,风采各异;那么,她的神是什么呢?笔者是这样理解的:杏村是本文物质上的神,灵魂上的神是对乌兰察布这片土地、土地上的人、土地上衍生出的乡土文化的真挚热爱。

当然,小说的语言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大量方言的点缀,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仿佛重回童年时代;她又分明是一部乌兰察布方言教材。

总之,赵老师的小说《匠者》,除了小说的厚重,长诗的意蕴,更具散文的 “形散神凝”的落落大方,自由而又节制,粗犷而又细腻,就像一朵繁花降落草原,让乌兰察布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重新走入大众的视野。

向那些勤勉耕耘、书写历史的匠者致敬!

 

作者王美珍,乌拉特前旗一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