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特殊视角描述了一个大时代

从特殊视角描述了一个大时代

——评《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史》

 

作者:钟海波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是四川乐山人,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又在抗大、鲁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和中央研究院、绥德师范等学校学习工作。在四川大学工作时,曾与著名学者朱光潜有交集。解放后,在西北局宣传部任职,也曾先后主政陕西师范大学(1957年—1966年)和西北大学(1978年至1982年),大学工作总计达二十八年。郭琦校长的嘉言懿行有口皆碑,芳名远播,他深受两校师生的爱戴和尊敬。在去世前一年,即1989年,他留下了一千两百七十分钟的口述史录音,最近由其孙郭彤彤整理成书:《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史》。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琐记》回顾了他的童年和革命历程,下编《大学》回顾和反思了他在大学工作的经历。如题记中所言:在家国存亡之际,他以书为灯,追寻真理的路径。在天翻地覆之时,他以德育人,播撒燎原之星火。大河东去,千帆过尽。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书生本色,印证了一个时代的赤子之心,该口述史表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学者、教育家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境界,从一个中国教育的特殊视角展示了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壮丽图景。该书主要特点如下。

1、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千帆过尽一书生——郭琦口述史》记录了郭琦丰富的人生经历,既有对他年青时所遇、所识、所交教育界诸多师友同侪及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战友、同志们的深情追忆,亦旁涉其家族数代渊脉、个人所受教育之背景、三十年代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继而投入20世纪伟大的共产主义浪潮之中的心路记述;还有他从事小学、中等师范并教育行政单位工作经历的回忆。有的地方叙述得十分具体细致,比如他说:我在陕北一共生活了十年,将近五年的时间都在上学,抗大、鲁艺、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在绥德师范教了三年多的书;在西北局机关工作也是大致上有三年,然后就进了城。语言或严肃、或幽默,在其张弛有度、妙趣横生的叙述中,他描画出了一幅幅从192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半个世纪中国教育领域的别样画卷,呈现出了郭琦在半个多世纪波谲云诡的中国教育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对以教育报国理想的追求与坚守,该口述史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

书中人与事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郭琦口述史涉及许多历史性人物,不少事重要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张闻天,陈云,胡乔木,黄华,王实味,丁玲,鲁艺的吕骥,冼星海,唐荣枚,郑律成,徐以新,四川大学的朱光潜,萧涤非,吴大猷,书法家舒同,其中也叙述了他与阎景翰切磋《师说》,保护写了《为钱正名》的张维迎,支持《希望》杂志的历史。

书中记载了王明:在我们大多数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学生心里,当时最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王明——王明不得了呀!不得了到啥地步?年轻人,从大后方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听王明的报告,激动到喊王明万岁,就像后来喊毛主席万岁。我听说鲁艺的学生,为听王明在女子大学的报告,步行几十里,听完报告回去,天都要亮了。1940年5月3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开学典礼,王明到会讲话。他讲啥呢?讲《学习毛泽东》。《学习毛泽东》这个讲话,著名得很,有过延安经历的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人不知道王明这个讲话。

他出口成章,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娴熟令人神往,是天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这些年轻人认为王明是活马列主义。这些回忆资料完全改变我们对王明的印象。

