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破雾者》:鲜为人知的故事

171755540112d370

《破雾者》:鲜为人知的故事

——拖雷长篇谍战小说《破雾者》

 

作者:赵卡

 

毋庸置疑的是,到目前为止,刚出版不久的拖雷长篇小说《破雾者》是内蒙古第一部谍战小说;无论对作者本人而言,还是对内蒙古本土而言,这部长篇小说,毫无疑问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作者获得了类型写作的胜利;内蒙古会引发持续的关注和热议。

我和拖雷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结识的,那时他正年轻,像突然冒出来似的,因发表了几篇小说而在我们当地小有名气,并被寄予文学上的厚望。我当时在写所谓的先锋诗,不过小说倒是读过一些,和他能聊到一起,并建立起了彼此在文学上的信任。拖雷最初是以短篇小说登上文坛的,大概在2012年,他在《草原》杂志发表了他生平最重要的一个中篇小说《叛徒》,为他后来入局谍战小说埋下了伏笔,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破雾者》,据我所知,在格局上比他以往任何一部(泛)谍战小说更宏大,且不局限于单纯的历史趣味。

故事起始于一次抓捕行动事故——抗战时期的归绥特务科,受日本人节制,在一次抓捕敌人的行动中,“我”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颅,庆幸没死,但失忆了;后面的故事,就是“我”失忆后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头的小说,颇有近年来网文的味道,作者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实景,把某些看起来不相干事件排列到一起,为了呈现一种时间顺序上的关系,以便营造出与现实对弈的悬念性来。

谍战小说,通行的做法是第三人称叙述,有意思的是拖雷竟然使用了第一人称,按他的说法,是这样为了顺手,殊不知谍战题材小说若用第一人称,视角就太逼仄了,会给作者增加处理的难度。他这是写作上的蛮勇之举,站在悬崖边上的自加压力,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回肠荡气的北疆谍战故事,与云耶山耶的城市谍战故事区别开来。

《破雾者》的故事发生地,是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塞北四省之一的绥远省,当时省会归绥市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谍战题材的这个地理元素之所以对作者不利,是因为不像上海、重庆、哈尔滨、北京这些谍战品牌城市对读者来说是熟悉的,而绥远省、归绥市对人们来说却是陌生的——立省立市时间太短。这对拖雷的市场化努力带来了巨大的阻力,他不得不像赫塔·米勒那些作家一样,让书写风格跟地方性表情一样独特,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大量的天气和有名有姓的大街小巷。

整部小说的核心是围绕一个日军的“野罂粟计划”展开的,故事背景有原型。其实从晚清开始,一直到抗战期间,日本人就派出各种名目的地质、考古和人类学考察队,在内、外蒙古进行地质考察和田野调查,比如著名的人类和考古学教授鸟居龙藏。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一支日本科考队在蒙古高原西部意外罹难了,由此泄露了日本人的一个罪恶勾当,他们在寻找一种可制造生化武器的原料代号为“黑蜘蛛”的矿物质;自此,包括中共、国民党、汪伪、苏联人、日本人、蒙政会等各方力量展开了对“野罂粟计划”的角逐。

作为类型小说,在主题定义上,故事从开篇不久就奠定了大家对日伪特务科的李明义——也就是“我”——的情感基础,“我”作为“破雾者”,作者对他的角色设计是从内在意识出发的;包括情感预设,他有心理阴影,老是做梦,他和惠子的若即若离的关系,等等,确保了故事贴着主题。“我”的出场颇具戏剧性:失忆;因为当下诸多的谍战小说在情节上已形成了浮词套语,故“失忆”梗我以为是拖雷的打草惊蛇之笔,也是对自身局限性的一种反拨。从那一刻开始,一个在试图回忆和讲述障碍间挣扎的另类情工形象诞生了。

常规谍战小说和谍战剧的经典城市是上海、北京、重庆和哈尔滨等这种地方,事实上厚和特别市(日军占领归绥市后改名的)在那个年代也是一个间谍云集之处,日军设立了很多特务机构和一些所谓的公馆,比如羽山公馆、徐田公馆、山本公馆、公奇公馆、金田公馆、三田公馆和原田公馆以及酒保公司等,拖雷对历史的钩沉和厘清颇费周章,最终以独到而大胆描述成为内蒙古谍战小说第一人。

这种小说的难度,对拖雷来说,当然是和当前其他谍战小说家比,在于烧脑情节设计和专业知识的应用。烧脑情节设计需要合理的逻辑,就是说故事的各个关键节点都要有充足的说服力和逻辑依据,不能让读者挑出硬伤来,而专业知识,说实话,大家都没干过特务,只能靠查资料。

那就只能使出传统的看家本事了。拖雷写小说,优势在于通过刻画复杂人物形象来讲故事,像《破雾者》里的李明义,有着矛盾的性格特点,读者在他的夜与昼两个层面上感受到来了他的痛苦和挣扎;惠子的情感起伏和矛盾心理,崔板头的草莽江湖气,反派人物候忠孝的双面不忠和残忍,日本特务头子本田麻二的狡诈与下流,宋德利的反复无常,等等无一不是丰富而立体的。写人物而非聚焦故事,用细节和情感描写,拖雷有效地避开了谍战小说的模式化写作和套路。

在此之前,我读过孙甘露的长篇谍战小说《千里江山图》,并和拖雷探讨过一个纯文学作家的类型小说转型之路,不得不说,其基本文学素养以确保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突兀或强制的不快观感。如今拖雷的这个转型刚刚开始,至少在主角人物上,他创造了一个失忆/记忆的矛盾冲突,引发了读者的紧张感和好奇心;这就叫意难平虐心情节,以在陷入困境中揭示主角的过去经历而非简单的故事冲突,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失忆/记忆的意外性上研究作者使用的悬念和引人入胜的结构。

以拖雷这部《破雾者》谍战小说始,我认为像上海、北京、重庆这种大城市很难再挖掘出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至少给我的启发是,地方上太多失落已久的谍战故事太值得我们去打捞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历史结束之前的位置,必将成为下一拨谍战小说或影视的风口。

 

注:原标题为《鲜为人知的故事:记忆是如何与现实对弈的》

 

原载于《北海日报》

 

作者简介:赵卡, 1971年生于内蒙古,作家、编剧,现居呼和浩特。

 2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