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石头
——浅析赵琼诗作《石头记》
作者:史映红
看到这个标题,脑海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关于石头的一些镜头:首先是海南标志性旅游景点海角天涯,站在这里,会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设地造,海浪有节奏地拍打着奇形怪状的巨石;大海浩淼无垠,溟濛广辽,一座座巨石紧挨着、甚至相互拥抱、托举着,壮观恢宏,岿然屹立。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大自然的博大神奇,人类的渺小匆促;这里仿佛是世界尽头,其实何尝不是心灵的归宿?
还浮现出位于青海玉树的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嘉那玛尼石堆,约26亿块小玛尼石堆砌而成,高近二十米,约两个足球场大,于1700年由高僧嘉那活佛创建,2002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它不仅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创建与垒砌过程,体现了藏民族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福。这些玛尼石,均刻有青、白、红、绿色六字箴言、慧眼、神像和各种吉祥图案。
还浮现出诗人吉狄马加广为流传的《嘉那玛尼石上的星空》里几句诗:“是谁在召唤我们/石头,石头,石头/那神秘的气息都来自于石头/它的光亮在黑暗的心房/它是六字箴言的羽衣/它用石头的形式/每一块石头都在沉落/仿佛置身于时间的海洋/它的回忆如同智者的归宿/始终在生与死的边缘上滑行”。
言归正传,来看第一节:“在加勒万河谷,风是锋利的/像刀/削出刀锋一样的山峰/又一次一次,割开湖水”,读这几句,怎能忘记2020年6月15日,发生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敌我双方激烈肌体冲突,据2020年6月16日我军方证实,双方肌体激烈冲突造成了人员伤亡,印方表示有20人死亡;2021年2月19日央视报道:2020年6月,印军公然违背与我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双方军人交涉中,突发激烈肌体冲突,在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并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又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滚滚冰河之中。
诗作中“风是锋利的、像刀、削出刀锋一样的山峰、割开湖水”,加勒万河谷,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交汇区,海拔4300多米,属高寒山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冽风如剑,霜雪如刀,气候变幻莫测;除了自然意义上像刀一样的风,诗人更多喻指边疆的艰难险恶,边防的险象环生,边陲的危机四伏,边情的波谲云诡。
“一些石头,在山峰/和风的刀刃上穿行/像星星,只在夜里放光/更多的时候,像月亮/高悬/成为石头的榜样”,是的,从诸多视频和资料上看,这里是山的海洋,是石头的世界,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层层叠叠,这高处的石头,遥远的石头,苍茫的石头,坚硬的石头,冰冷的石头,亿万年里,在“风的刀刃上穿行”,接受霜雪洗礼,经受雷电击打,饱尝岁月侵蚀;却依然“像星星,只在夜里放光”,也“像月亮”一样“高悬”,“成为石头的榜样”。诗人肯定没必要三番五次写自然意义上的石头,而是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喻指英勇无畏的边防军人,讴歌他们石头般的吃苦精神,石头般的坚强意志,石头般的顽强作风,石头般的坚定信念。
“我没有登上过高原/没有在加勒万河谷/承接过一滴雨/或是一朵雪花的重负”,这是赵琼的自白,能清晰感触到他对“没有登上过高原”“没有在加勒万河谷”的失落与遗憾;也感触到没在加勒万河谷“承接过一滴雨”和“一朵雪花的重负”的缺憾与惋惜。
“但我比谁都清楚/加入这支必成钢铁的石头/构成的队伍/就得具有石头所有的/风骨以及操守”,从这几句,能体悟到诗人对以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代表的戍边官兵的崇敬,对他们临危不惧、履险如夷英雄事迹的敬仰,对他们面对穷凶极恶外军时勇敢斗争、视死如归精神的仰望。祁发宝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毫无畏惧、不怕牺牲,始终抱定一个信念:宁可牺牲生命,不丢国土一寸;纵使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也被18岁战士陈祥榕富有诗意的话所感动:“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所有坚硬、如石头的英雄、粉碎、更多的石头、去抵御更多的刀锋”等词句里,我读到浓浓的热血丹心、家国情怀;读到满满的赤心报国、血荐轩辕;读到盈盈的肝胆昆仑、横戈跃马。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是的,自古以来,边关、边陲、边疆、边防,戍边军人的心是相通的,忘不了先辈气吞山河的话:汉代名将霍去病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班固《汉书·霍去病传》);西汉名将陈汤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固《汉书·陈汤传》);“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满江红·写怀》);还想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跃进逝世前那句话:“不要怀念我,要学习我,成为我,超越我,然后送敌人来见我”。
结尾:“我就得竭尽全力/将自己活成一座界碑”;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战国《孟子·离娄上》),意思是家是最小的国,是国的最小微缩,而国是千万家,是家的宏观展现。赵琼渴望加入戍边军人的群体,将自己融入边关山河,把心放在雪域边境,他知道一旦加入,就要武装巡逻,踏勘边界,巡查界碑,随时准备战斗。漫长的巡逻之路,要么悬崖峭壁、沟壑峡谷,要么浊浪翻滚、激流汹涌,要么乱石林立、冰天雪地;步步险象环生,处处危机四伏,时刻防范外军骚乱侵扰和蚕食进犯;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诗人将“竭尽全力”,争取“活成一座界碑”。
这首诗钢质铮铮,钙质十足,写出了军旅诗人的威武与雄健,写出了军中男儿的志向与气节,具有摄人心魄的穿透力。
石头记
作者:赵琼
在加勒万河谷,风是锋利的
像刀。
削出刀锋一样的山峰
又一次一次,割开湖水
从不缺氧的喉咙
一些石头,在山峰
和风的刀刃上穿行
像星星,只在夜里放光
更多的时候,像月亮
高悬
成为石头的榜样
我没有登上过高原
没有在加勒万河谷
承接过一滴雨
或是一朵雪花的重负
但我比谁都清楚
加入这支必成钢铁的石头
构成的队伍
就得具有石头所有的
风骨以及操守
在风中,所有坚硬
如石头的英雄,纷纷用粉碎
将自己分身成为更多的石头
去抵御更多的刀锋
或磨出更加刻薄的刀口
正因为身在其中
我就得竭尽全力
将自己活成一座界碑
从而成为他们的替补
作者简介:
赵琼,1966年生于晋南,空军某部干部。著有诗集5部,其中《有一条河是向东流的》《走在春天的家门口》分别获诗刊社“优秀诗集奖”(2001年)、第七届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2014年)。诗作散见《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文艺》等,曾获第二届“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国风文学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等。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