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述评
作者:陈启栋
今年8月8日,喜逢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四十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杂志,隆重地推出本州各民族作者的文学作品专栏。这对于进一步促进黔南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有益的举措。
在黔南这块多民族聚居的高原土地上,山川奇秀,人文景观颇具特色,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晚清布依族大学者、散文家、诗人莫友芝,当代已故水族学者、诗人潘一志,戎马一生至今仍勤于笔耕的苗族著名红军老作家陈靖,以及其他一些成就各异的少数民族作家,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不过,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长期制约,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毕竟只有少数人在这块土地上业余耕耘,直到近二十年来,这项事才逐步得到较大的发展和繁荣。
如今,一支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者队伍,已在实践中成长,初步形成了出作品出人才的良好局面。这批作者,分布在全国各行各业,生活功底较厚实,普遍受过中等以上的教育。他们中没有一个是从事专业创作的,只是凭看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钟情地投人到这项事业中去。从州文学创作协会到州作家协会成立十九年来,在会员和理事会成员中,少数民族成份均超过一半,先后加人贵州省作家协会的少数民族作家,已达13 人。其中有10多人次先后登上了省级或国家级的文学领奖台。黔南创办的文学刊物,从内部发行《黔南文艺》《采风》《好花红》,到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夜郎文学》,二十多年发表本州各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约300多万字。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各地发表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也已超过200万字。这些作品,虽然风格流派各有千秋,在艺术质量方面也有不同层次之分。不过,就其主流来说,不论在内容还是技巧上多数已走上正路,崭露头角。其中一批优秀作品,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风貌,日益成熟的艺术功力,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好评。
黔南的诗歌和散文诗创作,实力较雄厚,作品在省内外颇具声誉,受到不少专家的好评。一批少数民族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也脱颖而出。苗族中年诗人龙治水长期对诗歌有执着的追求,他结集出版的三本诗歌和散文诗集,就是他心血的结晶。他投入地伴着苗家的芦笙,“对苗岭的一往深情/依依地唱个不停 一把把愁与乐的诗句/一支支甜与苦的飞歌/一杯杯醇与辣的牛角酒/把苗岭挥酒得诗意深沉。”可惜他英年早逝:不能再“把使命、果敢、激情/交给你断然的轰鸣……”苗族作家彭世庄也以诗歌创作见长。他的诗想象丰富,联想新异意象纷呈,善于铺排,结构较繁复。其中一些较长的抒情诗,内容厚重,颇有力度。水族女诗人石尚竹,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学习诗歌创作,作品数量不多却以她的风格独树一帜。她善于从水族人民的生活中吸取养料,在自己故乡丰富的民歌中捕捉旋律,提炼自己清新流畅的诗行,抒发水族那独具特色的生活情景。“故乡柔情的风向我吹来/期盼我的竹叶儿破土成长”。她以诗作《竹叶声声》荣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诗歌二等奖。布依族青年作家杨启刚,创作历史虽不长,却以他的勤学苦练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多种文体均有作品问世,尤以诗歌和散文诗见长。他反应灵敏,善于在切身的生活体验中选材立意,文笔日益纯熟。青春的活力与柔情,时代的浪花与平凡的小景,在他笔下,既有平实或美丽的抒写,又有多方位的探索与较深的挖掘。在这块园地中崭露头角的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字,如雷远方、岑峰的散文诗,龙俊、班雪芬(女)的诗,这几位布依族青年的作品,各具特色,已见功力。已先后离开黔南的布依族诗人王泽洲、陈亮、李先进(南子),在诗坛上也是颇有建树的。