郭琦口述史记录了丰富的历史生活,特别关于延安文艺界的活动、整风运动及关于陕西师大、西北大学学校生活的资料都十分重要,书中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该口述史从个人视角叙述历史,有丰富的细节,很真实,这是研究中国教育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2、展示了优秀教育领导者形象。郭琦校长是一位好领导。他有全局眼光,有战略眼光,他十分重视科研。他说,要把师大办成一流名校,就要力争在全国有发言权。他初来师大时,师大的科研,实际上只有几个人出东西,聂树人、郑哲民、王廷正、刘胤汉、史念海、霍松林,中年以高海夫为代表,马家骏、刘学林,还有孙达人、何清谷、牛致功。在他倡导下,师大的科学风气浓厚起来,产出的成果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他认为,学报是一个学校的窗口,是科研水平的展现,人们了解大学,首先第一步是通过学报来了解,最直接了解你这个学校的水平,所以他亲自抓学报。他说:在师大的时候,我四十岁,精力也好,还有当时的科研成果也不多,所以,基本上老师们的科研成果我都看。像朱宝昌的翻译我全部都看了,甚至江弘基搞的鲁迅语录我都全看了。1958年到1963年,我做《人文杂志》主编,杂志编辑部移设到师大,作为师大的学报,稿子我每期都认真地看,我认为学报必须抓,科研成果要通过学报争取扩大到全国去,按今天的说法,是提高知名度。师大学报在他的支持下办得有声有色。

他慧眼识才。西大本科生杨乐生经常逃课,去图书馆自学。辅导员给他反映情况,他召来杨乐生了解情况,和他谈话,书中写道:谈下来,我发现杨乐生这个同学呀,还真是跑到图书馆看了些书,是个有想法的学生。至于他逃课的事情,我也不回避,批评了。但对他逃课的批评是建立在了解了情况、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呢,到最后我和他也没有个什么对立。他觉得杨乐生有独立见解,不是不爱学习的学生,一方面批评教育,另一方面也尊重他的个性,并没有处分他,后来杨乐生发展得很好,证明是个人才。这件事体现了一个教育家宽宏的胸怀和对学生的理解,也是他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体现。他尊重人才,谦躬下士。口述史记录了他向散文家阎景翰学习写作,与江隆基有交往的故事。他说:我从内心里很倾佩江隆基的这个人的作风,居高位而不骄其下,处困境而不降其志,令我敬重。除了有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之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书生本色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懂理论,有思想。他看了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之后,觉得托夫勒的说法不准。针对托夫勒的两本畅销书,他写了一篇文章《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科学》发在《社科评论》上。在《新技术革命与社会科学》一文中,他既肯定了托夫勒的一些看法;同时也批评了托夫勒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的观点,他在文章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他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3、富有文学性。这部口述史语言朴素,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它是平等对话,是叙旧,是往事漫记,在平易的叙述中坦露出叙述者人格,有亲切感。口述史中提及不少旧事,且是漫谈式的琐忆,有故事和细节,也不乏很深刻的理性分析,是一个人的心灵史。书中叙述了祖上四代显赫于清末民国,从四川读书到延安十年,再到西安至寿终,大到与领袖、小到与学生的交集,事无巨细,侃侃而谈,尤其是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它堪称一部文化大散文。口述史的文字生动活泼,很有表现力,如《延安》一节中有这样的叙述:

毛主席来抗大,骑个马,带个警卫员就来了。有时候毛主席看起来像无意间来早了,会和人说两句闲话。有一次报告做完了,他被人围着问这问那的,没机会点纸烟,在兜里摸火柴,摸了半天没摸着,刚好曾凌站得离毛主席不远,就凑上去,掏出他的打火机,给毛主席把烟点上。毛主席说,你这个打火机好得很,让我看看。曾凌把打火机给毛主席。毛主席接过来,第一下没打着,曾凌就给毛主席示范了一下,毛主席打着火,说,好东西。逗曾凌,把打火机往口袋里装,曾凌一把抢过来。毛主席就笑他,说你这个人小气了。曾凌一下子不好意思了,把打火机递给毛主席说,送给毛主席。毛主席说和你开个玩笑,君子不夺人之美。这段描写很有趣味。

口述史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史学研究方法,口述历史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既是一种搜集史料的方法,又是口述史料文献,也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从学科角度看,口述史作为历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逐渐被广泛地使用,并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部口述史由郭琦口述,郭彤彤撰写,王仲生点评,语言流畅丰富,内容珍贵,书中提供了大量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口述史的整理也体现出整理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整理者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钟海波,陕西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副主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