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格调、乐观情怀、满满自信
——读马振凯教授的《梦翔集》点滴
作者:马光增
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有许多人享受中华诗词并运用这一传统文学形式进行创作。齐鲁师范学院(原山东教育学院)研究馆员、学院图书馆原馆长马振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内蕴丰富、才华横溢的诗人。笔者是马教授40年的学生,我现在的文学爱好、诗词知识,颇多得益于马教授的言传身教与精心指导。前不久,我十分惊喜地收到了马教授寄给我的他新版的诗集《梦翔集》。早就听说他准备出诗集,一直期盼早日见到老师的大成之作。如今终于梦想成真,我兴奋得半夜未眠,捧着《梦翔集》这沉甸甸的诗集,越读越入神,越沉浸其中。我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但依然被诗作的高亢格调、乐观情怀、满满自信所感染。读完诗集,如饮甘霖,颇有如临其境、如沐春风之感受。评论善诗者之作,并非我才力与学识所及,不过总觉得心中有话想说,于是粗作梳理,写出以下感想。
正如原山东省副省长、山东诗词学会会长赵润田先生在为马教授《梦翔集》所作的序言中所说,总的感觉,马教授的诗集《梦翔集》格调雅正、诗味醇厚,可谓文思俱佳,情深意长。诗集共分四辑,第一辑“部队期间”;第二辑“工作期间”;第三辑“大学期间”;第四辑“工作后至今”。这四辑虽然时间不同,经历不同,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作者丰富的经历,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在他的诗作中。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人生旅程,看出诗人对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火热之情,对工作的倾心投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对亲人、同学、同事和朋友的深情和怀念,也能看出诗人文思的提级与升华。同时,这些诗词包含着他几十年的“酸甜苦辣”和真实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马教授的诗集取材广泛,他以部队、学校、工作单位的不同环境和经历为背景,努力做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把目光投向美丽的校园、紧张的部队、沸腾的工厂和激情的学习与教学之中,也把目光投向感情深厚的老师、同学,以及并肩作战的首长、战友、同甘共苦的工友及难舍难忘的亲朋好友。他既崇拜伟人的英明伟大,又赞美了英雄的丰功伟绩。他既崇尚美好,也鞭挞丑恶。
马教授的诗集第一辑“部队期间”,抒写了出生入死、深情厚谊的战友情,也反应了部队火热真实的生活。他入伍时不满十八岁,虽初中毕业,但“老三届”功底扎实,连队办黑板报的任务就交给他了,黑板报大部分内容是刊登一些表扬稿,赞颂好人好事,其次是宣传官兵团结,互帮互爱的事迹。其表达形式除去一般的新闻稿之外,有时也编几句小诗凑版面,据说这就是他写诗的起步。说是写诗,用马教授的话说,其实当时的他根本不懂诗,更不懂格律,完全是对流行政治舒情诗的模仿。他感觉,什么押韵啊、对仗啊、平仄啊,没有一处对的。所以他现在整理这些诗词时一概不加“七律”、“满江红”等等的名头。马教授在诗集的前言中说:“反正我不加这些名头,读者也不好意思拿这些名头苛求我,我之所以还把这些早期比较幼稚的诗歌保留下来,编进诗集,因它毕竟反应了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比如1972年3月20日他写的《练兵》;“雷达车上的测报声飞出天外/发报机的电报在空中徘徊//巍巍青山也擂起了战鼓/好像为战士们助威喝彩//… …”这些诗句虽然稚拙粗疏,但是却是那么纯洁、鲜活、热烈、赤诚,这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马教授的诗集第二辑“工厂期间”,他也写了不少诗歌,主要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工友间的友情。这期间的诗作虽然比在部队期间有点进步,但内行人仍能看出来还有一些“板报体”的痕迹,这是因为他在电厂工作的五年里,厂里的板报工作也被他“承包”了。有的诗歌甚至是站在壁报前一挥而就的。比起在部队时,年龄大了,思想更成熟了,情感也复杂了。这一时期的诗歌写得也不那么稚嫩了。比如;1977年9月24日,他写的《大干一百天》:“大干一百天/快马再加鞭//人人情满怀/一跃过雄关//三通鼓击罢/力能拔泰山//年底报喜讯/一千七百万//”。气势雄壮有力,激人奋进。
马教授的诗集第三辑“大学期间”。恢复高考以后的1978年,马教授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这是他正规接受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始,也算是他正式迈入了诗歌及文学的门槛。大学期间,马教授精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及中国历代诗人的作品。这使他真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审美趣味,在其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勤学苦练,他写的诗歌品质明显提高,也开始在有关报刊发表了。他说:“我要感谢帮助过我的每位老师、同学,感谢他们的人生曾与我同行”。大学的生活,如同春天般的温暖。改革开放的春风,也让他热血沸腾。正像他写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从柔和的东风里来了/杨柳依依飘扬起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从柔润的细雨来了/小草早就昂起了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从人们的心里来了/人们紧缩的眉头舒展开//啊/花儿开了/脸儿笑了//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马教授的诗集第四辑“大学毕业后至今”。大学毕业后,马教授除短暂时间在山东泰安地委党史办工作外,基本是在山东教育学院任教。这期间,工作虽忙碌,但生活相对稳定。这时候,他从写新诗转而写古体诗为主。在几十年的高校工作中,他写的诗歌虽然不多,却也能勾勒出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他毕业后至今,写了不少关于怀念并赞扬老师、同学、战友、甚至学生的诗词。如《思泰兆顺战友》、《致张力战友》、《送兆峰兄上同济大学》、《赠朱建平》、《五律·赠国老》、《小马老马歌——赠马黎明》等,都是满怀深情赞战友、同事和同学的诗歌。
马教授2020年12月为其学生张立泽写的诗歌是《五律·题张立泽丹青》:“林壑迷茫处/云开气象深//溪桥通古路/寺庙傍山村//心静思幽远/性纯意本真//丹青渲染罢/飞鸟传空音”。前不久,我把自己写的一本杂集《泥土情深》寄给马教授雅正。没想到他收到集子后,在百忙中很快给我回复,并赋诗一首:《七律·读光增大作“泥土情深”》:“掩卷对窗回忆长/师生有谊亦同乡//求学任教迭连进/从政经商辗转忙//浓重墨痕渗阅历/深沉泥土散芳香//桑梓多有槐榆树/可为殿堂作栋梁”。
另外,补一句题外之话:马教授虽生于济南,长于宁阳,但却是地地道道的阳信县信城街道东南村人,是我的老师兼老乡。
我为有马振凯这样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诗书满腹、情深意长的好教授、好老师,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作者简介: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