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想起“故乡”,念念不忘

想起“故乡”,念念不忘

——浅析高扬诗作《钗头凤·思故乡》

 

作者:史映红

 

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米沃什曾言:“我到过许多城市,许多国家,但没有养成世界主义的习惯,相反,我保持着一个小地方人的谨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亦言:“诗人荷尔德林步入其诗人生涯以后,他的全部诗作都是还乡……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对这种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所以,唯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正因为如此,那些逼迫舍弃与本源的接近而离开故乡的人,总是感到那么惆怅悔恨”。

是的,古今中外,写故乡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诗仙李白在《静夜思》里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春夜洛城闻笛》里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诗仙而言,故乡是与明月对举的孤独沉思,是直面浩瀚星河的怅然感叹。

诗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里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绝句二首》里写到:“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于诗圣而言,故乡是漂泊中的家国忧虑,是颠沛流离中归乡的遥遥无期。

李商隐在《夜雨寄北》里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滞雨》里写到:“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于李商隐而言,故乡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浓浓愁绪,是异乡凄风苦雨里的漫漫长夜。重新赏析这些广为流传的千古名篇,或婉约豪迈,或隽永瑰丽,或沉挚深邃,很让我们陶醉和着迷。

昨天,我同样被一条看似普通、又不普通的微信所感动,就是这首《钗头凤·思故乡》的作者高扬老师发给诗人萱歌的:“离开西藏快三年了,常常思乡心切,有一种情不自禁、牵肠挂肚的感觉,遂填了一首钗头凤的词,请予点评”。诗人高扬曾在西藏工作了很多年,于三年前回到内地,但他对西藏和高原各族人民始终念念不忘,朝思暮想,让人十分动容。

来看第一节:“锅庄起/水袖舞/歌声曼妙动心魄”,众所周知,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创造了光辉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艺术,西藏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潜移默化中,孩子们“能走就会跳,能说即能唱”;每逢节假日和亲戚朋友相聚,随时随地能看到人们或翩翩起舞,或歌声曼妙。诗人敏锐地抓住最能体现这个民族特色的光点加以勾勒,简洁而形象,逼真而生动,让读者如临其境。

“魂萦绕/情丝牵/梦回雪域/好不欢颜”,读这几句,能清晰看到词句间浓浓的情愫和满满的情感,这不是单纯的情感宣泄,不是作秀般的干嚎空喊,真情的流淌,情感的飘逸没有丝毫造作,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让人感同身受。我曾在西藏工作超过20年,近些年虽然已回到内地,但心似乎与高阳老师一样留在西藏,在雪山草场、河流湖泊、八廓街头、布宫广场及寺庙古刹驻留,流连忘返;每隔一两年,找点理由、或没任何理由都要回西藏走走看看,内心才觉得踏实。

“青稞酒/酥油茶/再见慈祥老阿妈”,第一节前三句,如果说诗人抓住了最能体现藏民族特色的光点来描摹的话,这三句则描写藏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热忱友善。记得还在高原部队时,由于工作需要,常常要与驻地群众打交道,每每走进藏族同胞家里,总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青稞酒、酥油茶、糍粑、风干牛肉等一股脑就摆在面前了,他们眼巴巴地看着你吃下去喝下去才高兴,满脸欣悦。

雪峰冰川的奇崛、瑰丽、恢宏;湖泊河流的碧艳、美丽、清澈;古刹寺庙的圣洁、宏阔、威严;高海拔之地的独特、别样、奇异,自然值得我们浓墨重彩的书写,长篇大论的描述。但我一直执拗地认为,西藏真正吸引人们的,是藏族同胞真诚真挚,仁慈仁爱,温和向善和敬天悯人的民族性格,这种民族天性遍及高原的每一寸土地,就在“青稞酒”的芳香四溢里,在“酥油茶”的醇厚香甜中,在“慈祥老阿妈”的笑脸上,在散发着“牛粪香”的火炉旁,在被祝福的酒歌充溢得满满当当的“帐篷”里……

曾数次为高扬老师诗作写过拙评,简约有序,从容自然,情感饱满,走笔舒展,正能量十足,是他作品的基本特点,我要说的是,这些特点和元素,正是当下社会所急需的,故而我们期待他更多的作品。

 

钗头凤·思故乡

 

作者:高扬

 

锅庄起,

水袖舞,

歌声曼妙动心魄。

魂萦绕,

情丝牵。

梦回雪域,

好不欢颜。

念,念,念!

 

青稞酒,

酥油茶,

再见慈祥老阿妈。

牛粪香,

帐篷暖。

仰望星月,

伴我入眠。

惦,惦,惦!

 

作者简介:

高扬:西藏诗人,有诸多文学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和文学平台。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