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因为青藏,所以仰望

因为青藏,所以仰望

——浅析周东浩诗作《到青藏线当兵》

 

作者:史映红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一路向西,一直向西,一路向远,一直向远,再向高,一直向高,到了哪里?是的,就到了青藏,到了生命禁区,到了“世界屋脊”。这条路,贞观15年(641年),正月十五,大唐王朝及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于藏王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在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等众多迎送人员伴随下,这支队伍车马辐辏,浩浩荡荡,匝地烟尘,一路向西,他们跋山涉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风尘仆仆。

解放之初,党中央从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和长期建设西藏的大局考虑,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从四川和青海两个方向修筑通往拉萨的公路,毛泽东主席指示:“一面进军,一面修路”。这里只说川藏公路,一支“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队伍,包括两个师一个团,再加两个工兵团,还有一大批技术人员和来自四川等地的民工,号称十万筑路大军;手持简陋的工具,向无数座直插云霄、耸立霄汉的雪峰进发;向无数条波涛汹涌、激流万丈的大河进发;向无数个万仞绝壁、幽深玄奥的峡谷进发;经过千磨百折,闯过重重险阻,克服千难万险,征服万水千山,终于把公路修至拉萨。1954年12月25日在拉萨隆重召开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典礼。我们要知道,更要铭记,2412千米的川藏公路,平均不到一千米,就有1名筑路者英勇牺牲,3000余位先辈长眠于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与雪峰峡谷之间。

去青藏,到青藏,在青藏,也记录了我太多足迹与心迹:1991年初冬,故乡寒风四起,霜雪斑驳,18岁的青春一路向西向远向高,终于和青藏激情相拥。这里亘古雄浑,广博高远,高耸苍茫;由于正逢冬季,上午天蓝云淡,漠风不动,下午常常狂风大作,遮天蔽日,八方晦明,沙尘像中了魔,仿佛世界末日。在恣肆猖狂的大风中,在灼热如火的骄阳下,在早晚浸入骨髓的寒冷中,我的军旅生涯开始了,连自己也不曾想到,一干就21年。

言归正传,来看诗作第一节,“逆光而行,把梦想站直了/立正。跑步出发/送给高原一个军礼”;青春岁月,韶光年华,这是爱做梦的季节,当青春与高原热烈相拥,“梦想”终于“站直了”,这三句既是对照和互释,又是意指和比喻,正如英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所言:“比喻的语言是一种秘密的分享、靠近、相像,同时也是竞争”;简洁的文字,充盈着温润的情感和有声有色的场域表达。

“高原不是孤独的流派/群山不是放逐的种子/寂寞如我餐桌的一碟小菜”,高耸连绵,雄奇浑厚的山峰,是青藏高原的主色调,这里苍茫厚重,冷峻刚劲,座座雪峰像高原的孩子,性格迥异却又高度和谐;这些“群山不是放逐的种子”,非常像哨所旁的战士,顶天立地,傲然挺立,坚不可摧。

“白云飞飘成头顶的鬃毛/换乘季风,一路驰骋/与浩浩荡荡的阳光对接”,这几句诗,像画家笔下的素描,像有关高原的视频,空旷苍茫,广袤寥廓,清远不野;把巡逻分队顶风冒雪,逆风向前,勇毅前行的场景呈到我们面前。是的,遮天蔽日的风,似刀如箭的雪,浩浩荡荡的骄阳是高原的常态,战士们早就习以为常,并应对自如,他们能“换乘季风,一路驰骋”;能“逆光而行”“跑步出发”;还能“在一座军营门口/站成立体的雕塑”;周东浩曾说:“我用盯着靶心的眼晴,盯着战场,也盯着诗坛;我匍匐的身体,爬下是一句精美的诗,站起是一支行走的笔。我用枪书写军营的汗水,用笔描绘军人的风流。我没想过要为诗歌竖碑,也没想过诗歌为我立传,但这并不影响我以真挚的感情读诗写诗。我迎着春光把诗迎进绿色眼眶,我面向秋风把诗夹成金色书签”。如诗人所言,这几行曲折而夸张,情感投放温厚而内敛,能清晰体验到诗人真挚朴拙、苍凉悲壮的情感;透过诗行,似乎能看到诗人对戍边战友给予崇敬的眼眸和庄严的军礼。

“持枪在起伏的山峦上行走/子弹袋,如我手中的马鞭/坐堂高原/放牧大片温顺的小草/值守氧气,如我镇守的界碑”,品味这几句,想起诗歌泰斗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很远很高很大的土地,名叫青藏,荒凉寂冷,酷寒缺氧,亘古洪荒;但它是祖国必不可少的版图,是母亲缺一不可的孩子,一草一木,一沟一坎,一屏一息都牵动着战士的神经。他们无数次“持枪在起伏的山峦上行走”,铿锵有力;无数次携带“子弹袋”,目光如炬;无数次“坐堂高原”,“镇守”哨位,抚摸“界碑”,矢志不移,英勇无畏。

“与大山啸聚日子/当枪刺变成阔叶植物/大地与野风握手言和”,这几句烘托出战士们乐观主义精神,没有很多人有的“过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的悲观,没有“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的忧伤;也没有“五道梁得病,唐古拉送命”的惊慌;相反,我们似乎看到战士们完成巡逻任务后的休憩;雪峰冰川,此刻无言,奇峰绝壁,静静耸立;边境安宁,内心平静。诗歌是诗人心灵情思的涌动,是周东浩对边防遥遥的关切,是他对高原战士殷殷的祝福和致意;这里弥散着一缕属于军人特有的豪迈之气,散发着一股战友之间加油鼓劲的力量。

“海拔模塑的身高/光芒塑封的肌肤,正好成为/一名驾驭荒凉的骑手”,“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诗人以豪迈的气概咏叹高原军人的职业价值和岗位自豪感,张东浩站在时代的高度、青藏的高度、“世界屋脊”的高度,来关照历史和奉献高原的重大意义;具有宏大的气势和开阔的意境;边境线的重要,版图的尊严,界碑的神圣,使命的重大一一彰显。可以说修辞增添了诗意,诗意营造了境界,而这种诗意的自觉呈现所形成的画面感,显得庄严、神圣、肃穆。

突然想起不知谁写的两句话,略微改动,献给在青藏高原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战友们:“千里边防固若汤,风也昂扬,雪也昂扬;许身边关好儿郎,身在边疆,心在边疆”。

 

到青藏线当兵

 

作者:周东浩

 

逆光而行,把梦想站直了

立正。跑步出发

送给高原一个军礼

高原不是孤独的流派

群山不是放逐的种子

寂寞如我餐桌的一碟小菜

白云飞飘成头顶的鬃毛

换乘季风,一路驰骋

与浩浩荡荡的阳光对接

在一座军营门口

站成立体的雕塑

 

持枪在起伏的山峦上行走

子弹袋,如我手中的马鞭

坐堂高原

放牧大片温顺的小草

 

值守氧气,如我镇守的界碑

与大山啸聚日子

当枪刺变成阔叶植物

大地与野风握手言和

海拔模塑的身高

光芒塑封的肌肤,正好成为

一名驾驭荒凉的骑手

 

作者简介:

周东浩,曾有多年军旅生涯,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诗刊》等众多刊物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出版诗集《沿着春天走》等。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