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诗意与自然的深情相拥

诗意与自然的深情相拥

——评彭桂芸《巴丹吉林,只为触摸你的温度》组诗

 

作者:邢云(内蒙古)

 

《巴丹吉林,只为触摸你的温度》这组诗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带着读者走进巴丹吉林沙漠那片神秘而壮美的天地。

从创作背景来看,作者或许是被巴丹吉林沙漠那震撼心灵的独特景观深深触动,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踏上这片土地,在体验与感悟中创作了此诗。

从写作手法上看,诗人善用比喻。如将“巴丹湖”比作“沙漠的眼睛”,又形容其为“天空遗落的碧玉”,这种比喻手法极为精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把巴丹湖比作沙漠的眼睛,一下子就点出了巴丹湖对于沙漠的重要意义,仿佛透过它可以洞察沙漠的灵魂;而“碧玉”的比喻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巴丹湖在沙漠中的珍贵与独特,使湖泊的纯净和美丽跃然纸上。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片林,那片苇荡,何以如此葳蕤茂盛,在干涸的大漠,纵情描摹绿色的眉峰”,赋予苇荡以人的动作,“纵情描摹”一词用得极为巧妙,展现出苇荡的生机与活力,仿佛它是一位丹青妙手,在沙漠中尽情挥洒绿色的笔墨;“一粒沙,也会举起马头琴,唱一曲悠扬动人的长调”更是将沙子拟人化,赋予其演奏音乐的能力,让沙漠的事物变得鲜活灵动,使整个沙漠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令人不禁为诗人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

从诗歌的意象来看,丰富且极具特色。“洁白的羊群”“偶有老鹰”“散落的双峰驼”构建出了沙漠中独特的生态图景。洁白的羊群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田园之美,偶有老鹰飞过则增添了沙漠的野性与空旷,而双峰驼那不惊不扰的神态,体现出沙漠生灵的和谐之美。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仿佛是一首无声的沙漠交响曲。而“巴丹湖”宛如沙漠的眼睛,那“纯净、浩瀚”的湖水,被形容为“天空遗落的碧玉”,周围“广袤与柔软”的景致相互依存,“苇荡”在干涸的大漠中描绘出绿色的希望,这些意象将沙漠的刚柔并济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沙漠不只是一片荒芜,也有着温柔与生机的一面。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的情感是炽热而深沉的。从开篇“以匍匐的姿势,贴近沙的温度”开始,到“触摸沙的温度,倾听沙与沙碰撞的鸣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无不体现出诗人对这片沙漠的敬畏与向往。

这种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深入骨髓的,仿佛诗人与沙漠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精神共鸣。

走进沙漠,就像回到家园,在巴丹吉林庙前,诗人感受到的庄严与宁静,让尘世的纷扰一一退场,这种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贯穿始终,使读者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在沙漠中寻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从结构上,诗歌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从出发时的期待,到途中对沙漠生灵、沙漠之眼巴丹湖、沙漠植被的描写,再到对巴丹吉林庙的感悟,最后登上沙峰,将巴丹吉林沙漠的全貌展现于眼前。

这种结构就像一场沙漠之旅,带着读者一步一步深入沙漠的核心,从不同角度让读者感受到沙漠的神奇与壮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的语言优美且富有张力。“搜罗所有美妙的词语,都不及感叹号来得汹涌、猛烈”,这样的表述形象地传达出巴丹吉林沙漠带给人的震撼。

诗人以一种直白而有力的方式,表达出语言在大自然的壮美面前的无力感,同时也侧面烘托出沙漠景色的壮观是超乎想象的。

整首诗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载体,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通过多样的写作手法,引领读者领略沙漠的壮美风光,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那片神奇的金色沙海之中。

诗人对沙漠的描写不仅仅是外在景观的描绘,更是一种对沙漠精神的挖掘和歌颂,让我们对巴丹吉林沙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附:《巴丹吉林,只为触摸你的温度》组诗

 

巴丹吉林,只为触摸你的温度

 

彭桂芸(内蒙古)

 

 

那一次,是情感的烙印牵引我

走进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以匍匐的姿势,贴近沙的温度

而今,追溯记忆的脉络,心中的沙漠依然滚烫

 

 

金秋,午后,一行人

从巴丹吉林镇出发,从戈壁越野到沙漠越野

原本,想要认领沙尘的肆虐

却没想到,好客的沙尘让出了一片蓝天

 

时空静谧,洁白的羊群自由自在

偶有老鹰贴着地面,犀利飞过

散落的双峰驼,不惊不扰地凝望着我们

它似乎知道,这里也是我的家园

 

 

我想写下巴丹湖,写下这片沙漠的眼睛

这是瞭望世界的窗口,从纯净、浩瀚,通向烟火深处

这一湖淡水,在大沙山的怀抱里

宛若天空遗落的碧玉,穿越亘古,昼夜生辉

 

我想写下眼睛周围的广袤与柔软

是如何柔情曼妙,相依相守的

我想踏着黄沙、青草,走上栈道

看丝丝微风,又是如何揉碎湖心的清波

我还诧异于

那片林,那片苇荡,何以如此葳蕤茂盛

在干涸的大漠,纵情描摹绿色的眉峰

 

 

牧马人从来不是摆设,像一只飞雁

在沙海翱翔

途经的柠条、霸王、白刺、骆驼草

毫无顾忌地点缀、渲染橄榄绿的色彩

只是,珠峰还远

热切的心已经迫不及待了

停下马达,放开脚步,在时间的静止里

触摸沙的温度,倾听沙与沙碰撞的鸣响

 

 

二百多年,守护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巴丹吉林庙依然清雅、庄严,傲然肃立

在没有一道车辙的古老时光里

谁来解读,建造它时的秘密与艰难?

 

爬上对岸高高的沙山

传说中住在庙海子的仙女,轻裹蓝纱,风姿绰约

灵动的美,让沙漠也屏住了呼吸

天上的云朵,也沉醉得掉进了湖里

 

掬一捧清凉的泉水,回甘之间,细沙沉落

尘世的种种一一退场

蓝天是你的,白云是你的,沙漠、海子也是你的

而你,融合成了巴丹吉林的一片沙、一湖水

繁华闹市,不见,亦不念

 

 

这是一片神奇的所在,流动的沙海

越往高处,沙粒越细腻柔软

心中的必鲁图沙峰

刀锋一样的脊线,蜿蜒伸向云端

步履,在沙的沦陷中迂回,前进

身心越来越轻巧和低矮

越来越贴近,沙的温度与高度

 

从仰望到俯瞰,从抚摸到震撼

一路沙海冲浪,所见的沙山、大沙山、高大沙山

以及其间,因风蚀而形成的低丘和平沙洼地

还有散于沙群之间的海子,都披着夕阳的万道金光

以无以伦比的壮美,尽收于眼眸之间

 

 

巴丹吉林,上帝裁剪的金色绸缎

迤逦,起伏,莽莽苍苍

搜罗所有美妙的词语,都不及感叹号来得汹涌、猛烈

 

在这里

一滴水,也会濡湿干涸的枯草,焕发新芽

一粒沙,也会举起马头琴,唱一曲悠扬动人的长调

一峰骆驼,可以引领我,回到魂牵梦绕的家园

 

【彭桂芸简介】彭桂芸,医务工作者。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阿拉善盟作家协会会员,阿拉善左旗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阿拉善盟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各报纸和网络平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