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永远的丰碑
——浅析赵琼诗作《英雄和枪》
作者:史映红
我曾读过著名杂文家陈鲁民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深切怀念一条狗》,请允许我摘录其中一段话:“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完成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被称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但他却不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因为早在1957年11月3日,就有一只叫莱卡的狗,第一次乘火箭穿越大气层进入太空,它才是真正的‘世界第一'。虽然莱卡仅仅在太空呆了短短6个小时,就因压力和过热而死去,但它短暂的太空旅程却证明了一个重要事实:哺乳动物完全能够承受火箭发射后一定的严酷环境,从而为未来的载人飞行铺平了道路。正是由于莱卡的探索与牺牲——尽管不是它自己情愿和有意识的,才有了后来加加林的一飞冲天,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纪元。所以人们没有忘记它。苏联在1957年当年就为莱卡发行了纪念邮票,生产了一种菜卡牌香烟,为它造了一座纪念碑。40年后,又为它建了一个纪念馆,全世界至少有6首歌曲是为它谱写的,描述了它那次壮烈而孤独的单程太空之旅。毫无疑问,它已经青史留名了”。
是的,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用不同方式缅怀和纪念一切为社会进步、人类和平和国家领土完整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是民族英雄,是国家栋梁,是精神灯塔,他们血肉之躯是推动巨大历史车轮向上向前转动的润滑剂;他们精神是扬起巨大历史帆船乘风破浪延绵不绝的风。不管时代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人民如何富足,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人民翻身,为民族自由幸福,为国家和平尊严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不管他们职务高低,出身怎样,年龄大小,有名无名,都要给予崇高的尊敬,尊贵的仰望,永远的缅怀,潜心学习他们伟大精神并加以薪火相传。
一起品析军旅诗人赵琼的诗《英雄和枪》第一节:“夜,紧裹大地的时候/总有一些眼睛/被睡眠抗拒”,是的,夜的多姿多彩、五彩斑斓往往是胜过白天的:楼堂馆所里,大盘小碟,美味佳肴,大快朵颐;酒楼茶馆里,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吆五喝六;歌厅舞厅里,灯光熠熠,音乐嗨爆,劲歌热舞;公园广场里,游人如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夜生活,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夜生活。但“总有一些眼睛/被睡眠抗拒”,众所周知,因为总是在“夜,紧裹大地的时候”,虎狼往往蠢蠢欲动,猛兽往往呲牙咧嘴,敌人往往悄悄靠近,图谋不轨,包藏祸心;这几句,没出现边疆边防边境边陲、哨所执勤站岗巡逻等词汇,但又影射了国防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无比的重要:“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管子》;“兵为民之卫,民无兵不固”(清·曾国藩)。
钢枪和大炮只有枪口和炮筒,“没有眼睛”,炮弹和子弹,也“没有眼睛/却总能/准确地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弹孔”,诗人喻指持枪战士、戍边军人和曾冲锋于枪林弹雨先辈在信念上的坚定不移,目标上的精准明确,方向上的旗帜鲜明。此刻能看到诗人对当前现实的思悟,对过往纷繁历史风云的烛照,和作为职业军人发自心灵的叩问。
“枪,被握枪的人攥得久了/彼此的身上,都会长出/各自的生命”,巡逻的时候,界碑是战士的生命,站岗的时候,哨位是战士的生命,打仗的时候,胜利是战士的生命。枪人一体,同频共振,枪随人动,枪随心动,枪借人之魂,人借枪之胆。字里行间,我们似乎看到战士持枪的表情:笃定坚毅,坚决自信,待命而行,这目光,我们曾多次在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里看到:比如李大钊瞿秋白吉鸿昌方志敏夏明翰的目光,比如杨开慧刘胡兰杨靖宇赵一曼江竹筠的目光,比如赵尚志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的目光。
“在一座关于英雄的纪念馆里/在一把锈蚀的枪中/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身影”,我有个爱好,每每走在一个陌生之地,总喜欢前往当地革命纪念馆或烈士陵园,极其仔细地瞻仰参观,不放过任何细节:那些先辈用过或缴获的枪支大炮、装甲车辆;那些后方支援群众使用的手推车箩筐担架;那些先辈在枪林弹雨中使用的枪支弹药和大刀长矛;那些浸染斑斑血迹的征衣军装与草鞋军帽;那些弹孔密布被战火烧剩的已不再鲜红的战旗……每一件展品之后,是一个个年轻鲜活的身影,是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是先辈义无反顾向前向上冲锋的姿势,是那段惨烈血腥、气吞山河伟大斗争的浓缩,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段峥嵘岁月的磅礴气势和心灵震撼。
“我在风中,听到了鹰啸/也听到了枪声”,“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汉·荀子《荀子·成相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铭记先烈,缅怀英雄,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传承他们的精神,这精神,“与日月齐光。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在王国维墓碑上题词)。在当下普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时候,在很多地方粉饰太平、纵情声色的时候,要常思曾经山河沦陷、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悲惨;要回味无数先烈视死如归、赴汤蹈火、慷慨牺牲的悲壮;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风中,听到了鹰啸”,也会不时“听到了枪声”;进而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防患未然。
赵琼这首诗简洁精炼,格调高远,情感真挚,既有壮志豪情,又有家国情怀,反复品味,很是耐人寻味。
英雄和枪
作者:赵琼
夜,紧裹大地的时候
总有一些眼睛
被睡眠抗拒
就像,在一片衣食无忧的阳光下
一些翅膀
拒绝安逸
也像子弹,没有眼睛
却总能
准确地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
弹孔
枪,被握枪的人攥得久了
彼此的身上,都会长出
各自的生命
在一座关于英雄的纪念馆里
在一把锈蚀的枪中
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身影
在一阵风吹过一座坟茔的时候
我在风中,听到了鹰啸
也听到了枪声
作者简介:
赵琼,1966年生于晋南,空军某部干部。著有诗集5部,其中《有一条河是向东流的》《走在春天的家门口》分别获诗刊社“优秀诗集奖”(2001年)、第七届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2014年)。诗作散见《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文艺》等,曾获第二届“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国风文学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等。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