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讲好红色故事

 图片4

讲好红色故事

——读李洛发的《薪火》

 

作者:任兴林

 

地处关中西部的麟游是革命老区县,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当年,共产党人在这里高举武装斗争的大旗,成立游击队,创建“红区”,发展武装,建立麟游山游击区,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和“前哨阵地”,用鲜血和生命谱就了一曲信仰之歌。李洛发以纪实文学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将这段血火交织雄浑悲壮的历史写进《薪火》,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纪实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事件本来面貌的文学体裁,要求采用的史料真实准确,不得虚构和杜撰。作者为了把人写“活”,把事写“真”,多次到麟游老县城、崔木镇北王村、中共麟游总支(特支)旧址、火石山等处实地走访,踏勘地形,了解风土人情,乡俗习惯,积累素材;到麟游档案馆查阅资料,找人座谈,补充史料,核对历史事实。他在对那段历史有了清晰深入的把握后,才动笔写作。由于作者占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也就写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游击队如何组织群众背粮、驱赶散兵、智打县保卫团,县委如何挫败当局反共阴谋、“爬高站稳”隐蔽埋伏、党员回撤边区,等等,把被埋没的历史场景一一展现出来,读者读来既陌生又惊讶,但细想尽在情理之中,很富于感染力。

 

《薪火》对细节描写生动细腻、质朴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血火》和散文集《岁月》,对于人物外在形象、内在性格等细节描写比较娴熟,这在《薪火》里能看出来。共产党员王泰吉率领麟游起义部队来到礼泉县南坊镇,部队被民团缴械后驱散了。他走到一处路口,“回头向南坊镇眺望,脸色蜡黄,牙齿紧咬嘴唇,痛苦地闭上了眼睛,泪水顺着脸颊流到了嘴角。他突然拔出手枪,朝天连开三枪,然后同刘清和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路向东走去……”。牙齿紧咬、满脸泪水、朝天开枪,把王泰吉忠于革命、不甘失败的心情写得入木三分,同时为后来王泰吉参加渭华起义、组建西北抗日义勇军埋下了伏笔。看得出来,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一定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了,想其所想,感其所感,因而就有了心灵撞击的火花。这样的细节描写还很多,既表现了作者再现历史的使命意识,又突出了作品红色主题的深刻性和社会价值。

 

还要一提的是《薪火》写作手法新颖,语言生动活泼,极具地域文化张力。作者将史志、小说、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融合在一起,采用描写、叙述、议论和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在故事展开中刻画人物,在故事发展时写景状物,逐步把故事推向高潮。麟游播火人赵伯经、起义领导人王泰吉、游击队长冯兴汉,以及进步县长温雅儒、刘玉德等人,都是在故事展开时用插叙法给以介绍,自然顺畅,一气呵成,故事讲完了,人物也就立起来了。在故事发展中写景状物,起着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薪火》开篇就写到了麟游县城:“街道两横三纵,是个躺卧的‘日’字形”,“街道虽然不长,但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市声嘈杂” ,这就暗示县城以后不会平静,有故事发生。果不其然,党小组在县城成立、王泰吉在县城率队起义、赵伯经在县城被捕,一环扣一环,步步推进,很是紧凑。《薪火》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带有鲜明的西府方言俗语,读来倍感亲切。比如,“咋弄下这事了”,“你娃娃快说”,“尿泡打脸,不疼但臊得很”,等等,这些都收到了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赓续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是当代红色题材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思想的当代先进性、阶级性,努力挖掘陕西红色资源,多形式、多维度呈现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续写陕西文艺新篇章。

 

任兴林,陕西省麟游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发表散文、史志论文多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