陈亮还被推选参加了全国第三届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在散文创作方面,近十几年来黔南少数民族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成果喜人,《夜郎文学》每期重点推出的“南部风情”散文专栏,吸引了一批批各族作者,其中不少优秀之作,以其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受到省内外读者的好评。在那部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都柳江风情》中,较充分地展示了这方面的成果。回族作家周隆渊的散文集《明珠撒遍月亮山》,以扎实的生活功底,娴熟的笔墨,生动地抒写了月亮山一带水族人民的过去和现在。民俗民情、民间传说,也极自然地融汇在那一篇篇相对独立而又连贯的篇章中,内容丰富,可读性强。这部书,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文化部、国家教委、团中央等八个单位主办的少年儿童读物评比中荣获三等奖,也是贵州省唯一获奖的作品。布依族作家李华长期致力于业余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集《西部风情》就是他创作的结晶。原贵州省文联主席、已故著名老作家蹇先艾为之作序,对这本颇具西南地区乡土特色的作品,给予好评鼓励。布依族作者黎汝标的散文,善于在自己熟悉的民族生活中选材提炼,注重文学的锤炼与意境的创造,民族风格浓郁。罗盛奇也是以写散文见长的布依族作者,他的散文既注重民情风貌,又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布依族作者杨路塔、卢有斌、杨匀泉、郭俊明、刘泽渊、陈良海、伍强力,水族作者石尚彬、石尚竹(女)、潘茂金(石凡)、胡嵘权、潘朝霖(任虽)、潘世质、潘国义、韦丽娟(女),苗族作者钟成智、杨学明、屠旭云,仫佬族汪凯,侗族杨政模等一批各族作者的散文作品,也有相当的实力和特色为人关注。
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杨路塔、钟成智、卢有斌三位少数民族作者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有相当的功力。杨路塔的《求索之路》一文,在《夜郎文学》发表后,先后荣获西南报刊优秀作品一等奖、全国报刊优秀作品二等奖。钟成智的《上门女婿飞来媳》,卢有斌的《森林赤子》等作品,也先后获奖。在大专从事文学教学工作的石尚彬教师,在民族文学的研究方面著作颇丰,同时也不时推出诗歌、散文诗、散文等作品。他的作品,常常在看似平凡的题材中透出较丰富的学识和哲理,以及对生活美、民族情的较深层次的思索。这类作品,在黔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是别具一格的。以大型水族历史题材话剧《乌卡》荣获全国金奖的剧作家潘茂金(水族)、覃烺(布依族),前者除有散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等报刊外,并有六集电视文学剧本《茂兰故事不外传》搬上了荧屏;后者也有报告文学、小说等作品发表。这些善于使用多种笔墨的少数民族作者,常在主攻一、二种之余,偶然多方出击,亦出佳作。
黔南的小说创作起步较早,作者也不少,其中有几位汉族作者作品较多,出版了个人专集。陆续从事创作的少数民族作者,数量也可观,其中一批作者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已见功力,时有佳作问世。长期从事诗歌创作取得相当成绩的水族作家任菊生,后来投入小说创作,以短篇小说《杨梅成熟的时候》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创作特别奖,后来他又陆续有一些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等刊物上。布依族青年作家王万铭(白雨),作品不多,注重质量。他的短篇小说《野山落日》,荣获贵州省首届群众文艺小说创作一等奖。回族老作家周隆渊、仫佬族青年作家汪凯等,除了在散文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也推出了较有力度的作品。周隆渊的《十五朵刺梨花》、汪凯的《黑龙河野汉》等中篇小说,以较深厚扎实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见长。原籍黔南并开始崭露头角的布依族青年作家陆玉祥(穷石)的短篇小说也有较大突破,作品曾见诸于《民族文学》《十月》等刊物。布依族青年作者杨匀泉、龙冰、花应周、谢超恒等人的短篇小说也已引人注目。
就以上简要的回顾看来,步子已经迈开,成果已经显见。如今,一批作者仍在勤奋笔耕,一批作者却陆续流失了,也有一批新人加入了这个行列。这种历史和个人的选择是并不奇怪的,文学的轰动或寂寞也是正常的。黔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道路已经开拓,坎坷和曲折是免不了的,前途却是无须悲观的。沃土已经开垦,山花已经绽开,来日的丰收有待于更多有志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原载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民族文学》杂志1996年第8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