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淬火,永远的功课

淬火,永远的功课

——浅析张广超诗作《淬火》

 

作者:史映红

 

我曾读过顾伯冲先生《一个不敢有敌人的王朝》一文,他写到:“细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几十个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朝代,要数宋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最为发达。据史载,自太祖时代始,铸币叠增到年500万的数量,其两年的铸币数就要超过400年后明朝276年所铸之总和,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也不过32万贯;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产生在宋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属于宋。不过不要忘了,大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的朝代,一直是汉民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这里不妨翻一下老账:靖康二年开春,也就是1127年正月,金兵攻陷汴梁,四月将徽、钦两帝及3000余名皇室人员作为战俘带回,一年后到达金上京……”

来品析张广超诗作《淬火》第一节,“打铁人,只想打出更锋利的刀/战士只迷恋钢枪子弹的热”,何尝不是这样?泥瓦匠、木匠、画家、作家等,谁不希望自己作品完美无瑕,尽善尽美,备受赞誉?让众人推崇。战士也一样,“只迷恋钢枪子弹的热”,这个热,是硝烟与战火的热,是枪管与炮筒的热,是青春和汗水的热,是练兵场上生龙活虎的热,也是热血的热。

“班长说:什么叫男人/坚定步伐和嘹亮歌声/缺一不可才算真男人”,我想起自己新兵连的生活,班长说:动作做错要喊报告;班长说:见到老兵和军官,要站直并敬礼;班长说:只有训练场上多流汗,战场上才能少流血;班长说,班长还说,贯穿了我新兵训练所有的时光,也贯穿了我放映组所有的时光。后来我当了班长、排长、指导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把“兵心便扎根最美青春/燃烧在军旗上、军号里”,燃烧在脱下军装后每个普通的日子,燃烧在我的脉搏、血液和内心深处。

“当秀发拂过钢枪/迸射的火花抓不住风花雪月”,当同龄人徜徉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时,战士在边疆顶风向前,背枪而行;当同龄人留恋于河畔湖边,耳鬓厮磨时,战士在边防挺立如松,警惕站岗;当同龄人忘我于月匣镧前,缠绵悱恻,战士在边陲孤单望月,静思爹娘。大漠戈壁,长河落日,高原霜冷,边关雪寒;一定是边陲的风太大了,吹落了青春的秀发;一定是高原阳光太尖锐了,刻下深深的皱纹;一定是高原的雪太猛了,让“我青丝已霜白”。

“此刻青春早被带进烈焰冰封下/淬炼成一匹驰骋的烈马”,众所周知,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战力超过日本海军,但由于北洋水师执行清政府“不抵抗”政策,加之平时军队腐败丛生,派系林立,训练松散,营务混乱,致使许多官兵胆小如鼠,怯战畏敌,贪生怕死,最终全军覆没。教训是何等深刻。

“装有太多铁血军魂的粮草/迷彩托举的梦都以绿的姿态/抓紧每寸山河大地”,品读到此,想起在一个公众号上看的资料:“我国其实很多时候一直没有和平过,一直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战争,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随时都处于备战和战争状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局部战争从未停止:除了众所周知的抗美援朝战争,1949年12月25日金门岛之战;1950年3月海南岛之战;1950年4月底的万山群岛之战;1950年10月6日的昌都之战;1953年7月16日的东山岛之战;以及无数次争夺控制海权的战斗。上世纪60年代,美国趁我国三年大面积自然灾害,趁火打劫,侵犯我领空400多次;1961年年初中缅边境勘界之战;1962年10月的中印反击战;美国处心积虑,拉拢狐朋狗友,构筑层层防线,对我形成月牙式包围圈;前苏联曾在边境陈兵百万,还欲对我实行外科手术式打击,1969年3月爆发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西沙海战;1979至1984年爆发的中越自卫反击战;近些年,美国又发起了贸易战、芯片战、席卷全球的种子战;最近又通过提高加征关税来打压中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次又一次战争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和平,是有一群人替我们默默扛下了不和平的一切,无论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总有人为了今世之繁荣,为了让我们有尊严的活着,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记住,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是的,每当国难当头,倭寇来犯,总有一大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勇往直前的斗志和铁血担当,抵御侵略,碧血丹心,卫我中华。每每山河沦陷,家国破碎,总有一大批爱国军人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气节,一马当先;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的决绝,冲锋在前;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顾炎武《日知录·正始》)的担当,身先士卒;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的无畏,驰骋疆场;他们舍我其谁,英勇无畏,他们气吞山河,殉节报国。

还是顾伯冲先生上文所叙:“日子越安逸,统治者越不敢有敌人。既然不敢有敌人,就没有必要保持强大的军队了。这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治国逻辑,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的心理基础”。

人类历史无数次告诫我们,无数血的教训警示我们,要想国泰民安,山河无恙,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定像张广超诗作写的,时时刻刻要“淬火”;一定要有假想敌,敌人虎视眈眈,穷凶极恶,他们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出更锋利的刀”,随时箭弩上弦,子弹上膛,让战士们一个个“淬炼成一匹驰骋的烈马”,纵横四野,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淬火

 

作者:张广超

 

打铁人,只想打出更锋利的刀

战士只迷恋钢枪子弹的热

 

当年,我也不算太成熟

军营的秘密好奇着去探寻

一不小心,梦成迷彩

虎头呆脑,是第一张军营的写生

班长说:什么叫男人

坚定步伐和嘹亮歌声

缺一不可才算真男人

从此,兵心便扎根最美青春

燃烧在军旗上、军号里

 

当秀发拂过钢枪

迸射的火花抓不住风花雪月

当独唱《十五的月亮》

我青丝已霜白,只留

沙场中一朵朵战地黄花

 

此刻青春早被带进烈焰冰封下

淬炼成一匹驰骋的烈马

沿着绳索延伸方向处

装有太多铁血军魂的粮草

迷彩托举的梦都以绿的姿态

抓紧每寸山河大地 

 

作者简介: 

张广超,四川富顺人,军旅多年,居于北京。中国诗歌学会、四川作协、北京作协会员,北京顺义作协理事、《今日国土》杂志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解放军文艺》《作品》《北京文学》《上海文学》《诗刊》《星星》《诗潮》《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等刊物,并获中国诗歌学会百优学员奖、第二届军事文化节文学奖、第六届骆宾王青年文艺奖。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